第40章 苏钢法


小说:三国谋士我变身伊籍   作者:春夜禾   类别:秦汉三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7329/ 为您提供三国谋士我变身伊籍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伊籍又召集刘备军工匠,教授他们新的炼钢方法。
  这种方法由600年后的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发明,名为灌钢法。
  明中期以后,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
  伊籍提前给用上了。
  他让工匠们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
  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就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熟料铁,使熟料铁被均匀地淋到生铁液;
  这样,既可以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以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这种方法缩短了冶炼时间,增加了钢的产量,提高了钢的品质,操作还简便。
  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以获得。
  工匠们很快就学会了。
  一个名叫蒲元的工匠,代表工匠们拜谢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今天学会了这么精妙的冶炼术,就算马上死掉,也不亏了。”
  于是,伊籍命令刘备军工匠们,在一处山谷里建造炼钢炉,用苏钢法炼钢。
  他派出人手站岗放哨,严令不得泄密。
  东吴工匠们一边等着看伊籍笑话,一边又害怕伊籍把责任推卸在他们身上。
  因此无人敢去山谷窥视,只是一门心思地生产熟铁和生铁。
  然后刘备军工匠把熟铁、生铁运进山谷,不停地炼钢。
  山谷里很快就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钢锭。
  伊籍又让工匠们把钢锭装车,盖上草席遮蔽。
  他带队来到码头,调用运输船,把钢锭送去刘备军营。
  由于大都督周瑜放过话,不允许任何人干扰伊籍。
  伊籍又腰悬“先斩后奏”的孙权佩剑。
  因此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东吴官兵敢阻拦。
  但有人向周瑜汇报。
  不过,周瑜此刻正忙着和曹操对战,没空关心伊籍的举动。
  就在不久前,周瑜在三江口打败了曹操的水军。
  此刻曹操退到乌林,用降将张允的计策,在乌林沿江一带,建起了一座水城。
  他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为居所。
  同时岸上也立起旱寨,长三百余里。
  水寨中,青、徐军在中间,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训练。
  周瑜偷看曹军水寨,得知是荆州张允的策略,很是担心。
  恰好,曹操派蒋干来说降,于是周瑜使了一招反间计,让曹操斩了张允。
  这一通操作环环相扣,他周瑜还不满足,还要和诸葛亮斗智。
  脑子都转不过来了,哪还有空管伊籍。
  伊籍乘机在后方捞足便宜。
  他免费用东吴的优质铁矿,免费用东吴的工匠,免费用东吴的运输船。
  又送了三次钢锭去刘备营地。
  算算时间,再不打造钢刀就来不及了。
  伊籍这才把最后一批钢锭拿出来,召集东吴和刘备的工匠们,一起打造钢刀。
  东吴工匠们看到这么多钢锭,很是惊讶,却不知道同样数量的钢锭,伊籍已经运走了四批。
  等到一月期满,伊籍带着一万把钢刀和孙权佩剑,来到赤壁,向周瑜交差。
  周瑜直接就傻掉了。
  随后,他不信邪,亲自检查钢刀,期盼着能找到伊籍用铁刀滥竽充数的证据。
  然而伊籍有的是钢锭,哪里需要用铁刀充数。
  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万把钢刀。
  周瑜只能认输,承认伊籍完成了军令。
  但他一转身,就派人去大冶查问,想得到伊籍的秘密。
  伊籍早有防备。
  刘备军工匠都已经撤走,山谷里只剩下被拆毁的炼钢炉废墟。
  还有一问三不知的东吴工匠们。
  恼羞成怒的周瑜,又生出一计。
  第二天,他召开军事会议,特地邀请伊籍参加。
  会上,周瑜大力夸赞伊籍的功劳,随后话风一转,说:
  “钢刀有了,可是,水战最重要的箭,却不够了。”
  熟悉演义的伊籍,立刻想到了草船借箭。
  然而,草船借箭必须有浓雾相助,可浓雾什么时候来呢?
  伊籍智力255的大脑,虽然可以搜索出他曾经看过的资料,但并没有实时气象预报功能。
  他把目光看向列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挺身而出道:“三日之内,亮可以向都督交纳十万支箭。”
  周瑜坑不到伊籍,便转而坑诸葛亮。
  于是,立下军令状。
  这次周瑜学乖了,他回头就叫工匠们摆烂,所有物件一律不得准备。
  诸葛亮却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
  他要求每船备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
  伊籍感激诸葛亮替他解围,拉着诸葛亮到一边,轻声问道:
  “孔明兄是打算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吗?”
  诸葛亮愣了一下,坦然道:“没错,被你看穿了。”
  虽然熟知的演义里没有发生,但考虑到演义有很多版本,伊籍担心道:
  “孔明兄船上都是干草,不怕曹操用火箭吗?”
  诸葛亮笑道:“火箭需要在箭杆上绑布条,再浇上油,制作起来并不方便。
  “我打算乘着浓雾,突然惊动敌军,仓促间,敌军哪来的火箭。”
  伊籍不放心道:“十万支箭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收集到的。
  “这点时间,万一曹军制作出火箭射来,怎么办?”
  诸葛亮羽扇“呼啦呼啦”地扇了一会儿,说:
  “我叫船员备好水桶,如果有草人着火,就去灭火。”
  伊籍道:“那时候箭如雨下,船员恐怕无法靠近草人。”
  诸葛亮一时间想不出对策,向伊籍求教道:“机伯有什么主意?”
  伊籍道:“我建议准备一些唧桶。
  “用当中打通的粗大长竹竿,一端开窍,另一端塞进麻布裹着的细竹竿,推拉细竹竿,就能滋水、吸水。
  “船员拿着唧桶,可以躲在安全的船舱里,远距离灭火。
  “另外,还可以在船两侧水里,放竹竿撑开的渔网。
  “渔网用密眼的,多放几重。
  “若是火箭太多,来不及灭火,就用竹竿把草人推下水,让它落在渔网里。
  “这样羽箭不会丢失,可以像打鱼一样捞回来。”
  诸葛亮谢道:“你的计策很实在,我这就叫子敬(鲁肃)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