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53205/ 为您提供中华一帝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初六,大清国和睿皇太后的七十大寿,在京的官员和部分外省官员都前来贺寿。
道光帝今年可谓财大气粗,私人小金库的收入比国库还多,当时大清国年收入4000多万两,扣除所有支出,每年有不足百万两的结余。自从奕䜣搞这些花样以来,道光帝的收入渐增,收受奕䜣的“贿赂”高达一百多万两银子,让他这个大孝子腰杆子硬了很多,大搞庆典。
奕䜣每一项“贿赂”都是有目的的,银子来自不易,他要把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这次主动承担了皇太后大寿的一切开销,因为他准备赚取更大的权利,为下一步动作做打算。
寿宴大庆七天,耗银三百多万两,园林修缮、行头制作和戏曲杂耍等一切费用全由奕䜣出。另外又给道光帝和他的嫔妃每人制备了几套行头,这为寒酸的**带来新气象,每个人都笑颜常开,道光帝的耳边风渐渐增加了奕䜣的好话。
寿诞结束后,道光帝把奕䜣传来谈心。
“奕䜣,这次花了不少银子吧!”
“皇阿玛,银子挣来就是花的,更何况是为长辈们花,再多的银子也应该。”
“朕寒酸了半辈子,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轻松自在,䜣儿成绩斐然,朕要好好赏赐你。”
“儿臣不敢邀功,通过这一年多的历练,得出一个道理,钱生钱,财源滚滚来。”
“呵呵,钱生钱,财源滚滚来?具体指什么,说来听听。”
“皇阿玛,节流是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广开财源,扩大投资。煤矿、铁矿和商贸等产业,都是开源的好项目,工商业是财源的新突破口,应该给予重视。”
道光帝犹豫了,祖宗的法度不容轻易改变,“重农抑商”一直是清朝不成文的规矩。“摊丁入亩”又将田赋征收定额化,因此农业就成了大清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丁银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始终在61%-88%之间,其他盐课、关税和杂赋等收入不到40%,由此可见,商业贸易根本处于极其低下的位置。
再加上官商勾结情况严重,让道光帝担心后怕出乱子,但是盐政的改革让他从中看到益处。奕䜣搞的卷烟厂又是财源滚滚,得到了实惠,心里又有些悸动。
道光帝道:“祖宗法度不可轻易改动,朕不能一言而变,发展商贸需要从长计议。”
奕䜣道:“父皇,儿臣不是要您改革变法,而是适当关注一下商业所带来的作用,尽从财政收入来看,将来一点儿都不会次于田赋收入。”
继续说道:“儿臣是想成立一个衙门,专门管理商贸,从审批到经营,给予指导管理。这个衙门说白了就是一个商务监管部门,把各行各业的商人集中监管起来,让他们更好的为朝廷服务,特殊时期执行朝廷为他们制定的商贸任务,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专门为皇阿玛积累财赋的,嘻嘻!”
道光帝笑道:“胡说八道,不过,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真能把他们监管起来,为朝廷效力,利大于弊。”
无利不起早,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衡量其中的利害关系,奕䜣必须先给他画一个大饼,引诱他的兴趣。说道:“皇阿玛,如果能够实现,不但不会增加朝廷的负担,而且还能增加几百两的岁银收入,儿臣估摸计算了一下,未来五年能增加4000多万两税收。”
道光帝一听能增加这么多银子,顿时来了兴趣,现在这个年月,银子就是亲爹。虽然自己兢兢业业,可是每年的财政收入有减无增,维持不动,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窘迫现象。
抛出诱饵,当然要趁热打铁了,奕䜣道:“其实工商业是农业的辅助,不会破坏土地制度,相应的为农业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比如冶铁业,出产的铁犁和锄头等农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增加了农业的收入,为田赋增砖添瓦。”
特别时期特别对待,道光帝在商业方面并没有多大的鄙视,答应道:“好吧,那就试试吧,可是这样一个衙门,需要配备很多官员,又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这个抠门皇帝,真是斤斤计较,奕䜣倒是喜欢他这个性格,因为能给自己一个转空子的机会。
奕䜣道:“官员的配备慢慢调配,他们的俸禄全由皇家银行的利润来支付,不用皇阿玛操心。”
既然给了奕䜣两个成立衙门的权力,再增加一个也没关系,到目前为止,都还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最后道光帝应允了这件事情,只是权力做了限制,有些美中不足。奕䜣知道这是一个帝王应有的举动,还未成年的皇子本来身份就特殊,如果再有更多的权力,可就危险了。
奕䜣心里明白,也在按自己的步骤形势,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不错了。只要是朝着自己的方向在走,没有偏离轨道,有些缺憾也是美的。
奕䜣花了三百多万两银子,可是得到的利益不是银子能买来的,一个衙门的编制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名副其实的官员身份名头,规避了拉帮结派和结党营私的罪名。
农历十月十五,奕䜣召开来到这个世间后的第一次会议,地点设在卷烟厂的会议室。虽然没有现代家具布置,但是一张硕大的会议桌,可以坐下三十多人,如果在加上四周的木椅,这个大会议室能容纳七十多人开会。
不过,今天在这里聚会的只有十多人,全是奕䜣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彭玉麟、林则徐、魏源、李鸿章、伍绍荣、石达开、肖云龙、沈葆桢、依克唐阿和丁日昌等。
沈葆桢,福州人氏,深受林则徐的器重,成了上门女婿,被林则拉到京城效力。其才华出众,思维敏锐,作风果敢,很快就得到赏识,成为奕䜣的忠实跟随者。
丁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二十岁中秀才,今年刚满二十三岁,可谓风华正茂。他是听闻京师大学堂的教学宗旨和办学风格而来,入学以来,满眼的新知识,新思想,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知求学的激情中。广东受殖民者掠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深受鸦片的毒害,早有报国救民之心,所以学习上特别刻苦。
经过奕䜣的一番“洗脑”动员,也成为不二之臣,忠实的执行奕䜣的主张和命令。还特别提出组建水师海军的建议,分区设防,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员教习技术,这一点与奕䜣不谋而合。
奕䜣看着坐在手下的这一帮子老少,都是国家的栋梁,是自己依靠的力量,心里暖暖的,有一点回到新世纪的感觉,召开员工会议,可惜这次会议的内容是国家大事,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奕䜣谨慎到:“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准备商议几件大事,也是为以后的发展制定一个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轻重缓急,要有万全的准备和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实现最终目标。”
林则徐和魏源大为感慨,刚满十四岁的小皇子两年的时间,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每一步行动都严实紧凑,不但符合他们的思想,而且更前卫。最可贵的是,奕䜣尊重别人,敬重他们这些老一辈的想法,善于接受中肯的建议。
林则徐开口说道:“六阿哥有事只管吩咐就是,我等必定尽心办理,大家都相信你的决策。”
李鸿章是经世大才,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
在京师大学堂求学期间,结识了六阿哥,也被其俘虏了,站起来施礼道:“六阿哥,你的思路我们都前所未闻,而且每项决策的,到头来都证明是正确的。在坐的诸位都多长了几年,可是在这方面,我们都是学生,只有听的份儿,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是呀!对!”大家一致认同。
奕䜣郑重道:“李兄言重了,之所以这样和大家对话,就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从而保证其行使有效性。因此,需要大家畅所欲言,提供更好的建议,唯一目的就是取得更好的结果。”
依克唐阿是个心直口快的家伙,说起话来嗡嗡响,他是第一批入学的军官,虽然是大老粗,但是学习上下的功夫一点儿都不输人。建议道:“六阿哥,还是您提议,我们再发表意见吧,这样痛快。”
以往商议事情都是这样,大家也习惯了,奕䜣张口说道:“今天第一个议题就是五年规划,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第二项议题是制定明年的工作计划,具体细节都写在草案里,大家先看看,然后我们一项项斟酌决议。”
大家拿到草案后,仔细研读起来,接着就展开激烈的讨论。
------------------------------特别致歉------------------------------
这段时间大病一场,未能及时更新,敬请大家谅解!从今天开始,更新将恢复正常,保证每天两更,每逢节假日会加更一章。今晚十点之前还有一更,情节将陆续展开,敬请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