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粮


小说:明末小兵传   作者:月强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86526/ 为您提供明末小兵传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杨铮精疲力竭,畅快坐在地上,没想到这仓促的拼杀竟然成功了!惊喜同时还心有余悸,如果不是英勇百姓的突然一击,鹿死谁手真是难说!
  那英勇的百姓还在一旁发愣,直道被掳的人群中有女子喊了几声相公才恍然醒过神来,然后跑去把女子抱住,互相泣说着。
  杨铮看到,那女子却是受伤鞑子怀中的人,也难怪他会如此奋不顾身!
  掳来的人们看到鞑子被杀,从角落走出,一些人忍不住嚎啕大哭,纷纷跪倒在杨铮面前,连称:“谢谢军爷救命!”
  杨铮温言道:“都起来吧,鞑子都被杀了,你们安全了!”
  众人站起身来,不过还是很拘谨。
  杨铮走向那英勇的百姓,抱拳道:“在下杨铮,刚才多谢兄弟相助,才杀了这鞑子!”
  那人受宠若惊,慌忙回礼道:“军爷不敢,小民高魁!”
  “可曾识字?”
  高魁木讷的摇了摇头。
  杨铮有点可惜,说道:“不知可否帮在下一个忙?”
  “军爷请说!”
  “我的亲人还在庄外,可不可以把他们带进来?”
  高魁点了点头,立马前去。
  杨铮又叫了几人一同跟着。
  众人情绪渐渐安定下来,一些人还走出庙宇,抱着死去的女子,失声痛哭。
  杨铮看到了,只是摇头叹息。
  杨铮找来一把斧头,把鞑子的头颅砍下,用金钱鼠尾辫打了个结后扔在一边!这可是纯正的鞑子,利用价值超乎想象,有了它们,不但可以换到金银,自己的小军身份也可以再升上几级。
  盔甲放在一边,杨铮看了看,其中有一幅赫然是白甲!这也难怪刚才的搏斗如此凶险!
  白甲兵又叫巴牙喇,基本上是由后金(大清)每个牛录的精锐战斗力量组成。
  巴牙喇就是从每个牛录中选出弓马武功最好的十人组成。每个牛录有上千人,每位满洲兵本身都很厉害,而选出的巴牙喇,是从这些厉害的满洲兵中,百里挑一,精选而产生。
  而一旗所辖牛录,少者十余牛录,多者四十余牛录,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辖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过六七百人。
  杨铮又有些自豪,虽然里面的运气成份居多!
  清军此时的盔甲装备除了帽子有根雷人的避雷针外,其他装饰与明军并无差异,不过与明军的粗糙劣质相比,他们的盔甲质地优良,毫无偷工减料成分,像这幅银色盔甲,足有四十斤重。
  除了盔甲,还有铁甲,锁子甲各三幅,武器有三张劲弓,马刀三把,虎枪一把。虎枪便是那白甲兵所用。不去管它,杨铮继续在庙台上清点缉获的物资,又陆续找出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铁锅,陶罐,木盆等等,显然这是他们劫掠搜刮所得。
  财帛对于现在的杨铮而言,还不如一碗米饭来的实在,找到这些东西不过是顺手而为收起来罢了。
  那些被掳的百姓呆呆站着,不时拿眼偷看杨铮。
  绝对有粮食!
  杨铮不气馁,终于在一角落处发现了米面。估摸了下,各种粗粮五十余斤,大米有二十来斤,粗盐茶叶也有一些,更令人惊喜的是米袋旁边的一口袋中居然有半只羊!
  杨铮长长的松了口气,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终于可以大吃一顿了。
  羊并不大,也很瘦弱,上半身已被钝器砍掉,只余下了后腿肚的大部分!
  杨铮撕下一块绸缎,把贵重的金银物品打包好,差不多也有几十斤重,放在庙宇的显眼处,方便自己看管。
  赵大喜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来了,看到杨铮后,都放下心来。他们把杨铮当成主心骨,不敢想象如果现在没了他,他们会何去何从,最后的结果也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
  三个小家伙都很高兴,赵舒和李颜娘竟跑到杨铮跟前,紧紧抱住了杨铮的大腿,依赖劲十足!
  杨铮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只是秉着爱护小朋友的后世观点,平时多关照了一下而已!
  摸了摸两人的脑袋,蹲下说道:“哥哥找到了大米,还有肉肉奥,一会我们吃个够!”
  ……
  杨铮决定在此过夜。
  这并不是鞑子的据点,只不过临时休息而已,物资也不多,所以杨铮并不担心会有其他鞑子过来接应。
  但炊烟却是醒目,杨铮知道,清军这次的入寇长达半年之久,深入大明腹地两千余里,于崇祯十二年三月才出了关,为了以防万一,杨铮把火堆暂时熄灭,晚上再燃起。
  杨铮走向掳来的人群,问道:“你们是哪里人氏?”
  人群中话语不一,有说涞水的,有说唐县的,更多的还是顺德府南河人士。
  他们也是听说了鞑子入关抢掠,想要往南边逃去,众人都是在路上被三个鞑子抓获,被一路驱赶到了这里。原先的人群有上百多,可经过一路上鞑子的折磨,肆意残杀,也只剩下了如今的五十几人!
  杨铮深表同情,说道:“我要往南直隶一带去,你们可是愿意?”
  众人踌躇不定,杨铮也不说话。如果不愿跟着自己,紧缺的粮食是不会分给他们,银子倒是可以给一些。
  其中一老人怯懦道:“军爷,以后去了直隶,还可以回来吗?”
  “不可以!”杨铮斩钉截铁,也不做过多解释。
  “这……”老人更加犹豫。
  “我跟你去!”这时高魁走出,高声叫道,“军爷救了我们一家,感激的话我也不会说,我就是相信军爷!跟着军爷,起码可以活下去!”
  高魁的话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到最后,连老人一家也被说服。
  “那好,你们当中可有人会识字书写?”
  没有回应。
  大部分人底下头颅,有些羞愧,不好面对杨铮。
  “回军爷的话,老夫倒是识得几个字!”却是那犹豫老人,此刻没了刚才的惶恐,倒有些傲兀。
  “奥?那好,等路过城镇,我去买来纸和笔,你把众人的身份记录下来!”
  “军爷不必了,老夫随身携带……”在众人的惊诧中,老人泰然从胸口摸出一个绸布包裹,小心翼翼打开,赫然看到一支笔,一方砚台,一本《论语》,几张发黄的稿纸。
  通过老人的自我介绍得知,老人名叫施厚泰,表面看起来五十多岁,不过头发还是污黑,一幅饱经沧桑的样子。身上衣服破烂,但从棉服上夹缝的皮毛还是能看出曾经的富贵。
  施厚泰是顺德府任县人士,在一村担任里长,在刚才的交谈中只是一句带过。因为到了明末后期,里长的地位已不复尊贵,而是变成了一种贱业,甚至到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步。
  里长还与甲首,里书,里老人不同,一为里长,终身为里长,世世代代便为里长,和大明军户一样,想甩都甩不掉。
  施厚泰的家底本来还算殷实,不过接替父辈后,却是一日不如一日,现在的大明多灾多难,各种赋税徭役不好征收,有时为了免责还要自家补上。
  里长虽然有些权力,可以从中渔利,搞些油水,但收获哪可以跟付出相比?所以家境便很快衰败下来。
  这次一家老小跟着大户逃难,不幸被鞑子抓住后,儿子因为不堪鞑子对媳妇的侮辱,耿直的上去理论,结果两人便是惨遭杀害,只留下了不到五岁的两个孙女。
  后世的杨铮腼腆,穿越这具躯体的原先主人也不过十八岁,面对施厚泰的这种遭遇,能说什么?
  唯一能做的便是好言安慰,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希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先吃个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