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1900/ 为您提供致命恐慌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10年后,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在此以前,蔡元培曾经不止一次发表文章,包括他在德国写的学位论文,都曾明确主张儒教是教。在担任教育总长后,他首先取消了学校中保存的尊孔读经制度,不久又明确宣布儒教不是宗教,并且主张用美育取代宗教。
数年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多次著文,明确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这次争论,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张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定论,成为一切有关传统文化著作的立论基础。
争论三
第三次争论从1978年年底开始,任继愈先生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然而在近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人赞成,而只有任继愈先生一人在坚持着他的儒教是教说。
1986年,何光沪首先著文,支持儒教是教说,后来又有赖永海、谢谦、李申,相继以不同形式,公开赞成儒教是教说。到1999年,10余年间,有案可查的、明确支持“儒教是教”说的学者,加上任继愈先生,共5人。
1999年、2000年,李申两卷本的《中国儒教史》相继出版。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是“划时代的著作”。反对者认为该书是“国家级的豆腐渣工程”,是不通训诂、没有读懂古书的结果。激烈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年,零星的争论至今仍然在进行。
围绕《中国儒教史》争论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说。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开了“儒学、儒教和宗教”的学术讨论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参加了成立中心大会,表示国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机构和宗教管理机构,都正式承认了儒教作为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三是这个“宗教蓝皮书”,正式把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绍。[8]
儒教影响及海外组织编辑
香港
香港孔教学院是大陆孔教运动失败以后康有为弟子陈焕章博士、进士,
香港孔子学院各地分校
香港孔子学院各地分校
于1930年在香港创办的。他自任院长,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设立孔教中学(后易名为大成学校),并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将孔教的圣火保存下来。第二任院长朱汝珍,将孔教学院注册为慈善组织。第三任院长卢湘父也是康有为的弟子,很有办学经验,办学认真,重品德教育,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还创办了孔教学院下属的中学及小学。第四任院长黄允畋,1978年同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五个宗教团体组成“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1992年,汤恩佳当选为孔教学院院长,在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重新点燃孔圣之火。从此,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展开。孔教学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爱港团体。
澳门
1909年成立,初附属于北京孔教总会,及后才独立。宗旨以“尊崇孔教,发扬圣德,兴学育才,增进文化”为本。华人向来重视道德教化,为弘扬儒家的道德精神与文化,澳门孔教在1913年已成立小学堂,以推动民间教育,1960年,更编印《孔教中学经选》,选录了共74条自《论语》、《孟子》及其它儒家经典中就孔儒仁义礼智信的名言,供学生背诵学习。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圣诞,澳门孔教会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其举行的仪式采用古制,包括:盥洗礼,迎神礼,奠帛初献礼,晋祝礼,亚献礼,三献礼,受胙礼,送神礼,望燎礼等,仪式由澳门孔教会主持。
台湾
“中国儒教会”前身为“台湾省圣教神明会”鸾堂系统,的确是受到儒家思想
台南孔庙
台南孔庙
影响的民间宗教团体。晚清以来鸾堂信仰(鸾堂是台湾民间信仰颇为兴盛的宗教流派,又称鸾门、圣堂、圣门、儒门,或称儒宗神教、儒宗圣教、儒宗鸾教等。鸾堂标榜以儒为宗、以神为教,主祀恩主公)传播至台,在发展过程中部份鸾堂以儒为宗、定名儒宗神教,并成立中国儒教会。“大易教”
创办人易陶天,是台湾本土性宗教,非制度性的民间宗教,基本宗旨是反本复始,归宗大易,而又把“人更四圣,事历三古”的大易现代化了的儒教,所以又叫今儒教。“大易教”亦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民间宗教团体,教主、教义、教会这宗教三大要素都完备。其信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张“今天的儒教”应再加以复兴,因此,大易教也就是今儒教。“大易教”与弘化院系统关系密切,有扶乩的习惯,希望综合各教的主张,整合各大宗教团体的教义,建立新的宗教团体,有“综摄宗教”的特色,有哲学化、理性化的发展。
印尼
印尼孔教总会在印尼各地设有200个左右的分会——孔教会(MAKIN)。孔教会组织教徒定期以礼堂为主从事宗教祈祷、唱圣歌和学习经书等活动,还开展的活动有华夏传统节日、圣诞日的祭孔仪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结婚公证和举办婚礼,老人故去的丧礼举办,慈善、赈灾等活动。孔教会出版各种儒家经典以及《孔子圣迹故事》、《孔教圣歌》、《礼仪手册》、《中国文化》等书籍,并制作圣歌碟片、龙和麒麟图案等各种用具和纪念品。由于曾经几十年禁止华文,因此出版的书籍几乎全是印尼文。孔教徒希望子女能学会华文,读原版的经书和资料。印尼的孔教徒把曲阜看作“圣地”,希望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
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现任会长是郭文龙先生。南洋孔教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世纪初,在国内孔教运动的影响下,南洋各地纷纷响应,槟城、诒保、马六甲等相继成立了孔教会。1914年,林文庆博士等发起在新加坡成立了得实力孔教会,会址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员数百人,大多是商会会员。南洋孔教会积极组织讲座、课程等活动弘扬孔子思想,对新加坡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以及促进这个多元文化宗教的国家和谐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马来西亚
马六甲孔教会据说在战前已经成立,当时称为联邦圣教会,成立日与初期领导的资料已难于找寻,可追溯的会所是在马六甲板底街桥头的云林阁。2001年6月20日成立社团注册委员会,起草章程,2002年7月9日获得批准,定名“马六甲孔教会”(PertubuhanConfuciusMelaka)。在2001年搬入甘光拉班华丽园。2004年8月1日马六甲孔教会举行了自己会所的动土兴建仪式。新址于JalanPortugis,75300,Melaka,2005年9月26日举行开幕典礼。会所中2.5公尺重500Kg孔像是由中国山东省政府所赠送。
韩国
把儒教当做学问来研究,当做思想来发展。1985
韩国成均馆春季祭奠孔圣
韩国成均馆春季祭奠孔圣
年立志发展儒教的韩国学者发起儒教学会,把儒教当作学问来研究,当作思想来继承和发展,实现儒教的系统化、现代化、大众化做出贡献是这个学会的宗旨。其办公室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内,设有总会和理事会。进行组织儒教思想学术会议、学术发表会、儒教思想讲演会、学术讲座,办理发放儒教思想学术研究费、补助费及奖学金,听取汇报,发行研究杂志及其他工作。每年主持召开儒教思想学术会议,以培养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提高儒教思想讲座水平和道义精神为目的而召开的儒教思想全国巡回讲演会,为儒教的大众化及确保儒教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86年开始,每年发行学会杂志《儒教思想研究》。
阴阳家[yīnyángjiā]
多义项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更多义项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古代大家与近代学者都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属于道家支派,近代出土竹简《三十时》等证实早期阴阳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1]。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中文名
阴阳家
外文名
Theyin-yangschool
性质
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哲学流派
创立时间
战国时期
主导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九流
百家争鸣的时代!
介绍听语音
概述
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属于道家支派,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邹衍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家“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道家著作。
地位和源头
"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名家著作一百多家,将阴阳家列入“九流十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为著名的学派不过有几十家,有: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台湾岑压王在2005年发表的《先秦兵阴阳家问题探论》[2],是研究先秦兵阴阳家的专文。作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兵书》中兵阴阳家书籍的复原,探讨了兵阴阳的定义和具体内容,认为兵阴阳家只是任宏校理兵书时以书籍特色来分类的方法,并非真正是兵家的一个流派;兵阴阳家与仪式、祭祀、卜笼等有密切的关系,但其源头却来自于黄老道家,军礼和兵阴阳家也存在着内在关系。文章探讨了先秦兵阴阳家的基本理论,认为兵阴阳家所用符号系统并非全然迷信而有其合理的成分。而兵阴阳家没落的原因,则包括体系牵涉广泛,学之不易,事涉迷信,战争收效有限以及兵器与战法不断更新等。该文还探讨了兵阴阳与天文、物候、气象、医学间的相互影响。绍岑文主题明确,搜集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是兵阴阳家研究的重要之作。但作者对兵阴阳家的相关概念及关系未做细致梳理,探讨不够全面深入。田旭东《“兵阴阳家”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及《兵书四种之一:兵阴阳家的学术风貌》,从《汉书》所著录兵阴阳文献分析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将兵阴阳家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兵忌、龟兆占验(含龟占、日月星气占、五音占、式占)、风角、刑德、辟兵五类。她认为兵阴阳家与阴阳数术家和道家学派之中的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3]。’
日本阴阳道
公元6世纪,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混和了道教咒术与密教占术,传入日本;在日本登陆后,又渗透了很多当地文化,比如万物有灵,形成了独特的“阴阳道”。不过当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日本史料上时,已经是十世纪的事了。此时的阴阳道,已有别于早期的中国阴阳思想,它兼备了占卜、祭祀、天文、历法等等应用,上至国运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运用之来解释。推古天皇的儿子——圣德太子,就是运用这门知识的佼佼者,笃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阶”及服装颜色时都曾考虑到阴阳五行的配合,此学问给日本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从此,掌握并使用阴阳道的日本阴阳家——阴阳师——成为热门“职业”,出现了像安倍晴明这样的佼佼者。明治时代,阴阳道被以“淫祠邪教”的名义废止,部分内容被以民间信仰的名义残存下来,神社神道与阴阳道决裂。
名词解释听语音
何为阴阳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学说是在气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来"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所以"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代表女人、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男人、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字括之。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关尹子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相对于战国儒家之于五行思想的贡献而言,战国道家对五行思想的发展大为逊色,但道家对阴阳五行所持的基本立场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①。
载籍所记,当时不少著名学者都学黄老之术,并不是夸大的。阴阳数术一派侈言天道,接受道家的影响,实在是意料中的事[4]阴阳家
阴阳家出于道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礻几)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其术皆此类也。”邹衍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学说伪托黄帝,说明邹学即战国中期的黄学。但这里的邹学显然为汉人所伪托,因为司马迁说其“先序今以上至黄帝”,“今以上”是指汉武帝。不过,其主要理论“阴阳”、“五德终始”说确属黄学思想[5]。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具体来讲,又叫“五德相胜”说。对此,《吕氏春秋·应同》记载较详:“凡帝王(者)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5]。’”
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相并,还有一种“五色帝”说,即——白帝、赤帝、黑帝、黄帝等传说。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黄帝伐赤帝》对此有所谈及:“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这里的“□”均为原简缺字,下同。——引者)],战於反山之原,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赦罪。东伐□帝,至於襄平,战於平□,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赦罪。北伐黑帝,至於武隧,[战於□□,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赦罪。]西伐白帝,至於武刚,战於[□□,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这里的“五色帝”说也属黄学思想。汉武帝封禅时,曾在“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2〕
又,《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塾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这是关于黄帝用“正律历”以治民的传说。关于“正律历”说,汉初统治者也一直在实行,《史记·张丞相列传》载,文帝时张苍以明此被升为丞相:“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至于为丞相,卒就之。”
此外,《汉书·郊祀志》还载:武帝“封禅”时,一些学者认为,古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汉帝亦当上封(禅),[上]封(禅)则能仙登天矣。黄帝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千”;“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後黄帝接万灵明庭。”这是汉初与黄帝有关的“封禅”和对黄帝的偶像崇拜。
由此可见,先秦至汉初的黄学,除《黄帝四经》外,至少还应包括“阴阳”、“五德终始”、“五德相胜”、“五色帝”、“正律历”、“封禅”说,和对黄帝其人的信仰等[5]。
五行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一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附表一张,可见文末。
中国的伟大中医就是含有五行说,形成一个中医体系。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阴阳八卦图
阴阳八卦图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发展编辑
思想
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是百家思想的发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时期的先哲们脑海里只有天地,阴阳,昼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对立的,对立的结果则必有阴阳,我为阴则对立为阳,我为阳则对立为阴,寻找道的过程就是寻找人类起源的过程。
在自然观上,利用《老子》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九州只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一部分,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下面还会谈到)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五德
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没落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阴阳家学派在西汉中叶以后已不复存在。
贡献编辑
天文历算
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后,虽然评价并不最高,也还是一种特别表示。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依据,但事实上很明显存在一个理由,那就是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阴阳家则是先秦诸家中唯一专精于天文历算的一家。
《尚书》
《尚书》
阴阳家的主要学术内容直到司马迁都是在这领域的主导,而司马迁则是这一学派的正宗传人。《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的《七略》开列了当时的书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书。这种书目在现代是开不成了!那六百种中很多都已失传。其中阴阳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韦》,第四和第五是《邹子》和《邹子终始》。
这邹子应即为邹衍。齐有三邹,邹忌不是阴阳家,邹奭名气小,后面第十二部就是《邹奭子》。其中《容成》、《张苍》两部也是今人能断定内容为历算的书。刘歆为这21家所作评介是:“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马迁也说阴阳家特长是“序四时之大顺”。
地位影响
易经
易经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天文历算
天文历算
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即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是为‘五德终始说’。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五行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历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秦汉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特别是汉代有很大影响。《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作为一个学派,阴阳家西汉初期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代表人物编辑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一作“驺衍”,齐国(今山东章丘相公庄)人,阴阳家的创始人,道家著名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尊称邹子(或作驺子)。善于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变化,推演朝政的兴衰。主要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是道家,亦得事理部分之真。当邹衍与道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思想学说来源于稷下道家学派者,“邹衍学说的全部内容虽己难知其详,但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春秋时期的阴阳思想和五行是邹衍学说的理论源头,而产生于稷下学宫的《黄帝四经》和《管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则是其直接的思想来源”。换言之,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还曾经吸收过道家、儒家的思想。[6][7][8]
阴阳家著作编辑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郑人。
《将巨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
《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
《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9]。
相关著作编辑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佚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6][7][8]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主要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曹氏阴阳》、《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道家(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编辑
春秋时期,老子[1]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中文名道家时期先秦以前(后演变为宗教)代表人物黄帝、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类别哲学派别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代表作品太公、老子、列子、庄子、管子
目录
1定义
2思想来源
3历史发展
4道家经典
5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黄老之学
?杨朱之学
?道教之学
?新道家
6道家千古异端
7基本概念
8道家是否消极
9学派关系
?法家
?儒家
?名墨两家
?兵家
?杂家
?佛教
?自由主义
?基督教
?道教
?伊斯兰教
10世界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东亚的影响
?对西方的影响
11其他文献
定义编辑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老子
老子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鹖冠子也在教育庞煖之时,将一位道家学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罗列了出来,他称之为九道,分别是“「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能成为道家的人必须是全面的人才。
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所论。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强调‘变’。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掌管着华夏部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所有官方所拥有的珍贵典籍,故其为通晓当时一切知识部门的伟大学者。
思想来源编辑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个学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读子卮言》中《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
“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先秦学术概论》: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历史发展编辑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