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56600/ 为您提供三国之昊武大帝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太祖幼时熟读孙子兵法,又从烈祖学武,初太祖不善骑射,而后太祖与马终日起居,,渐与马通。
——《华夏春秋》·《武帝纪》
吴郡赏宝大会后,孙策本来就如日中天的名声无疑又加了一把火,如今来孙家拜访的人也不仅仅限制于吴郡各县,从扬州乃至整个江东都有各式各样的人慕名而来。然而今天的孙家却是大门紧闭,只因为今天是孙家祭祖的日子。
孙家自承孙武之后,祭祖也和别人家不同,至少在外人眼里还是比较神秘的。每年祭祖孙家都大门紧闭,而且这一关就是三五天,这期间孙坚既不去坟墓,也没有什么轰动的仪式。
这么多年街坊邻居也都渐渐习惯了,不过每当孙家祭祖的时候,依旧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虽然始终讨论不出什么实质性结果,但也算得上每年富春的热门话题之一了。
孙策站在庭院一旁,看着面前的孙坚在执行着一些古老而复杂的仪式。此时孙策已经不知道自己站那多久了,肚子也早已饿的咕咕叫。索性孙策对于自己父亲的家祭很好奇,所以一直盯着孙坚的一举一动,倒是让饥饿感稍稍转移了一些。
落日渐渐落下,天空被刷了一层浓浓地墨。孙坚还在专心致志的祭祖,孙策依旧在那里站着,不过所站的地方和原来有些偏移,若不是先前孙坚让孙策倚着柱子,恐怕早就应声而倒了。
如今的孙策又困又饿,对于眼前重复而无趣的仪式也已经失去了兴趣。孙家前几年祭祖的时候孙策一直被关在房中,当时在房中的孙策一直在想象着院中祭祖的情景,如今在庭院中站了一天的孙策却是无比想念那些在房中的时光。
其实在孙策的印象中,自己的家族虽然不是那么繁盛,但却很神秘的。尤其是很多人都说自己家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再加上孙策从前世的记忆中也有那么一丝印象。然而孙坚多年来从未提及此事,所以到现在孙策也无法准确的肯定这个说法。
今年是孙策第一次参与祭祖,心里想着总能看出一点端倪,可惜从头到尾孙策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心里的疑惑没有被解答,孙策也就闷闷不乐的站在那发呆。
当孙坚结束自己的仪式时,已经入夜了,孙坚站起身来看向坐在一旁的孙策不禁摇了摇头。随后便招手将孙策喊起来。孙策敏捷的站了起来,然后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向孙坚小步跑来。
“肚子饿了吧,今天差不多了,你母亲做了你爱吃的糕点。”孙坚也没有责怪孙策在祭祖中如此不敬,而是摸着孙策的头轻轻回道。至于孙策呆呆的点了点头,如释重负的向房中跑去。
恶补了一顿的饭菜后,孙坚什么也没说就让孙策睡觉去了。就这样,第二天,第三天,孙策依旧看着孙坚家祭,当然偶尔也受到孙坚的指示去做些什么,不过都没有什么可说的。
终于在第五天,孙坚结束了漫长的家祭,此时的孙策无精打采,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活力,当然一直在家祭的孙坚更是疲惫不堪。孙坚缓缓走向孙策,随后牵住孙策的小说朝后院走去,至于孙策也一脸茫然,只是紧跟孙坚的脚步。
孙家虽然有那么一个不小的后院,可是并没有怎么收拾,除了几颗树木便是无人打理的杂草,倒是一些杂物整齐的摆在一起,显得和后院格格不入。
孙坚在离后院墙大概五步的地方停了下来,随后蹲下身子开始清理地上的杂草和土。孙策疑惑的看着孙坚的举动,不知道孙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过多长时间,在那杂草和土的下面显现出一块青石板的轮廓。接下来孙坚深吸一口气慢慢将青石板移开,这青石板下竟然遮盖的是一个洞口。至于孙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经常偷偷玩耍的后院还有这么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
“跟好我,我们下去”。孙坚将孙策从沉思中打断。
孙坚领着孙策从洞中下去,下面竟然全是平整的台阶。孙策踩着阶梯小心翼翼的向下走着,而孙坚一言不发只是拿着灯笼走在前面。地洞并不深,没几步就到底了,下面的空间也不怎么大,也就有两个竖立的棺材大小。孙坚将周围的灯笼一个个点开,黑暗的地洞顿时亮了起来。
孙策揉了揉眼睛来适应这黑暗中的灯光,随后再向周围看去,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长桌上满满的排位。孙策内心一惊,定睛粗略看去那孙武赫然在列,看到这些,孙策多年来的一些困惑也就此解开。
“这个是……“孙策吞吞吐吐的看着孙坚,显然还没从惊讶中走出来。孙坚没有回答孙策的问题,只是走到桌边拿了一把香点上,“跟我来拜祭祖先。”孙坚向孙策命令道,两个人就这样一起在牌位前跪拜。
跪拜之后,孙坚起身背对着孙策缓缓问道:“你一定有很多疑问吧。”
没等孙策回答,孙坚便扬头回忆道:“我们家族的起源并不是像外面书中描述的那样简单,在几百年前,我们的先祖是孙膑的一位部下。先祖本姓昊,在战争中孙膑多次救先祖于危难中,那时先祖自然誓死追随。后来孙膑膝下子女或被人所害,或死走逃亡,所以孙膑去世时竟没有一个后人在身边。先祖为报孙膑知遇之恩,便从此改姓为孙,将孙家视为祖宗。”
祖训有言:“孙家之事不可向外张扬,孙昊不可通婚,昊姓有难必全力助之。当然还有很多祖训也应当铭记于心,现在你内心的疑惑都解开了吗?”孙坚看向一旁被惊呆的孙策。
孙策此时完全处于震惊中,他想了很久,或真或假,或多或少。然而孙坚所描述的却是他从没想过的结果,甚至孙策有些怀疑孙坚是不是编了一个故事。
“父亲,说的都是真的吗?”孙策试图想验证故事的真假。
孙坚严肃的看着孙策点头道:“家族大事,岂可儿戏,况且列祖列宗牌位在此,为父又怎么能欺骗你。其实为父知道你内心一直疑惑,只不过念在以往你年岁太小没有告诉你。今年家祭将你叫上便是为了让你能记住自己的出身,当然为父像你这么小的时候听到这些也是很震惊。”
“其实无论昊姓还是孙姓,都不那么重要,我们一直偷偷将自己许为孙武,孙膑之后,或许就是希望借先人之名博得世人的一些关注吧。想来祖先当时也是因为想到这些,才定下这祖训。”孙坚看向牌位停顿了一下,“可惜孙家历代祖先都这样迷迷糊糊的过来了,我想后人不仅仅要记住孙家有孙武,孙膑,是兵家鼻祖,自己是兵圣之后,更应该要继承先祖遗风。”
孙坚叹了一口气再次说道:“我想先祖当年自愿为孙家续后,并不是仅仅因为报恩。要知道先祖当年能在孙膑麾下,又岂能是碌碌之辈?”
“大概就像父亲说的那样,先祖继承了孙家的遗风。”孙策此时已经对那位改姓续后的先祖怀有无尽的敬仰之心了。
当然孙策同时敬仰的还有自己的父亲孙坚,孙策真没想到孙坚能够跳出这一代又一代的封闭思想。孙坚的明智为孙策也点亮了前方的道路,至少孙策内心再也不会对某些名字更在意了。孙武也好,孙膑也好,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千秋的功绩,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代表的精神。想到这里孙策又朝牌位看去,这一次竟然一眼就看到先祖的名字
“我们终究是孙家子弟,唯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不负祖先的苦心呀。”孙坚似乎怕孙策不够明白,所以又含辛茹苦的劝慰道。
其实孙坚不知道自己一席话不但将孙策内心的疑惑解开了,还间接把孙策激励起来。孙策此时恨不得自己有孙武一样的成就,好让孙氏子孙记住只要继承孙家遗风,每人的成就都可以比肩兵圣。当然孙策并没有想到,上天给自己的要比现在想的要多的多,当然也困难的多。
孙坚看着可能理解自己话语的孙策笑了笑,并从祠堂中拿出一个包递给孙策,“这个包里有先祖传下来的兵法和祖训,这里面的兵法就是孙武祖先最初的原稿,后世的孙膑祖先也注释了很多。
“为父小时看了很久却也没发现里面的精髓,孙家历代也只有孙膑祖先能看懂书中所蕴含的深意,所以他能百战百胜,并写下《孙膑兵法》。无论怎样,你自己要好好的读,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至于家训,更应该烂熟于心,这一些日子你就好好的研读这些吧。”孙坚意味深长的嘱咐道。
孙策接过包听着孙坚的话表面上轻轻的点着头,内心此刻却是惊涛骇浪。孙武亲笔写的,还是专门留给后代的,这难不成就是孙子秘本,若真是这样,肯定有一些更精辟的东西。《孙子兵法》这个巨著,在前世孙策虽然没有看过,但在后世的众多诗文里何止提到一次?至今孙策还记得欧阳修对此书的赞扬“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
孙策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能得到孙武亲自书写的《孙子兵法》,如今心中还暗暗想着家传的《孙子兵法》一定不凡。想到这,孙策恨不得现在就回到房中读上几天几夜,然后自己立马就能变成像孙膑一样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千古名将。
接下的几天里,孙策把自己关在房中并谢绝见一切来拜访的人,这当然是为了专心致志的去读孙坚给的《孙子兵法》。孙策打开包后才发现这家传的秘本是写在一块块的牛皮上,孙策大致数了一下,共有一百多块。最让孙策头疼的是牛皮上的字体也不是当前所用的小隶,而是一种孙策并不认识的字体。索幸孙策发现包内还有一本注释的竹简,可以让孙策可以大致翻译出这字体,不过如此一来工程也算浩大了。
一个月过去了,孙策大致已能看懂这些文字,又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孙策已将牛皮纸上所有的内容通读一遍。可是当孙策将这些内容全部看完后却更为疑惑,只因为这牛皮上的内容和世间流传的《孙子兵法》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由于分布在一百多块上,内容还没有普通流传的那样连贯。
孙策特别失望,不过依旧认为这里面有秘密,只不过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孙策想到孙坚说的话,历代子孙只有孙膑看得懂,这出现在祖训的话自然毋庸置疑,至少孙膑成为兵家传奇,和这本兵法肯定有莫大的关系。
孙策一点也不甘心,随后的两个月的时间依旧整天投入到兵法上。如今孙策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全部试了一遍,用水泡过,也用火烤过,甚至于将牛皮放在太阳下看有没有异常的阴影。不过,无论如何去研究,牛皮纸始终没有说话,至少孙策是没有听到。
随后孙策又找来市面上流通的《孙子兵法》,按照顺序将一百多块牛皮纸,一点点的拼接起来,然后再去读。可是即便如此,依旧没有得到孙策想要的东西。一气之下的孙策将辛苦拼了半个月的牛皮随意打乱,然后再去无规则的拼。
时间过去半年了,孙策无力的看着眼前的牛皮,此时的孙策像是被潮水冲垮的沙堡已然支离破碎,再无生机。孙策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牛皮包了起来,显然孙策已经放弃从这些牛皮里寻找那成功的秘籍。
即使你无限的接近答案,即使牛皮一直向你呼喊,即使就差那么一点点,可是你就是找不到,这就是人生。孙策虽然不甘心,可是却明白自己一定还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一定不是现在能领悟的。
多少年后,当孙策再度提笔写起兵法的时候,再想起当年这段往事,却是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丝庆幸。孙策庆幸自己当时并没有没读懂,因为没读懂的问题,可以用一生去来寻求答案,而那些看似读懂的东西却早已消失在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