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0754/ 为您提供君子不器之贞观气象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四十九章新鲜事
说起长安城里的好去处。
春风楼是一处,可在许多人眼里,那里除了花费高,更是太过阳春白雪的存在,用黄老六的话讲就是,那里的规矩多过禁卫军。
对于生活在长安城里,底层的贩夫走卒们最喜欢去的是城东码头,因为那里有家身影遍布天下、当今大唐最大的旅店-逆旅,更因为那里有家如意酒坊。
因为在如意酒坊里,没有身份区别,更没有尊贵卑微。
因为这里很俗,大家都可以来,没有像春风楼那样高高在上、拒人门外的道理,同样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这进了酒坊大家都是一样的,只分为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
身为禁卫军,黄老六是这里的常客。
别的禁卫军在闲时喜欢逛的是平康坊,因为那里是烟花之地,有的是春莺楼、燕舞楼开门纳客。
黄老六却喜欢来这如意酒坊,这里不同于那些莺歌燕舞楼对客人的刻意奉迎,一切随性,大家进去了都是有座找座,所谓的座,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圆垫子,来晚了的,没座就站着、半蹲、甚至席地而坐都行。
如意酒坊里只提供一种酒,一道菜。
酒是绿蚁酒。
这种酒独特一点在于有一层绿色泡沫,这是一种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酒面浮着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菜也只有一样。
一小碟子白煮的毛豆子。
外面的酒坊分个三六九等,因为客人身份不一样。
可来了这儿,都一样。
如意酒坊,一酒一菜而已。
相同的是酒菜,不同的是故事。
黄老六刚走进去,就有相熟的喊到:“老六,来啦~”,这个尾音听起来也不一样,一定是拉长的,听起来却一点不像关中的,倒有点像辽东一带的。
如意酒坊,迎天下客,什么地方的人是都有的。
黄老六微抬起他的鞋拨子脸,朝着那些人招呼着,尔后自己去一旁案上拿了杯酒,端了碟毛豆子。如意酒坊里的小二只负责把案上的酒菜补齐,让人随时取用。
“老六,坐这,坐这”,黄老六正准备就近寻个位置,早已经有几个人争着让出个位子来。
在如意酒坊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真的不多。
这里虽没有身份地位区别,却分为听故事的和说故事的,而黄老六刚好就是说故事的。
不待黄老六坐定,一旁的人已经七嘴八舌催开了。
“老六,你上次讲的大唐新出了个神箭手,他和张士贵大将军比谁更厉害?”
“老六,那殿前比武大会,平阳昭公主家的那位柴小侯爷是不是第一条好汉?”
“我可听说了,禁卫军里有的是天下第一阵,什么防守的盘龙阵,什么进攻的朱雀阵,这五人阵又是什么…”
黄老六对此见怪不怪,也不急着回答,他慢悠悠地酌上一口绿蚁酒,嘴里吧唧吧唧地品位着。
众人等着,又不禁聒噪起来。
“好了,好了,大伙就等老六先喝两口酒,润润嗓子”,这时,席中有一个名精壮男子大声囔了起来,他穿着短褂,露着的半截胳膊上绣着刺青,如意酒坊里走南闯北的人多,早有眼广的认出那是波斯的图案。
在唐之前,就已经有了波斯的称谓,后面时不时以当时当地政权为名,但老百姓分不清楚,大都直接称为“西域”或者“波斯”。
黄老六可算是如意酒坊里的大红人,虽然酒坊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但来自禁卫军的就他一人。
“老六,最近北边可有什么新鲜事?”,待老六喝上了几口,那花胳膊精壮男子才开口问到。
北边,隋朝的大匠宇文凯设计长安城时,就把整个城市的重要场所都设在了长安城北边。
后来的大唐的禁卫军,大唐的朝廷也都在北边。
“新鲜事?”,黄老六吧唧吧唧地啃了两个毛豆子,才不慌不忙地开口说到:“最近啊,北边最新鲜的事,莫过于马上要开始的比武大会总决赛了…”
…
杜如晦正端详着手上的信件,这是弟子杨冬合送来的。
虽然两个人都在东宫办差,但杨冬合加入的是长孙无忌的“贞观律”的编撰,任务繁重,杨冬合也没办法经常过来,所以他就时不时地写封信让人送来,与杜如晦探讨一些问题。
这次在信里,杨冬合写到:“长孙公,善于筹算,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此新鲜事一也”。
杜如晦叹道:“长孙无忌最擅长的本就是“礼”和“律”,这点和我大师兄相似,所以当年人人都称他为“小张师”,为此他还忿忿不平,觉得居于人下…”
杜如晦又看了下去,杨冬合在信里说:“不论田野之间,禽兽之事,皆有度可循,此新鲜事二也”。这是说,连动物,植物类的都拟了律法。
又说:“不论贩夫走卒,王侯将相,皆有法可依,此新鲜事大也”。这是不分身份地位贵贱,都有相关法规约束。
又说:“此律成时,天下之事,终有定论”。这是说有法可依了。
又说“盖某入朝以来,新鲜事,未胜如今朝”。
字里行间,对这份贞观律推崇至极,对参与贞观律的激动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杜如晦轻摇着偷微笑,笑里充满着欣慰,还有丝…担忧。
他提起笔,开始书写回信,可写了几行,竟撕掉重写。
一向果决的他,那天几次反复改变主意,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总共三次…
~
杜如晦走出公馆,把手上的一封递了出去,吩咐到:“去,把这封信给冬和送过去”。
尔后,他背身负手而立。
端午之后,就快到夏至了,熬过了冬天,又蛰伏了整个春天,阳光照射下,身体终于开始舒坦起来。
“冬合,也该给你加加担子了”。
杜如晦抬起头看着大太阳,阳光真强烈。
杨冬合,那个浑身散发着朝气的年轻人,又是那样的倔强和执拗。
他认为凭一份律法,就可以法定天下,畅通无阻了吗?
杜如晦再次摇头苦笑了一声。
傻孩子,
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
说起长安城里的好去处。
春风楼是一处,可在许多人眼里,那里除了花费高,更是太过阳春白雪的存在,用黄老六的话讲就是,那里的规矩多过禁卫军。
对于生活在长安城里,底层的贩夫走卒们最喜欢去的是城东码头,因为那里有家身影遍布天下、当今大唐最大的旅店-逆旅,更因为那里有家如意酒坊。
因为在如意酒坊里,没有身份区别,更没有尊贵卑微。
因为这里很俗,大家都可以来,没有像春风楼那样高高在上、拒人门外的道理,同样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这进了酒坊大家都是一样的,只分为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
身为禁卫军,黄老六是这里的常客。
别的禁卫军在闲时喜欢逛的是平康坊,因为那里是烟花之地,有的是春莺楼、燕舞楼开门纳客。
黄老六却喜欢来这如意酒坊,这里不同于那些莺歌燕舞楼对客人的刻意奉迎,一切随性,大家进去了都是有座找座,所谓的座,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圆垫子,来晚了的,没座就站着、半蹲、甚至席地而坐都行。
如意酒坊里只提供一种酒,一道菜。
酒是绿蚁酒。
这种酒独特一点在于有一层绿色泡沫,这是一种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酒面浮着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菜也只有一样。
一小碟子白煮的毛豆子。
外面的酒坊分个三六九等,因为客人身份不一样。
可来了这儿,都一样。
如意酒坊,一酒一菜而已。
相同的是酒菜,不同的是故事。
黄老六刚走进去,就有相熟的喊到:“老六,来啦~”,这个尾音听起来也不一样,一定是拉长的,听起来却一点不像关中的,倒有点像辽东一带的。
如意酒坊,迎天下客,什么地方的人是都有的。
黄老六微抬起他的鞋拨子脸,朝着那些人招呼着,尔后自己去一旁案上拿了杯酒,端了碟毛豆子。如意酒坊里的小二只负责把案上的酒菜补齐,让人随时取用。
“老六,坐这,坐这”,黄老六正准备就近寻个位置,早已经有几个人争着让出个位子来。
在如意酒坊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真的不多。
这里虽没有身份地位区别,却分为听故事的和说故事的,而黄老六刚好就是说故事的。
不待黄老六坐定,一旁的人已经七嘴八舌催开了。
“老六,你上次讲的大唐新出了个神箭手,他和张士贵大将军比谁更厉害?”
“老六,那殿前比武大会,平阳昭公主家的那位柴小侯爷是不是第一条好汉?”
“我可听说了,禁卫军里有的是天下第一阵,什么防守的盘龙阵,什么进攻的朱雀阵,这五人阵又是什么…”
黄老六对此见怪不怪,也不急着回答,他慢悠悠地酌上一口绿蚁酒,嘴里吧唧吧唧地品位着。
众人等着,又不禁聒噪起来。
“好了,好了,大伙就等老六先喝两口酒,润润嗓子”,这时,席中有一个名精壮男子大声囔了起来,他穿着短褂,露着的半截胳膊上绣着刺青,如意酒坊里走南闯北的人多,早有眼广的认出那是波斯的图案。
在唐之前,就已经有了波斯的称谓,后面时不时以当时当地政权为名,但老百姓分不清楚,大都直接称为“西域”或者“波斯”。
黄老六可算是如意酒坊里的大红人,虽然酒坊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但来自禁卫军的就他一人。
“老六,最近北边可有什么新鲜事?”,待老六喝上了几口,那花胳膊精壮男子才开口问到。
北边,隋朝的大匠宇文凯设计长安城时,就把整个城市的重要场所都设在了长安城北边。
后来的大唐的禁卫军,大唐的朝廷也都在北边。
“新鲜事?”,黄老六吧唧吧唧地啃了两个毛豆子,才不慌不忙地开口说到:“最近啊,北边最新鲜的事,莫过于马上要开始的比武大会总决赛了…”
…
杜如晦正端详着手上的信件,这是弟子杨冬合送来的。
虽然两个人都在东宫办差,但杨冬合加入的是长孙无忌的“贞观律”的编撰,任务繁重,杨冬合也没办法经常过来,所以他就时不时地写封信让人送来,与杜如晦探讨一些问题。
这次在信里,杨冬合写到:“长孙公,善于筹算,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此新鲜事一也”。
杜如晦叹道:“长孙无忌最擅长的本就是“礼”和“律”,这点和我大师兄相似,所以当年人人都称他为“小张师”,为此他还忿忿不平,觉得居于人下…”
杜如晦又看了下去,杨冬合在信里说:“不论田野之间,禽兽之事,皆有度可循,此新鲜事二也”。这是说,连动物,植物类的都拟了律法。
又说:“不论贩夫走卒,王侯将相,皆有法可依,此新鲜事大也”。这是不分身份地位贵贱,都有相关法规约束。
又说:“此律成时,天下之事,终有定论”。这是说有法可依了。
又说“盖某入朝以来,新鲜事,未胜如今朝”。
字里行间,对这份贞观律推崇至极,对参与贞观律的激动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杜如晦轻摇着偷微笑,笑里充满着欣慰,还有丝…担忧。
他提起笔,开始书写回信,可写了几行,竟撕掉重写。
一向果决的他,那天几次反复改变主意,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总共三次…
~
杜如晦走出公馆,把手上的一封递了出去,吩咐到:“去,把这封信给冬和送过去”。
尔后,他背身负手而立。
端午之后,就快到夏至了,熬过了冬天,又蛰伏了整个春天,阳光照射下,身体终于开始舒坦起来。
“冬合,也该给你加加担子了”。
杜如晦抬起头看着大太阳,阳光真强烈。
杨冬合,那个浑身散发着朝气的年轻人,又是那样的倔强和执拗。
他认为凭一份律法,就可以法定天下,畅通无阻了吗?
杜如晦再次摇头苦笑了一声。
傻孩子,
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