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99580/ 为您提供梦回前世当教主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姑苏城,东城门处,一条位置偏僻的街道上。
道路两旁是连绵不绝的土泥墙,每隔约莫十数步距离便可看到一扇或敞开或闭合的大门,狭窄的道路约莫仅有成年人伸开双手的宽度,偶尔可见几个聚在一起玩耍的孩童追逐嬉闹着,欢实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紧接着纵横交错的街道中便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阳光明媚而灼热,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干旱的地中挑水浇灌庄稼,即便是这两天中姑苏连下了两天雨,导致地中都坑坑洼洼的,一些庄稼被雨水淹没,又有一些没有被雨水滋润到,容易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在这男耕女织的年代中,一年内种植的粮食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可是至关重要的天大事情,是关乎于百姓们身家性命的头等要事。
毕竟他们若是懈怠了,或是天灾人祸,导致一年的收成不好,莫说是如何交还赋税,便是连吃口饱饭都难了。
炽热的阳光下,道路两旁的土墙内,家家户户中都有种植一两棵茂盛的树木,遮挡出斑驳的阴凉,落在那条狭窄偏僻的道路上,耳边聆听着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声,土墙墙根处遍布各式各样的杂草,依稀还能看到稚童们玩闹的身影。
道路上,身着一袭白衣的姜北失魂落魄地走着。
白衣公子身后,追随着一道悦耳动听的银铃声。
两道身影一前一后、步履缓慢地向姑苏城外走去,踏上了归途。
……
在这片不属于姑苏城繁华区域的偏僻地段,名为九儿巷。
九儿巷中约莫住有上百户人家,绝大多数都互相知根知底,毕竟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有困难相互帮衬着点,毕竟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嘛。
譬如九儿巷南头的老李家有两个老人瘫痪在床,全都需要儿女孝顺、照顾,一家子过得很不容易,时常连口饱饭都吃不起,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所以做街坊邻居的,若是拿得出手,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一家子帮衬着施以援手。
或是现在与北头李家是两个极端的西头林家,李家是极为困难,林家却是如日中天。
其实西头林家前两年也挺不容易的,也就是勉强吃口饱饭而已,但是这两年可算是熬出头了,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曾经谁都看不起的穷秀才林家老二去赶考秋闱,竟是祖坟冒了青烟,争得一个榜上有名,光宗耀祖成了举人老爷不说,还不忘本,现如今是对乡邻很是照顾。毕竟现在这位看似风光无限的林家林老爷,在以前林家困难的时候可没少受这些乡邻们照顾,那位林老爷的小弟,也就是林家小儿子,便是吃百家饭被乡邻们好不容易养活长大的。之后谁也不曾想那当初谁都看不起、认为是读书读傻了的林家老二有了大出息,去别州当了一地方的父母官,虽然改头换面了,却对以前乡亲们的照顾一直铭记在心、感恩戴德,所以即便是当了举人老爷之后,也不敢忘记当初那张家一口饭、赵家半张饼养活弟弟的百家饭,故而对乡亲们曾经的滴水之恩,现以涌泉相报。
故而只要在九儿巷中人提起西头林家林二老爷,大多都会加以称赞,诸如文曲星降世等美称更是毫不吝啬。
而这一桩陈年往事,也被九儿巷周边的十里八乡,也便是整个姑苏城东城门这一片地方传为美谈。
虽说九儿巷中邻里邻居的大多都互相知根知底,但万事无绝对,即便是巷中那些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老人,闲来无趣时经常凑到一起说些别家的闲话、风凉话时,却怎么着也打听不到那十几年前搬来九儿巷北头的那家神秘住户是什么来历,又有什么身世根底,大多都是一些毫无依据的谬论谣言罢了。
在九儿巷中,虽然处于一方繁华的姑苏城中,但绝大多数都是在土泥地里刨食、艰难度日的穷苦人家居多,所以仅有的几家大户,便显得格外扎眼。西头林家做为那位林二老爷的老宅,在短短的数年间便焕然一新,从低矮的土墙换成壮实气派的石墙,再从破旧残缺的烂门换成崭新的朱红大门,门口处那点狭窄的地方还放了两尊石狮子挡了大半的道路,也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而作为十几年前搬到九儿巷北头的那家老牌朱门大户,却是不少招九儿巷中邻里乡亲的话柄,毕竟在这片偏僻的九儿巷中,一座朱门高墙的住所属实太难见了些。
在九儿巷北头,这里临近一条湍急的小溪,故而人口遍布密集,放眼望去,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土墙灰门,便显得那一座朱门高墙的气派住所分外的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按照人情惯例,每当有人搬到九儿巷中,大多都会挨家挨户的跟周围邻居打声招呼、报上性名与来历,再借机客套寒暄几句,趁机拉近关系,毕竟天晓得今后会不会需要这些邻居们的帮衬。
而据九儿巷北头年近古稀的老人回忆道,当十几年前那朱门高墙的人家搬进九儿巷后,没有跟邻居打招呼客套寒暄不说,整日大门紧闭,门口处那一面气势凌人的牌匾高高悬挂着,有“王家”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即便是九儿巷中的人绝大多数都大字不识一个,远远望去也会望而生怯。
那座神秘的朱门大户中,倒是时常见到一位衣着不凡、一副老爷模样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大门,在这大街小巷中反复溜达,身旁还时常伴有一个位衣冠楚楚、气宇轩昂的青年。
当一开始那位衣着不凡的老人开始在九儿巷中散步的时候,约莫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些小家小户的穷苦邻居平时哪里见过这种一看就是大人物的老爷,当壮着胆子磕磕绊绊的打过招呼之后,紧接着便莫名有些心虚,总觉得是自己唐突了,毕竟像这种看起来便家财万贯的大财主老爷,有哪个会搭理像他们这种烂泥地里刨食的泥腿子?
不曾想那位财主老爷却出乎意料的露出慈祥和善的笑容,向他们逐一点头回礼示好,看起来还是蛮平易近人,并没有如他们所想一般没有看不起他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
所以十几年匆匆而过后,即便是平时不怎么打交道,也没什么来往,九儿巷中的人们对那北头王家的朱门大户也并不怎么反感,更多的还是向往与好奇。
而无人会想到的是,在这当今姑苏江湖中势力仅次于青龙帮的王家,会将老宅建在这处地段偏僻的九儿巷中,而那位曾在江湖中凶名赫赫的姑苏七狂之一的“狂刀狮王”王老家主,会是这样一位样貌和蔼可亲的老人。
王家。
硕大的客堂内,身着灰衣的老人慵懒地坐靠在一张太师椅上,只见他微微眯着眼睛,手中把玩着一只玉器,嘴中也不闲着的哼着小曲儿,显得优哉而游哉。
身着蓝衫的青年端坐在大堂的客席上,手中端着一盏茶水,看似不紧不慢喝茶的同时,时不时地用余光瞥一眼那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欲言又止。
在一年之前,整座姑苏江湖还呈现着双雄争霸的格局,传承上百年之久的幽冥教与后来居上的青龙帮相互明争暗斗,而实力底蕴远不及这两方势力的王家只能选择避让隐忍,老老实实做自己的镖局生意,凭借着王老家主“狂刀狮王”的凶名,还是搞得有声有色。
一年之后,曾经姑苏江湖中的庞然大物幽冥教轰然倒塌,只留有青龙帮一家独大,而作为仅次于这两方势力的王家,也因为与青龙帮结盟一同覆灭幽冥教之后,如愿以偿的坐上了姑苏江湖中势力仅次于青龙帮的第二把交椅。
身着蓝衫的青年明显是养气功夫没到家,强忍了片刻后便沉不住气了,轻咳了几声,得到老爷子注意后,清了清嗓子道:“爷爷?”
“嗯?”那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悄然张开深邃的双眼,不紧不慢地向那身着青衫的孙儿投去目光。
“传闻幽冥教的圣女从荆州赶回,现在身在姑苏城,向青龙帮下战书欲刺杀那陈青龙,现在闹得姑苏城满城风雨,不知……”说到这里,青年支支吾吾的,之后干脆闭口不言,看向那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等待着后者的反应与回答。
老人轻闭双眼沉思了会,一只手在太师椅扶手上轻轻敲打着,发出节奏缓慢的敲击声。
随后不久,老人悄然张开双眼,“区区丧家之犬,也敢如此放肆,当真还以为他幽冥教还是当初那个幽冥教吗?”
“那爷爷的意思是?”青年试探着问道。
“看在数月前陈青龙慷慨赠予我王家那些武功秘籍的份上,你便去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屁圣女解决掉好了,借机偿还他陈青龙的人情。这点小忙,我王家还是帮得起的。”身着灰衣的老人大手一挥,不怒自威的开口命令道。
身着蓝衫的青年脸色有些不自然,嘴角抽了抽,瞥了一眼那坐在太师椅上重新闭目养神,一副大大咧咧、全然没有将那位幽冥教圣女放在心上的老人,顿时满头黑线,有些哭笑不得。
替青龙帮解决那位“夺命魔女”?还小忙?
当初那魔女孤身一人去刺杀荆州刺史,最后还差点险些得手,虽然刺杀是失败了,但还是让整个楚国朝廷颜面尽失,传说甚至还惊动了当今皇上。难道那位多年身居高位、在荆州一手遮天的荆姓刺史都无法解决的棘手人物,到他这区区姑苏王家便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爷爷有所不知……”青年将茶水放下,思索了一番说辞后,开口说道,但话还没说到一半,便被那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打断了。
“怎么还不动身?就这点小事还指望着让我这把老骨头出手?”老人看了一眼仍旧坐在原地的蓝衫青年,神色有些不悦,瞪着眼睛说道。
蓝衫青年无奈,心道,莫说是爷爷你这把老骨头亲自出手,便是几十年前“狂刀狮王”的巅峰时期出马,恐怕也难解决那位幽冥教圣女啊。
“爷爷有所不知,这位幽冥教圣女极为不简单……据孙儿预判,即便是陈青龙与她单独相对,两人之间胜算也不过五五分……”
老人皱起眉头,眼眉间满是惊疑地瞥了一眼那坐在客席上的孙子,若是旁人说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他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女子,武功能与那青龙帮陈青龙相媲美,他是断然不会信的,但这些事情是由他孙儿亲自所说,虽然相信他的孙儿不会欺瞒与他,但还是感觉有些不敢置信,之后老人用历经沧桑的深邃眼眸反复打量着自己的孙儿,脸色阴沉不定,心中将信将疑。
片刻之后,在那位蓝衫青年的目光下,老人缓缓吐出一口气,眼神中有些复杂的开口道:“明儿,你长大了,爷爷也老了,爷爷能护你一时,却不能护你一世。当初你爹一气之下抛下妻儿跟整个王家离家出走,与我王家恩断义绝后,硕大的王家便仅剩下你这一棵独苗了,爷爷将这王家托付给你,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那爷爷便趁早将这王家交予你,你是选择继续跟青龙帮结盟同生共死也好,还是与那幽冥教圣女为友孤注一掷也罢,王家的命运,亦或是这姑苏江湖的格局……”
“一切,皆看你的选择了。”
道路两旁是连绵不绝的土泥墙,每隔约莫十数步距离便可看到一扇或敞开或闭合的大门,狭窄的道路约莫仅有成年人伸开双手的宽度,偶尔可见几个聚在一起玩耍的孩童追逐嬉闹着,欢实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紧接着纵横交错的街道中便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阳光明媚而灼热,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干旱的地中挑水浇灌庄稼,即便是这两天中姑苏连下了两天雨,导致地中都坑坑洼洼的,一些庄稼被雨水淹没,又有一些没有被雨水滋润到,容易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在这男耕女织的年代中,一年内种植的粮食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可是至关重要的天大事情,是关乎于百姓们身家性命的头等要事。
毕竟他们若是懈怠了,或是天灾人祸,导致一年的收成不好,莫说是如何交还赋税,便是连吃口饱饭都难了。
炽热的阳光下,道路两旁的土墙内,家家户户中都有种植一两棵茂盛的树木,遮挡出斑驳的阴凉,落在那条狭窄偏僻的道路上,耳边聆听着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声,土墙墙根处遍布各式各样的杂草,依稀还能看到稚童们玩闹的身影。
道路上,身着一袭白衣的姜北失魂落魄地走着。
白衣公子身后,追随着一道悦耳动听的银铃声。
两道身影一前一后、步履缓慢地向姑苏城外走去,踏上了归途。
……
在这片不属于姑苏城繁华区域的偏僻地段,名为九儿巷。
九儿巷中约莫住有上百户人家,绝大多数都互相知根知底,毕竟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邻,有困难相互帮衬着点,毕竟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嘛。
譬如九儿巷南头的老李家有两个老人瘫痪在床,全都需要儿女孝顺、照顾,一家子过得很不容易,时常连口饱饭都吃不起,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所以做街坊邻居的,若是拿得出手,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一家子帮衬着施以援手。
或是现在与北头李家是两个极端的西头林家,李家是极为困难,林家却是如日中天。
其实西头林家前两年也挺不容易的,也就是勉强吃口饱饭而已,但是这两年可算是熬出头了,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曾经谁都看不起的穷秀才林家老二去赶考秋闱,竟是祖坟冒了青烟,争得一个榜上有名,光宗耀祖成了举人老爷不说,还不忘本,现如今是对乡邻很是照顾。毕竟现在这位看似风光无限的林家林老爷,在以前林家困难的时候可没少受这些乡邻们照顾,那位林老爷的小弟,也就是林家小儿子,便是吃百家饭被乡邻们好不容易养活长大的。之后谁也不曾想那当初谁都看不起、认为是读书读傻了的林家老二有了大出息,去别州当了一地方的父母官,虽然改头换面了,却对以前乡亲们的照顾一直铭记在心、感恩戴德,所以即便是当了举人老爷之后,也不敢忘记当初那张家一口饭、赵家半张饼养活弟弟的百家饭,故而对乡亲们曾经的滴水之恩,现以涌泉相报。
故而只要在九儿巷中人提起西头林家林二老爷,大多都会加以称赞,诸如文曲星降世等美称更是毫不吝啬。
而这一桩陈年往事,也被九儿巷周边的十里八乡,也便是整个姑苏城东城门这一片地方传为美谈。
虽说九儿巷中邻里邻居的大多都互相知根知底,但万事无绝对,即便是巷中那些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老人,闲来无趣时经常凑到一起说些别家的闲话、风凉话时,却怎么着也打听不到那十几年前搬来九儿巷北头的那家神秘住户是什么来历,又有什么身世根底,大多都是一些毫无依据的谬论谣言罢了。
在九儿巷中,虽然处于一方繁华的姑苏城中,但绝大多数都是在土泥地里刨食、艰难度日的穷苦人家居多,所以仅有的几家大户,便显得格外扎眼。西头林家做为那位林二老爷的老宅,在短短的数年间便焕然一新,从低矮的土墙换成壮实气派的石墙,再从破旧残缺的烂门换成崭新的朱红大门,门口处那点狭窄的地方还放了两尊石狮子挡了大半的道路,也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而作为十几年前搬到九儿巷北头的那家老牌朱门大户,却是不少招九儿巷中邻里乡亲的话柄,毕竟在这片偏僻的九儿巷中,一座朱门高墙的住所属实太难见了些。
在九儿巷北头,这里临近一条湍急的小溪,故而人口遍布密集,放眼望去,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土墙灰门,便显得那一座朱门高墙的气派住所分外的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按照人情惯例,每当有人搬到九儿巷中,大多都会挨家挨户的跟周围邻居打声招呼、报上性名与来历,再借机客套寒暄几句,趁机拉近关系,毕竟天晓得今后会不会需要这些邻居们的帮衬。
而据九儿巷北头年近古稀的老人回忆道,当十几年前那朱门高墙的人家搬进九儿巷后,没有跟邻居打招呼客套寒暄不说,整日大门紧闭,门口处那一面气势凌人的牌匾高高悬挂着,有“王家”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即便是九儿巷中的人绝大多数都大字不识一个,远远望去也会望而生怯。
那座神秘的朱门大户中,倒是时常见到一位衣着不凡、一副老爷模样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大门,在这大街小巷中反复溜达,身旁还时常伴有一个位衣冠楚楚、气宇轩昂的青年。
当一开始那位衣着不凡的老人开始在九儿巷中散步的时候,约莫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些小家小户的穷苦邻居平时哪里见过这种一看就是大人物的老爷,当壮着胆子磕磕绊绊的打过招呼之后,紧接着便莫名有些心虚,总觉得是自己唐突了,毕竟像这种看起来便家财万贯的大财主老爷,有哪个会搭理像他们这种烂泥地里刨食的泥腿子?
不曾想那位财主老爷却出乎意料的露出慈祥和善的笑容,向他们逐一点头回礼示好,看起来还是蛮平易近人,并没有如他们所想一般没有看不起他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姿态。
所以十几年匆匆而过后,即便是平时不怎么打交道,也没什么来往,九儿巷中的人们对那北头王家的朱门大户也并不怎么反感,更多的还是向往与好奇。
而无人会想到的是,在这当今姑苏江湖中势力仅次于青龙帮的王家,会将老宅建在这处地段偏僻的九儿巷中,而那位曾在江湖中凶名赫赫的姑苏七狂之一的“狂刀狮王”王老家主,会是这样一位样貌和蔼可亲的老人。
王家。
硕大的客堂内,身着灰衣的老人慵懒地坐靠在一张太师椅上,只见他微微眯着眼睛,手中把玩着一只玉器,嘴中也不闲着的哼着小曲儿,显得优哉而游哉。
身着蓝衫的青年端坐在大堂的客席上,手中端着一盏茶水,看似不紧不慢喝茶的同时,时不时地用余光瞥一眼那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欲言又止。
在一年之前,整座姑苏江湖还呈现着双雄争霸的格局,传承上百年之久的幽冥教与后来居上的青龙帮相互明争暗斗,而实力底蕴远不及这两方势力的王家只能选择避让隐忍,老老实实做自己的镖局生意,凭借着王老家主“狂刀狮王”的凶名,还是搞得有声有色。
一年之后,曾经姑苏江湖中的庞然大物幽冥教轰然倒塌,只留有青龙帮一家独大,而作为仅次于这两方势力的王家,也因为与青龙帮结盟一同覆灭幽冥教之后,如愿以偿的坐上了姑苏江湖中势力仅次于青龙帮的第二把交椅。
身着蓝衫的青年明显是养气功夫没到家,强忍了片刻后便沉不住气了,轻咳了几声,得到老爷子注意后,清了清嗓子道:“爷爷?”
“嗯?”那位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悄然张开深邃的双眼,不紧不慢地向那身着青衫的孙儿投去目光。
“传闻幽冥教的圣女从荆州赶回,现在身在姑苏城,向青龙帮下战书欲刺杀那陈青龙,现在闹得姑苏城满城风雨,不知……”说到这里,青年支支吾吾的,之后干脆闭口不言,看向那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等待着后者的反应与回答。
老人轻闭双眼沉思了会,一只手在太师椅扶手上轻轻敲打着,发出节奏缓慢的敲击声。
随后不久,老人悄然张开双眼,“区区丧家之犬,也敢如此放肆,当真还以为他幽冥教还是当初那个幽冥教吗?”
“那爷爷的意思是?”青年试探着问道。
“看在数月前陈青龙慷慨赠予我王家那些武功秘籍的份上,你便去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屁圣女解决掉好了,借机偿还他陈青龙的人情。这点小忙,我王家还是帮得起的。”身着灰衣的老人大手一挥,不怒自威的开口命令道。
身着蓝衫的青年脸色有些不自然,嘴角抽了抽,瞥了一眼那坐在太师椅上重新闭目养神,一副大大咧咧、全然没有将那位幽冥教圣女放在心上的老人,顿时满头黑线,有些哭笑不得。
替青龙帮解决那位“夺命魔女”?还小忙?
当初那魔女孤身一人去刺杀荆州刺史,最后还差点险些得手,虽然刺杀是失败了,但还是让整个楚国朝廷颜面尽失,传说甚至还惊动了当今皇上。难道那位多年身居高位、在荆州一手遮天的荆姓刺史都无法解决的棘手人物,到他这区区姑苏王家便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爷爷有所不知……”青年将茶水放下,思索了一番说辞后,开口说道,但话还没说到一半,便被那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打断了。
“怎么还不动身?就这点小事还指望着让我这把老骨头出手?”老人看了一眼仍旧坐在原地的蓝衫青年,神色有些不悦,瞪着眼睛说道。
蓝衫青年无奈,心道,莫说是爷爷你这把老骨头亲自出手,便是几十年前“狂刀狮王”的巅峰时期出马,恐怕也难解决那位幽冥教圣女啊。
“爷爷有所不知,这位幽冥教圣女极为不简单……据孙儿预判,即便是陈青龙与她单独相对,两人之间胜算也不过五五分……”
老人皱起眉头,眼眉间满是惊疑地瞥了一眼那坐在客席上的孙子,若是旁人说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他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女子,武功能与那青龙帮陈青龙相媲美,他是断然不会信的,但这些事情是由他孙儿亲自所说,虽然相信他的孙儿不会欺瞒与他,但还是感觉有些不敢置信,之后老人用历经沧桑的深邃眼眸反复打量着自己的孙儿,脸色阴沉不定,心中将信将疑。
片刻之后,在那位蓝衫青年的目光下,老人缓缓吐出一口气,眼神中有些复杂的开口道:“明儿,你长大了,爷爷也老了,爷爷能护你一时,却不能护你一世。当初你爹一气之下抛下妻儿跟整个王家离家出走,与我王家恩断义绝后,硕大的王家便仅剩下你这一棵独苗了,爷爷将这王家托付给你,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那爷爷便趁早将这王家交予你,你是选择继续跟青龙帮结盟同生共死也好,还是与那幽冥教圣女为友孤注一掷也罢,王家的命运,亦或是这姑苏江湖的格局……”
“一切,皆看你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