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99885/ 为您提供闯进深山当大王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马上要到中午了,手中拎着砍刀在溪边转悠着,一时也想不出能干些什么,所以暂时先捡起了柴禾。
溪边的这些柴禾,有松树枝、柞树枝、白桦树枝和山白杨树枝,偶尔还有杉树、杏树和枣树枝等,其中有一些还是粗大的树干。能扛得动的,他都连扛再拖的收集到了基地里。扛不动的,就暂时拖到了岸边的草地上,准备以后晾干并劈成小块儿的木头后分头搬运回去。
劈开木头的工具是充足的,有砍刀、刺刀、工兵铲,还有几条绳锯。
在翻动一段一半泡在水里、一半露在岸上的枯木时,从枯木下面跑出去几条鱼,还有几只食指长的大虾一弓一弓向远处逃跑去。看到这里,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的河中摸鱼的情景来。
他的家乡在河北省,村子东西各有一条河流经。在12岁转学去县城读书之前,每个夏天他几乎每天都会去河里摸鱼。
他捉鱼用的渔网,是爸爸给他做的。用小拇指粗的钢筋棍围成一个水桶粗的圆圈,绑在一节两米长的木棍顶部,然后用旧窗纱做成漏斗状扎在钢筋圈上,用细铁丝进行捆绑、加固,一个近似圆锥形的渔网兜就做好了。
小时候家乡的小河,河水清澈,可以捧起来直接喝。但是现在,严重的水污染让这两条小河每天都会变幻几种不同的颜色,那是上游的造纸厂、化工厂、洗矿厂分别排污所致。
那时候他基本上每天下午放学才去河边,周末的时候则是中午一两点就吆上三五个伙伴去河里泡着。
用渔网捉鱼,主要是站在岸边,将渔网朝着水草密集处扣过去,或者像捞饺子一样,从水草根部捞起,将水草、淤泥、枯枝落叶及躲在其中的小鱼捞起。有时候遇到成群的鱼,也会凭着速度,快速下网扣捉,但捉到的概率极低。
摸鱼,主要是寻找岸边的水草或者树根、枯枝、砖头瓦块下面,一般摸上来的有鲫鱼、泥鳅、鲢鱼、爬地虎、鲶鱼、鳝鱼、嘎鱼(背部和腹部两侧带刺,外形向鲶鱼,东北叫嘎牙子),偶尔也有小螃蟹和小虾,在开春的时候,还会有大量的河蚌。
当然,摸出来青蛙和蛇也是经常的事。家乡的蛇都没有毒,所以即使摸上来,最多被吓一跳,不会有生命危险。
如今,他没有做渔网的材料,不过摸鱼倒是可行。
想到这,他抱着一捆柴禾回到营地,将那个小鬼子的头盔拿起来装鱼用,又回到了溪边。
首先找那些水边的大石块和枯木去尝试。没想到刚摸一块石头,就有个滑溜溜的家伙被捉在了手里。出水一看,原来是一条鲫鱼,有手掌那么长,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应当是条母鱼。
在头盔中装了半头盔的水,在远离岸边三米多远的地方将头盔放好,将捉到的鱼放到其中,回来继续摸。
没想到这小溪里鱼虾还真多!没到一个小时,他就捉到了八条大鲫鱼、十几条中指粗的泥鳅和十来只大虾,还有八九个大河蚌。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欧耶!”
看着这么丰厚的收获,他不由自主地借助网络红词发出了感叹。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很少能吃到鱼和肉。所以那时候捉鱼,一方面是好玩,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打打牙祭、改善生活。
如今捉鱼,一方面是体验荒野求生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长期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也回味一下童年。
这么多鱼虾,一顿肯定吃不完,如果都做熟了,隔天吃又不新鲜,所以他就在溪边用石块和树枝围起来一个小水坑,将近一平米大小,放进去六条鲫鱼和七个河蚌。至于泥鳅和大虾,他没有放回去,因为靠石头拼凑起来的鱼塘挡不住这些家伙,如果被他们逃跑了,那就白忙活了。
等他回到营地的时候,刚刚下午三点钟不到。
因为肚子还不饿,所以并没有着急处理鱼虾,而是开始加强营地的防御。虽然昨晚没有什么野兽过来,但是不敢保证一直没有什么吓人的东西闯进来。
选择一些手臂粗细、较为直顺且比较结实的木棍,按照之前搭建营地的做法,削尖其中一头,用工兵铲在营地四周半径三米左右的距离处挖了一道沟,宽二十公分、深三十公分左右,然后把处理好的木棍按照长-短-长-短的排列依次埋进去,每根木棍都紧紧靠在一起。
这些木棍长的有两米以上,短的有一米五六,组合而成的栅栏,足够挡住一般的动物了。
忙活了将近两个小时、木棍也都基本用完了,才仅仅搭了不到三米长的一段栅栏。
“按照这个速度,至少需要7天的时间才能建好,那样我的假期早就过去了。”
不过他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自己已经被困在这里,不要说半个月,估计一个月都难以逃出去。
脚上的伤和手指的伤还没有痊愈,浑身还很酸痛。只有等伤完全养好了,他才能有力气去寻找出去的路。现在这个样子,肯定走不远,更何况还要带着那么多装备。
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能不能按时回去上班。事实上,每次假期之后,他就从没准时出现在单位过。他的领导也都习惯了,企业对这方面管的也不是很严,晚去几天甚至个把月,只要没有非你不可的工作,一般没人会太在意。
干了这么多工作,肚子也饿了。
看着天空逐渐暗下来,他回到火堆旁,添柴把火烧旺。
首先把那两个河蚌放到火堆边上烤着,然后处理大虾。他在视频里看到过别人处理活虾,只要攥住尾巴左右旋转,然后向外轻轻一扯,就可以把虾线,也就是虾的消化系统,完整地扯出来。
他拿出一只虾尝试了一下,左拧一下,“咔哧”一声,然后右拧一下,又是“咔哧”一声,再慢慢向外扯,虾线果真就被完整扯出来了。
将大虾串在从灌木中砍下的细枝上,每一只大虾串成一串,一共13串,都插在火堆旁边烤起来。
接下来处理鲫鱼。
他在初中生物课上学过解剖鲫鱼,而且在学校的要求下,他让妈妈给他买了十几条活鲫鱼用来练习,所以印象十分深刻。先用擀面杖或剪刀把敲打鱼头把鱼打晕,去掉鱼鳞,然后用剪刀从鱼的肛门处顺着肚皮剪开,一直剪到腮的下部,然后向上剪,之后贴着脊背再向后剪,这样就把鲫鱼的侧面肚皮剪开了。剖开之后,可以看到鱼的内脏。由于此时的鲫鱼并没有死,所以可以看到鱼鳔一鼓一鼓的,还会看到鱼的心脏在跳动。
那时候的他特别认真,前前后后解剖了不下二十条鲫鱼。每次看到鱼鳔一瘪一鼓,或者看到那小小的心脏起起伏伏跳动着,他都异常兴奋、发出成功的欢呼声。
但此时,他的目的是吃掉鱼,因此就不必那么费事去解剖了。
拿刺刀背重重敲了一下鲫鱼的脑袋,从腮部流出鲜红的血,然后鲫鱼挣扎两下就不动了。用左手抠住鱼腮,右手握刀,用刀刃刮掉鱼鳞,然后用刀尖划开鱼肚子,把内脏抠出来,之后又把鱼腮抠出来,用水简单冲洗一下,也穿到了木棍上。
在鲫鱼刚被架到火上烤的时候,它既然还扭动了几下尾巴!
第二条鲫鱼的肚子非常大,果不其然是有孕在身,肚子里面有两条带状的鱼籽,他也用木棍串起来烤上了。
对于钢盔里剩下的泥鳅,他一时想不起来如何处理。想穿串烤是非常困难的,泥鳅本身就滑不溜秋,不好串,再者两个河蚌十几个大虾再加两条大鲫鱼,背包里还有蟒蛇肉和那么多食品,已经够他吃的了,所以他就暂时把泥鳅养在了钢盔里,准备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拿来应急。
溪边的这些柴禾,有松树枝、柞树枝、白桦树枝和山白杨树枝,偶尔还有杉树、杏树和枣树枝等,其中有一些还是粗大的树干。能扛得动的,他都连扛再拖的收集到了基地里。扛不动的,就暂时拖到了岸边的草地上,准备以后晾干并劈成小块儿的木头后分头搬运回去。
劈开木头的工具是充足的,有砍刀、刺刀、工兵铲,还有几条绳锯。
在翻动一段一半泡在水里、一半露在岸上的枯木时,从枯木下面跑出去几条鱼,还有几只食指长的大虾一弓一弓向远处逃跑去。看到这里,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的河中摸鱼的情景来。
他的家乡在河北省,村子东西各有一条河流经。在12岁转学去县城读书之前,每个夏天他几乎每天都会去河里摸鱼。
他捉鱼用的渔网,是爸爸给他做的。用小拇指粗的钢筋棍围成一个水桶粗的圆圈,绑在一节两米长的木棍顶部,然后用旧窗纱做成漏斗状扎在钢筋圈上,用细铁丝进行捆绑、加固,一个近似圆锥形的渔网兜就做好了。
小时候家乡的小河,河水清澈,可以捧起来直接喝。但是现在,严重的水污染让这两条小河每天都会变幻几种不同的颜色,那是上游的造纸厂、化工厂、洗矿厂分别排污所致。
那时候他基本上每天下午放学才去河边,周末的时候则是中午一两点就吆上三五个伙伴去河里泡着。
用渔网捉鱼,主要是站在岸边,将渔网朝着水草密集处扣过去,或者像捞饺子一样,从水草根部捞起,将水草、淤泥、枯枝落叶及躲在其中的小鱼捞起。有时候遇到成群的鱼,也会凭着速度,快速下网扣捉,但捉到的概率极低。
摸鱼,主要是寻找岸边的水草或者树根、枯枝、砖头瓦块下面,一般摸上来的有鲫鱼、泥鳅、鲢鱼、爬地虎、鲶鱼、鳝鱼、嘎鱼(背部和腹部两侧带刺,外形向鲶鱼,东北叫嘎牙子),偶尔也有小螃蟹和小虾,在开春的时候,还会有大量的河蚌。
当然,摸出来青蛙和蛇也是经常的事。家乡的蛇都没有毒,所以即使摸上来,最多被吓一跳,不会有生命危险。
如今,他没有做渔网的材料,不过摸鱼倒是可行。
想到这,他抱着一捆柴禾回到营地,将那个小鬼子的头盔拿起来装鱼用,又回到了溪边。
首先找那些水边的大石块和枯木去尝试。没想到刚摸一块石头,就有个滑溜溜的家伙被捉在了手里。出水一看,原来是一条鲫鱼,有手掌那么长,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应当是条母鱼。
在头盔中装了半头盔的水,在远离岸边三米多远的地方将头盔放好,将捉到的鱼放到其中,回来继续摸。
没想到这小溪里鱼虾还真多!没到一个小时,他就捉到了八条大鲫鱼、十几条中指粗的泥鳅和十来只大虾,还有八九个大河蚌。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欧耶!”
看着这么丰厚的收获,他不由自主地借助网络红词发出了感叹。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很少能吃到鱼和肉。所以那时候捉鱼,一方面是好玩,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打打牙祭、改善生活。
如今捉鱼,一方面是体验荒野求生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长期生活做好准备,同时也回味一下童年。
这么多鱼虾,一顿肯定吃不完,如果都做熟了,隔天吃又不新鲜,所以他就在溪边用石块和树枝围起来一个小水坑,将近一平米大小,放进去六条鲫鱼和七个河蚌。至于泥鳅和大虾,他没有放回去,因为靠石头拼凑起来的鱼塘挡不住这些家伙,如果被他们逃跑了,那就白忙活了。
等他回到营地的时候,刚刚下午三点钟不到。
因为肚子还不饿,所以并没有着急处理鱼虾,而是开始加强营地的防御。虽然昨晚没有什么野兽过来,但是不敢保证一直没有什么吓人的东西闯进来。
选择一些手臂粗细、较为直顺且比较结实的木棍,按照之前搭建营地的做法,削尖其中一头,用工兵铲在营地四周半径三米左右的距离处挖了一道沟,宽二十公分、深三十公分左右,然后把处理好的木棍按照长-短-长-短的排列依次埋进去,每根木棍都紧紧靠在一起。
这些木棍长的有两米以上,短的有一米五六,组合而成的栅栏,足够挡住一般的动物了。
忙活了将近两个小时、木棍也都基本用完了,才仅仅搭了不到三米长的一段栅栏。
“按照这个速度,至少需要7天的时间才能建好,那样我的假期早就过去了。”
不过他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自己已经被困在这里,不要说半个月,估计一个月都难以逃出去。
脚上的伤和手指的伤还没有痊愈,浑身还很酸痛。只有等伤完全养好了,他才能有力气去寻找出去的路。现在这个样子,肯定走不远,更何况还要带着那么多装备。
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能不能按时回去上班。事实上,每次假期之后,他就从没准时出现在单位过。他的领导也都习惯了,企业对这方面管的也不是很严,晚去几天甚至个把月,只要没有非你不可的工作,一般没人会太在意。
干了这么多工作,肚子也饿了。
看着天空逐渐暗下来,他回到火堆旁,添柴把火烧旺。
首先把那两个河蚌放到火堆边上烤着,然后处理大虾。他在视频里看到过别人处理活虾,只要攥住尾巴左右旋转,然后向外轻轻一扯,就可以把虾线,也就是虾的消化系统,完整地扯出来。
他拿出一只虾尝试了一下,左拧一下,“咔哧”一声,然后右拧一下,又是“咔哧”一声,再慢慢向外扯,虾线果真就被完整扯出来了。
将大虾串在从灌木中砍下的细枝上,每一只大虾串成一串,一共13串,都插在火堆旁边烤起来。
接下来处理鲫鱼。
他在初中生物课上学过解剖鲫鱼,而且在学校的要求下,他让妈妈给他买了十几条活鲫鱼用来练习,所以印象十分深刻。先用擀面杖或剪刀把敲打鱼头把鱼打晕,去掉鱼鳞,然后用剪刀从鱼的肛门处顺着肚皮剪开,一直剪到腮的下部,然后向上剪,之后贴着脊背再向后剪,这样就把鲫鱼的侧面肚皮剪开了。剖开之后,可以看到鱼的内脏。由于此时的鲫鱼并没有死,所以可以看到鱼鳔一鼓一鼓的,还会看到鱼的心脏在跳动。
那时候的他特别认真,前前后后解剖了不下二十条鲫鱼。每次看到鱼鳔一瘪一鼓,或者看到那小小的心脏起起伏伏跳动着,他都异常兴奋、发出成功的欢呼声。
但此时,他的目的是吃掉鱼,因此就不必那么费事去解剖了。
拿刺刀背重重敲了一下鲫鱼的脑袋,从腮部流出鲜红的血,然后鲫鱼挣扎两下就不动了。用左手抠住鱼腮,右手握刀,用刀刃刮掉鱼鳞,然后用刀尖划开鱼肚子,把内脏抠出来,之后又把鱼腮抠出来,用水简单冲洗一下,也穿到了木棍上。
在鲫鱼刚被架到火上烤的时候,它既然还扭动了几下尾巴!
第二条鲫鱼的肚子非常大,果不其然是有孕在身,肚子里面有两条带状的鱼籽,他也用木棍串起来烤上了。
对于钢盔里剩下的泥鳅,他一时想不起来如何处理。想穿串烤是非常困难的,泥鳅本身就滑不溜秋,不好串,再者两个河蚌十几个大虾再加两条大鲫鱼,背包里还有蟒蛇肉和那么多食品,已经够他吃的了,所以他就暂时把泥鳅养在了钢盔里,准备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拿来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