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少年周瑜 共议史籍


小说:三国之昊武大帝   作者:辛多   类别:秦汉三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56600/ 为您提供三国之昊武大帝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与周瑜相友,推结分好,义同断金。
  ——《华夏春秋》·《武帝纪》
  瑜长壮有姿貌,七岁受业太学,瑜与太祖同年,独相友善,常与太祖共论史籍,见解颇多。
  ——《华夏春秋》·《周瑜传》
  时光飞逝,如今孙策已经来到洛阳一个月有余了,却没有按照最初孙策想的那样进入太学。陆胜经常带着孙策去见一些人,而且每次都像展示收藏一样介绍孙策,还时不时的让孙策作诗助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策深知自己来到京都只能依靠陆胜,所以只能像玩偶一般,成了陆胜身边的招牌。
  心情失落的孙策终于懂得了什么叫做世道艰辛,当初自己想着利用陆胜进入太学结交朋友,可却没有想到陆胜也利用着自己的文采为其增光添彩。自己在吴郡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真心喜爱自己,而在这里却是尔虞我诈,不经世事的孙策终于懂得了什么是人心难测。
  “既然你已经熟悉了洛阳的生活起居,那么明日我便送你进入太学,希望你能勤加勉励自己,不负我和你父亲的期望。”这一次孙策确实冤枉陆胜了,虽然陆胜有拿孙策装牌面的意思,但这段时间更多的还是让孙策熟悉洛阳的情况,所以当孙策向陆胜提到要去太学的时候陆胜会如此回答。
  孙策完全没有想到陆胜会答应的如此干脆,如此一来自己设想的许多话却是没了用处,于是只有点头承诺道:“我一定会在太学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一定不会忘了陆叔的栽培。”
  次日,陆胜便带着孙策前往太学,当看到早已布置好的房间时,孙策才发觉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孙策内心暗自羞愧,礼数上更是不敢怠慢了。
  就这样,孙策正式进入太学,成为了一名太学生,开始正式接受东汉的正统教育。
  孙策身穿太学服,独自走在连廊,连廊连通着数个亭子,各个亭子里有的是几人聚在一起激烈讨论,也有的是说说笑笑吟诗作对,当然更多的还是埋头苦读。孙策虽然也拿了一本书,却不去读,只是倚在连廊的扶手上感受太学独特的学习氛围。
  “你看走廊上的那位,看起来好小的样子。”只见一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太学生指着走廊上的孙策向同伴说道。
  那同伴放下手中的书朝孙策的方向望去,随后笑了笑道:“要说小,谁还能有前不久刚入学的周瑜小呀,而且此人肯定没有周瑜的那般文采。”
  那清秀的太学生轻轻叹道:“小小年龄就入得太学,仅此一点便远非我们能比的了,至于文采嘛我倒并不认为会比周瑜要差。”
  就在两人议论之际,从一亭子里走出一少年,只见此少年身穿太学服,左手持一纸扇,剑眉星目,玉树临风,真乃俊逸绝尘。少年身材有些瘦弱,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稚气。这少年便是刚才两人所提到的周瑜,而周瑜前进的方向正是孙策所在的走廊。
  孙策此时正在沉思,突然见一身穿太学服,长得比自己瘦小的少年走了过来,不禁感到有趣。
  “同学,在此好惬意呀。”周瑜看到孙策也有些好奇,所以倒是先孙策一步开口。
  孙策感受到周瑜善意的眼神,便急忙回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罢了,倒不如同学你过得充实。”
  周瑜也不知自己为何对面前的孙策有如此好感,或许是因为两人相差不多的年龄,或许是因为两人都有着让人羡慕的长相,或许是因为两人手中拿着同一本书。是一见如故也是相见恨晚,两人随即就在这长廊上愉快的交谈着。
  谁也没想到名垂千古的圣君贤臣,会以这种方式相遇。在历史的河流中,从来不缺少偶然,从来不缺少你想象不到的事,缺少的只是你看不到的那双眼睛。
  “还不知道怎么称呼同学。”孙策难得遇一知己,便不想仅仅萍水相逢。
  周瑜也惺惺相惜道:“我姓周名瑜,前不久刚入太学,想不到太学果然卧虎藏龙,竟有阁下这等英才。”
  孙策听到周瑜的话不禁愣住了,即便孙策前世对三国一知半解,但是周瑜的大名却是深深的存在于孙策脑海里。至于那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孙策前世烂熟于心的一首诗。
  这是孙策除了孙坚外见到的第一位三国名将,所以此时的孙策又怎么能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呢?大概每个穿越者,在面对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时,都会自然的升起敬畏之心吧。
  孙策不知道那个时空发生了什么了,孙策只知道这个时空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孙策开始庆幸没有读过关于三国的一切书,如果这一切自己都知道的话,还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嘛?
  如果每个人都是被策划好的,那自己和读了一本书玩了一个游戏又有何不同!自己能和如此多的名臣名将生在一个时代,这是多么幸运。孙策终于不再沮丧,开始真正的接受了这个并不喜欢的时代。此生若有诸君伴,杀破天下又何妨。
  想到这里孙策笑了,笑的那么轻松,多年以来的包袱算是真正的卸下来了。周瑜看到孙策笑容有些疑惑,不过孙策的笑是那么有感染力,于是周瑜不经意间也笑了。
  “我叫孙策,也是不久前刚入的太学,没想到足下对文史有此等见解,实在让我自愧不如。”对于刚才的交谈,孙策打心眼里的佩服。
  “同学过誉了,我听闻今日颍川三君陈纪来太学访友,此公清高有德曾和家父有过些许交情,不如我们结伴拜访,许多不解定能解惑。”周瑜突然想到什么,便向孙策邀请道。
  “既然是雅士,那理应拜访。”孙策想都没想便应了下来。
  孙策和周瑜一路上彼此交谈着,原本并不短的路程,却是还没感觉到累就已经到了。
  孙策和周瑜一前一后走进了一简朴的院中,只见前方有两人正在下棋。这两人鬓角虽白,却是神采奕奕,正是周瑜口中的陈纪和任安。而两人身后还站着两个青年,仔细看去正是之前在亭中谈论孙策的两人。
  那两人看到孙策和周瑜后,默契的对视了一眼,随后又将精力集中在棋局上。孙策和周瑜也小步走过来,将目光聚向棋局。
  这一盘棋却是下了许久,然而身在局中的六个人由于专注却没有感觉到时间的飞逝,所以直至棋局结束,一个个都还意犹未尽。
  “元方,你这棋艺又精进不少,这次我败的心服口服。”其中一人摸着自己的长胡子笑道。
  对面的男子也不谦虚,只是点点头回道:“只不过是我最近又整理了一些棋集,此次前来便是想送定祖你一本。”这位称为定祖的便是被赞为居今行古任定祖的任安,如今太学的五经博士。
  任安此时才发现周围站着的四人,便有些疑惑的问道:“今日并没有开堂讲课,你们且有事来?”不等周瑜开口,那清秀的男子抢先回道:“先生,我是钟繇,今日听闻陈先生大驾而来,所以我和董昭不请自来前来拜访。”旁边那叫董昭的男子也不住的点头附和着。
  “原来是钟君之孙呀,我早就听闻钟君有一孙相貌不凡,聪慧过人,今日一见果然有富贵之相。”陈纪点头称赞道。
  任安自然知道两人的成绩和见解都十分优秀,于是也夸道:“元方,这董昭也是勤奋之士,如果能坚持下去,两人成就必在你我之上。”董昭和钟繇很是受用,连连表示会更加勉励自己,以后为国献力。
  此时周瑜看着两人也恭维道:“我在家时就听父亲谈论过董公仁,钟元常乃当世人杰,今日与阁下同在太学,以后还需阁下指点一二。”
  “嗯,你是周异之子吧,在这偌大的太学里,从古至今还没有七岁入学的,洛阳令有个好儿子啊。”陈纪一眼就将周瑜认了出来。
  孙策看着五个人互相称赞着,自己也没有感觉尴尬,只是不动声色的站在那里。
  “对了,这是孙策,我们此次前来一是拜访陈先生,还有便是我和孙策有一些新的疑问,想来请教先生。”
  “恩?”任安陈纪没有理会孙策,反而饶有兴趣的看向周瑜,董昭和钟繇也期待着两人的疑问。
  孙策缓缓走到四人面前开始描述自己和周瑜发现的问题:“我今日从书中看到子贡所言:‘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商纣王到底是如史书记载的那般暴虐不堪,还是另有隐情?还望先生指点一下。”
  五人听到孙策一字一顿的描述后便开始思考了起来。随后陈纪最先打破平静回道:“商纣王帝辛,确实是一位文武双全之帝,我早年研习史籍,也是惊奇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典籍都把商纣王帝辛描写的暴虐无道,常言道无风不起浪,这足以说明帝辛是有那么一部分的残暴。”
  陈纪看着众人的反应继续道:“但是我在看史籍时,又发现越是离那个时期远的典籍,记载的帝辛就越残暴,这千年积毁,谁也不知道帝辛到底残暴到何等程度,以至于成了今日书中所描绘到的‘弗敬上天,遗厥先宗庙弗祀、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了,所以我想帝辛或许残暴,但远非书中所描述的那般。”
  “恩,元方兄所言极是,战国百家争鸣时,先秦诸子无不案往旧以造说,把帝辛等人严重的贬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那段时间,帝辛的名声也越来越差,竟然无一人质疑,也算是一种悲哀吧。当然帝辛被误读成这样,还是给历代君王做了警惕。”任安摇头感叹道。
  孙策和周瑜都认真的听着,这时钟繇站出来感叹道:“都说史官严谨细微,可这样先入为主的态度不知道会酿成多少千古冤情。”
  任安脸色变得忧愁起来,随后无奈的说道:“写史本来就是一艰难之事,不说收集材料,辨别真假,就是君主在上,也难免避讳一二,所以太史公虽有所瑕疵,却实在不易。”
  “不过,这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人能看得清是非,有些事能瞒得过一时,瞒得过一世,却瞒不过这朗朗乾坤。历朝历代中自会有惊才艳艳之士为其洗冤平反吧。”陈纪并不悲观反而大笑的解释道。
  孙策周瑜,董昭钟繇,各有所悟。只不过谁也没想到今日这几句话成了后事的一个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