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借问白梅香几许(53)


小说:快穿:我和反派的日常   作者:公子树野   类别:时空穿梭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89951/ 为您提供快穿:我和反派的日常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被大伙儿惦记的梅先生此刻正在横塘上。
  他喝了酒,趁着酒意,捞上桨,撑着舟,往那横塘的湖心去。
  梅先生有着一巷院子,他此前想过,以后娶了妻,他唱戏持家,唱到了饭点便收工,回家做饭,饭后呢,再捎上妻儿,来这横塘上泛舟。
  他此前想过,那人肯定是阿娇呀……
  他捎着她,满船月光里,她笑着看月,他笑着看她……
  奈何一直没有对的时候。
  梅先生哂笑一声,低头撑桨。
  这时正值秋季,不少采莲娃正在采莲。
  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杏色单衫红,两鬓鸭雏色,正是青春的季节。
  她们的小船上载满了了饱满的莲蓬,见到他还在往里划,见他衣着光鲜不似乡下人,不由得提醒他:“阿伯,别往里去啦,天快黑啰,待会该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梅先生怔了怔。
  回家的路……
  他闷笑:“那样才好。”
  几个采莲娃笑嘻嘻的骂着怪人,然后将船上偷吃剩下的莲蓬丢到梅先生身上,便笑嘻嘻地赶忙划船离去。
  倒是梅先生看着身上的莲蓬,低头一闻,哂笑:“你幼年兴许也如此,偷吃着莲藕,再将莲蓬落了我一身……”
  此间何人低语啊?
  喃喃念念,痴痴捻捻,也不知是哪一家的酒酿得太凶,竟将人醉成了这番糊涂样!
  碧波漾开了水,那船一路进了横塘中央,万千荷叶里,夜色撩人。
  梅先生没再捞桨,只把拴在船头的包袱打开来。
  包袱里一应俱全。
  笔墨纸砚,丹青朱砂,还有丁淮丰去国外访问回来送他的画板。
  他闷头又灌了口酒,把画板装好了,赤着脚丫起身。
  这船没了桨,又是在湖中心,一时间摇摇摆摆,竟是分不清此时是人间还是天堂。
  明儿就是阿娇的生日了,他要把这满塘秋色画下来,送给她做生辰礼物。
  梅先生低头笑了笑,然后他铺好了白纸,调好了色盘,才抬头看了一眼周围的风景。
  秋已深。
  荷花已尽。
  荷叶不再复曾经的葱茏与茂盛,不是这里枯黄了半边,就是那里蜷缩成了一团,满目绿色里有了瑕疵,苟延残喘的活着。
  梅先生拢着眉心又喝了一口闷酒,忽然觉得不开心了。
  这般景致,哪里配的上他的阿娇。
  他点了朱砂,决定画夏日横塘。
  可刚提笔,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梅先生犹豫了半晌,喝完了一壶酒,才小心翼翼的把包袱里的一个保存完好的画筒抽出来。
  抽出里面的画,陈年的笔墨芳香便溢了出来。
  看到画里没有眉眼的戏子,梅先生的眉梢这才松缓下来,不自觉发出一声喟叹。
  他抬头看天。
  满星烁烁,没有月亮。
  那一闪一闪的星辰像是那人的眼眸,在见到他的那一刻总会变得清澈透亮,会放光一般。
  他想起了曾经在横塘旁,微雨蒙蒙里,他为她唱那思凡。
  他想起了那时候在横塘畔,萤火虫纷飞,她为他唱戏,然后哭得一塌糊涂。
  梅先生忽然就有了灵感。
  他把珍藏了七年之久的画铺在画板上,提笔就画。
  不多时,单调的戏子身旁出现了一个一身杏色旗袍的小姑娘,那小姑娘眉眼精致,她微微咬着下唇,眼角的泪珠似坠非坠,似乎起在孩子气的朝旁边那戏子埋怨着什么,
  他们身后是看不到尽头的十里荷花,千顷田田荷叶。
  梅先生收了画笔,眯着眼打量自己的画作,嘴角勾起一个满意的弧度。
  他已经醉得差不多了,嘴里发干。
  酒空了,他去开第二壶。
  却在这时,突然起了一阵风,吹开轻轻压着白纸的小木块,画纸刷的随风而去,落在了船不远处的水面上。
  丹青墨色一下子被水浸润,模糊一片。
  梅先生听到声音,慌忙弯下腰够着去拾。
  然后,他迷蒙的眼底清亮了一瞬。
  他分明看到,刚刚画下的那欲泣非泣的人儿,微微弯起嘴角,朝他笑了。
  也就在下一瞬,他这样趴在一头,原本就不稳的船就直接翻了。
  碧波追着水光,而他想追他的姑娘。
  失去意识前,梅先生弯着眉眼,潋滟眉眼间迸发出了七年来从没有过的喜色。
  原来……
  横塘深处,真的会迷路。
  但是,他算是找到家了吧?
  当年贵妃醉酒,不知爱的是牡丹还是唐玄宗?
  那年虞姬霸王相约,不知是否能下辈子再遇横塘?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秋。
  梅先生不知道了。
  这碧波十里,荷花开遍,他还未曾领着他的妻儿来过。
  春秋大梦,生生世世,他只贪求着,下辈子睁开眼时,一眼,就能看到那银河清浅,荷花十里,那姑娘盈盈一笑,似若曾经。
  北方的梅先生,对付起敌人来阴险毒辣,毫不留情,敌人闻风丧胆。
  他这生坏事做尽,
  不信报应和佛偈,
  到头来信的,
  却是黄口嘴里的采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