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93428/ 为您提供掌舵大宋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制度?你是说大宋的法令和规定存在缺陷?”
作为大宋的士大夫,魏瓘无论是对于官家还是对于当朝的诸多相公,都很有自信。在这个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官员不再受限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能力,寒门子弟全都有出头之日。
相比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制度,还算差吗?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存在于缺陷的,再完美的制度也会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动而产生副作用。”薛志勇细细说道:“例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造就了秦皇横扫六合的强大,可也间接促成了秦朝的覆灭。”
“何以见得?”魏瓘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都在说明,秦朝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而毁灭的。
“商鞅变法主张法制,增加了诸多严苛的法令,推行轻罪用重刑,这让秦国民众的劳动效率得以提高,有法可依的民众行动起来更加有目的性。”
“可这些法令,是秦国尚是小国时规定出来的。当秦国统一天下后,她面临的情况与以往完全不同。民心尚未统一、疆域也更加广阔。这个时候再一味推崇重刑,便很容易变成暴政!”
“陈胜吴广被征发去戍守,遭遇大雨而延期,按秦律延期会被问斩,从而起义反秦,成为秦朝的第一个掘墓者;汉高祖刘邦押送役徒时,行至半路役徒便跑了一大半,汉高祖担心被问责,索性放了所有役徒,带着几个人远遁而去。后来斩白蛇起义,夺得了天下。”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真正葬送秦王朝的,并非只有秦始皇的暴政,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僵硬的制度。”
一番话语出来后,魏瓘听得哑口无言。思考了好久之后,他才从前后逻辑绕出来:“商鞅变法并非只有苛政,你这个说法太过片面了!”
“学生只是在论证一个观点而已,不管怎么说,苛政也是变法的重要部分。而后的秦帝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度,便是缺陷所在。”
虽然薛志勇的说法很难让魏瓘信服,但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倒是让他觉得很新颖。至少他也情不自禁地思考了一下,目前大宋有那些制度是没有适应实际变化而僵硬的。
很快,他意识到薛志勇为什么说贪腐的问题无解了。这恰恰正是因为宋朝的官员不受限于出身的缘故。
为何在唐宋之前,很少有听说贪腐这种事情?
并非是因为唐宋之前的官员不贪婪,而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贪这些蝇头小利。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背后的家族圈钱圈地,获得利益的方式更加快捷。那个时期的官员,眼中只有更高的权力,那样才能反过来提升背后的家族。
然而隋唐科举制确定之后,世家大族逐渐没落,直至唐末五代时消失殆尽。宋朝沿袭唐制,将科举制发挥得更加彻底,到目前选拔出来的人才基本都是寒门出身。
可寒门出身的士子也有一定的问题,其中包括他们对金钱的渴望。穷怕了的人一旦身居高位,对钱财的抵抗力往往较差。而且无论是谁都天然地想为自己的子孙后辈留下一份家业。这种时候,贪腐的人群也会越聚越多,即便是大宋的薪俸优渥,也抑制不了贪婪的内心。
想到这里,魏瓘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科举制从寒门子弟中挑选人才,这个制度绝对更改不得,可若是再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这些寒门子弟日积月累,又会变成一大群“世家大族”。
要知道几年前,由范文正公所主导的庆历新政,正是因为触及到其他官僚集体的利益才失败的。
大宋的制度确实出现问题了,不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为何主张改革?
胡思乱想的思绪整理清晰后,魏瓘看向薛志勇的眼神已然不同。这一个小小的吏员,能有这样的眼界,足以说明他的非凡。更别说他所操持的水果罐头和竹子纸两项产业,为广南东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收益。
“即便是无解,难道就任由那些贪官肆意盘剥吗?”魏瓘又抛出了一个大问题。
“虽说学生觉得此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顺应实际的变化,实时修正制度,也能大大缓解这个问题。”薛志勇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说道:“即便不修改制度,学生也有一个权宜之计可以应对目前的局面。”
终于说到点子上了,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只有这句话是魏瓘最想要听的。毕竟他不是当朝相公,改动不了制度。
“府君无法做到将整个广南东路的官员都替换掉,但至少可以划分出一片区域,从零开始安排人手,这片区域内可以在不违反朝廷法令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新的制度修改。一旦运行成功,可以再慢慢将区域扩大,直至将以往的贪官、庸官给筛选掉。
闻言双眼一亮,这似乎是个可行的方案。可很快魏瓘的眼神又暗淡下来了,因为这明显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他能在岭南待多久,还真的无法确认。
看到魏瓘的表情,薛志勇自然明白他在想什么,于是说道:“府君是否在担心这样的规划持续时间太长,而任期内无法完成?”
点了点头魏瓘算是回答了。
“虽然学生无法给府君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有些事情,只有试过才能知道,不是吗?”
魏瓘陷入了沉默,他在想这些事情的可行性。许久之后,他也没说做不做,而是跳到了下一个话题。
“薛先生,你的大才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个县衙内当一名押司,到我这儿担任门客吧,本官可以为你向朝廷申请一个恩荫官职。”
早有预料的薛志勇答道:“多谢府君厚爱,能到府君门下担任门客,那是勇的荣幸。只是学生继承师门遗志,步入官途的话,还是希望通过科举的方式!”
虽然觉得惋惜,但魏瓘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毕竟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那薛先生到广州官署这边任职吧,我们这边也有很多吏职,之后本官有许多安排,还需仰仗先生协助!”
“仰仗言过了,勇但凭府君吩咐!”
“好好好!”能有这个结果魏瓘也满足了,想了一下,他突然又说道:“能否冒昧问一句,薛先生的师门,是何方人士?”
作为大宋的士大夫,魏瓘无论是对于官家还是对于当朝的诸多相公,都很有自信。在这个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官员不再受限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能力,寒门子弟全都有出头之日。
相比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制度,还算差吗?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存在于缺陷的,再完美的制度也会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动而产生副作用。”薛志勇细细说道:“例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造就了秦皇横扫六合的强大,可也间接促成了秦朝的覆灭。”
“何以见得?”魏瓘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都在说明,秦朝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而毁灭的。
“商鞅变法主张法制,增加了诸多严苛的法令,推行轻罪用重刑,这让秦国民众的劳动效率得以提高,有法可依的民众行动起来更加有目的性。”
“可这些法令,是秦国尚是小国时规定出来的。当秦国统一天下后,她面临的情况与以往完全不同。民心尚未统一、疆域也更加广阔。这个时候再一味推崇重刑,便很容易变成暴政!”
“陈胜吴广被征发去戍守,遭遇大雨而延期,按秦律延期会被问斩,从而起义反秦,成为秦朝的第一个掘墓者;汉高祖刘邦押送役徒时,行至半路役徒便跑了一大半,汉高祖担心被问责,索性放了所有役徒,带着几个人远遁而去。后来斩白蛇起义,夺得了天下。”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真正葬送秦王朝的,并非只有秦始皇的暴政,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僵硬的制度。”
一番话语出来后,魏瓘听得哑口无言。思考了好久之后,他才从前后逻辑绕出来:“商鞅变法并非只有苛政,你这个说法太过片面了!”
“学生只是在论证一个观点而已,不管怎么说,苛政也是变法的重要部分。而后的秦帝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度,便是缺陷所在。”
虽然薛志勇的说法很难让魏瓘信服,但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倒是让他觉得很新颖。至少他也情不自禁地思考了一下,目前大宋有那些制度是没有适应实际变化而僵硬的。
很快,他意识到薛志勇为什么说贪腐的问题无解了。这恰恰正是因为宋朝的官员不受限于出身的缘故。
为何在唐宋之前,很少有听说贪腐这种事情?
并非是因为唐宋之前的官员不贪婪,而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贪这些蝇头小利。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背后的家族圈钱圈地,获得利益的方式更加快捷。那个时期的官员,眼中只有更高的权力,那样才能反过来提升背后的家族。
然而隋唐科举制确定之后,世家大族逐渐没落,直至唐末五代时消失殆尽。宋朝沿袭唐制,将科举制发挥得更加彻底,到目前选拔出来的人才基本都是寒门出身。
可寒门出身的士子也有一定的问题,其中包括他们对金钱的渴望。穷怕了的人一旦身居高位,对钱财的抵抗力往往较差。而且无论是谁都天然地想为自己的子孙后辈留下一份家业。这种时候,贪腐的人群也会越聚越多,即便是大宋的薪俸优渥,也抑制不了贪婪的内心。
想到这里,魏瓘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科举制从寒门子弟中挑选人才,这个制度绝对更改不得,可若是再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这些寒门子弟日积月累,又会变成一大群“世家大族”。
要知道几年前,由范文正公所主导的庆历新政,正是因为触及到其他官僚集体的利益才失败的。
大宋的制度确实出现问题了,不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为何主张改革?
胡思乱想的思绪整理清晰后,魏瓘看向薛志勇的眼神已然不同。这一个小小的吏员,能有这样的眼界,足以说明他的非凡。更别说他所操持的水果罐头和竹子纸两项产业,为广南东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收益。
“即便是无解,难道就任由那些贪官肆意盘剥吗?”魏瓘又抛出了一个大问题。
“虽说学生觉得此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顺应实际的变化,实时修正制度,也能大大缓解这个问题。”薛志勇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说道:“即便不修改制度,学生也有一个权宜之计可以应对目前的局面。”
终于说到点子上了,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只有这句话是魏瓘最想要听的。毕竟他不是当朝相公,改动不了制度。
“府君无法做到将整个广南东路的官员都替换掉,但至少可以划分出一片区域,从零开始安排人手,这片区域内可以在不违反朝廷法令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新的制度修改。一旦运行成功,可以再慢慢将区域扩大,直至将以往的贪官、庸官给筛选掉。
闻言双眼一亮,这似乎是个可行的方案。可很快魏瓘的眼神又暗淡下来了,因为这明显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他能在岭南待多久,还真的无法确认。
看到魏瓘的表情,薛志勇自然明白他在想什么,于是说道:“府君是否在担心这样的规划持续时间太长,而任期内无法完成?”
点了点头魏瓘算是回答了。
“虽然学生无法给府君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有些事情,只有试过才能知道,不是吗?”
魏瓘陷入了沉默,他在想这些事情的可行性。许久之后,他也没说做不做,而是跳到了下一个话题。
“薛先生,你的大才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个县衙内当一名押司,到我这儿担任门客吧,本官可以为你向朝廷申请一个恩荫官职。”
早有预料的薛志勇答道:“多谢府君厚爱,能到府君门下担任门客,那是勇的荣幸。只是学生继承师门遗志,步入官途的话,还是希望通过科举的方式!”
虽然觉得惋惜,但魏瓘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毕竟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那薛先生到广州官署这边任职吧,我们这边也有很多吏职,之后本官有许多安排,还需仰仗先生协助!”
“仰仗言过了,勇但凭府君吩咐!”
“好好好!”能有这个结果魏瓘也满足了,想了一下,他突然又说道:“能否冒昧问一句,薛先生的师门,是何方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