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六章 徒费国帑?


小说:隐龙惊唐   作者:八无和尚   类别:两晋隋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82956/ 为您提供隐龙惊唐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做为百济的都城,泗沘已经是百济最大的城池了。
  如果不是神机卫掌握着火药这一利器,要真攻下此城,伤亡绝对不是小数。
  当然,如果没有新罗军在东城门外的合围、攻击,扶余璋也不会这么轻易投降。
  李沐按照承诺,没有为难扶余王族。
  只是找了个够大的宅第,将他们安置在一起。
  扶余璋是个半百老头,据说年轻时是个美男子。
  可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他肥头圆脸,眼袋硕大,显然是酒色过度所致。
  李沐令扶余璋传令,让洛东江以东的与新罗对抗的所有军队,调转方向,与新罗合击龟缩于康州、庆州南部的倭军。
  扶余璋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
  之后,李沐派人向长安报捷,同时向熊津李孝恭送信,请李孝恭来接手泗沘,以期腾出手来继续南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沐对整个泗沘城进行了“清扫”。
  虽然没有为难扶余王族,可确实干了搜刮百济国库的“强盗”行径。
  不仅如此,李沐还下令没收了城中百济军队所有马匹。
  ……。
  就在李沐满城搜刮百济浮财的时候。
  长安太极殿内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李沐的求援信刚刚抵达,却让所有人都警觉起来。
  原本只是救援新罗的行动,如今恐怕要成为一场国战。
  所以,许多官员都反对增援李沐,而是建议令李沐从百济撤兵,脱离那个泥沼。
  以李靖为首的小部分文武自然是不同意的。
  他们坚持增援李沐,因为如果李沐和神机卫陷在百济,那不但大唐的颜面丢尽,同时会令新罗灭亡。
  这肯定是不符合大唐利益的。
  因为,大唐已经与新罗达成的巨量出口协议,会因为新罗的灭亡而作废。
  李世民很恼火。
  他旨意中令李沐不得轻易撤离杭州,李沐却连招呼都不打,就北上了。
  如今却身陷百济,需要求援。
  李世民有心救援,可需要准备时间。
  更需要朝野上下一心的认同。
  长孙无忌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救援,他的理由很简单,四个字——徒费国帑。
  朝廷已经调动十万大军囤兵辽城,震慑高句丽。
  再调兵北上,需要征召更多的民夫,调集更多的粮草、军械。
  眼看着冬季就要到来,就算调兵北上救援,也无法保证此战必胜。
  如果大军失利或者战局僵持。
  会直接影响到来年的春耕。
  大唐府兵制,囤兵于民,战时兵,闲是民,大量府兵北上,默默地就会荒芜。
  所以,让李沐撤军是正确的。
  长孙无忌自然不会表露出他内心的想法,让李沐困在百济,甚至死在百济,这才是长孙无忌最想要的。
  朝臣争执了一天,依旧没有形成共识。
  次日争论还在继续时。
  背上插着两面三角红旗的信使高举着奏报冲进皇城。
  他口中大呼:“安东军报,熊津大捷。”
  “安东军报,牟支大捷。”
  随着他的呼声,卫戍两侧的禁军士兵开始禀传“安东军报,熊津大捷。”
  “安东军报,牟支大捷。”
  接着便是侍立殿外的宫中内侍颂传“安东军报,熊津大捷。”
  “安东军报,牟支大捷。”
  ……。
  当传报声进入太极殿中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牟支还好说,可熊津城可是百济旧都,除泗沘之外的大城。
  李沐以区区一万神机卫竟攻占了熊津、牟支?
  这太不可思议了。
  李世民闻听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神机卫战力强悍他是知道的,可问题是人数太少。
  打一场有限的局部战斗,自然不在话下,这也是李世民放心派李沐北上救援新罗的主要原因。
  如李沐所说,大唐需要一支常期活跃在战场上的军队。
  以此来彰显大唐军威。
  可打如此攻坚战,神机卫显然是兵力不足的。
  当李世民拿过呈上来的奏报,看了一遍之后,还是将信将疑。
  他将奏报递给袁仁国。
  袁仁国大声颂读道:“……神机卫左卫将军苏定方率五千人击破熊津城西门,攻占熊津城,俘获熊津守军一万三千余人,杀敌五千余人,缴获无数。安东道总管李沐、神机卫右郎将薛礼率一万人,在牟支城西三十里处,全歼百济、倭军八千骑,击溃两国步军二万七千人,俘获一万二千人……。”
  没等袁仁国读完奏报,全殿一片哗然。
  苏定方五千破驻守二万守军之城已属奇谈。
  而李沐、薛礼以一万人与三万五千人野战,竟全歼八千骑,击溃二万七千人。
  这种战绩可谓烁古耀今、不可思议。
  望着阶下窃窃私语的文武百官,李世民也是不信。
  可奏报上说得很确定,俘虏人数也清清楚楚,由不得李世民不信。
  他认为李沐不可能会谎报战功。
  长孙无忌站出来说道:“前朝三次北征高句丽,动员军队数十万,民夫上百万人,耗尽国帑而不得,以致亡国。如今李沐凭一万五千人,不足两月扫平百济半壁疆土。禀陛下,臣无法相信。”
  长孙无忌话音一落,许多御史站出来,纷纷弹劾李沐谎报战功,请李世民降旨处罚。
  就连一直坚持救援的李靖等人,也无奈闭上了嘴巴。
  因为此时如果为李沐说话,那就是将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之上,不但与事无补,还会让北上救援之事落空。
  长孙无忌对此非常满意,他落井下石道:“启奏陛下,李沐两天前刚刚向朝廷上奏求援,两天后却连奏两路大捷,用意无非是想,让朝廷对百济用兵,以使其脱困。”
  李靖皱眉,上前道:“陛下,李沐奏折条理清晰,臣以为就算其有夸大之处,但大捷之占李沐绝不会谎报。”
  于是,朝堂上争论之声再起。
  此时,又有传令兵大呼着“辽东急报”至殿外。
  李世民精神一震,开口道:“速传。”
  如果有辽东李勣奏报相对比,那实情就呼之欲出了。
  李世民看着李勣奏折,脸色忽明忽暗。
  文武百官们不知李勣究竟在奏折上说了什么,都一眼不眨地看着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