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30419/ 为您提供乱之铁血三国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好!”我情不自禁的赞道!“曲有高亢深远之境,亦有温柔绵长之韵,不知道此曲
以何为名?”
“此曲名为《高山流水》。”碧瑶应道。
“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好一曲高山流水!前半部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
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
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真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
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真是意境深远绵长!”我赞道。
遇到碧瑶美女后,我便告诉兄弟们和张昕,说要介绍一个才华横溢的美女给她认
识,我说大美女无论琴棋书画和女红都了不得的厉害!希望昕儿和她能成为朋友。
张昕听了高兴的不得了,说是一定准备些好酒好菜,好好招待这个朋友。
几个兄弟和张昕听得有些入迷,他们和我第一次听到碧瑶的琴声时反应差不多,
都被碧瑶的琴音所陶醉。
碧瑶温柔说道:“说到此曲,出处有个典故,不知诸位可愿听上一听?”
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不用回答也明白,大家都安静的望着碧瑶,生怕自己发出
一点噪音而破坏了美好的气氛。
碧瑶稍作沉思,轻启朱唇缓缓说道:“尘俗多为金樽扰,何人识得伯牙琴!今夕有
道奸若鬼,空悬一颗赤子心。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
国人。俞伯牙虽是楚国人,但在晋国为官,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去楚
国修聘。伯牙便讨了这个差使,一来是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可以回乡探亲,一举
两得。公事完毕便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因离楚一十二年
,思念故国江山之胜,想尽情观览,于是从水路转回......闲来抚琴,曲犹未尽,指
下“呱啦”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心中大惊,对左右道:“此处深处荒山野外,无有
人家,琴弦有异象,恐有人盗听吾琴,如是聪明好学之人还好,若是刺客盗贼岂不
危险,与我上崖收索一番。不在柳荫深处,定在芦苇从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说道:“舟中大人,不必见
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突遇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
便躲身崖畔。闻君雅琴之音,少驻倾听。”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妄言听琴二字?!你说的话是真是假,我也
不和你计较了。左右让他去吧。”那人并未因伯牙的轻慢转身而去,在崖上大声说
道:“大人的话错了!难道没有听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
君子至’。大人若是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野也不该有抚琴之
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于是放掉不快,面露喜色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
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
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
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于是命左右
侍者:“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谈。”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
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因言识人,看只是个樵夫,便心下轻蔑,下眼看
人,没好气的道:“嘿!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扣头。问你什么言语,小心应
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有意思的,道:“列位不必如此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
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打膊拴腰,露出布禈下截
。不慌不忙将脱下衣物事件,都好好摆放在舱门外。把脱掉芒鞋擦净水泥,重又穿
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坐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施礼而不跪,道:“大人,施礼
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臣,眼界中哪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
然请了他来,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耐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吧。”......伯
牙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可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
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
人试抚弄一过,小子随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怪罪。”伯牙将断弦重整,
沉思半晌,其意在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
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将琴再鼓,其意在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
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施
宾主之礼。前倨是因以出身而看人,后恭是为草莽间得遇知音而欣喜。连呼:“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
无惊,伯牙越加敬爱。伯牙道:“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岂敢仰攀?有辱大人
,大人岂不委屈。”伯牙道:“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高贤结
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君以为俞瑞是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
添炉火,再点名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
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
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我心暗道:“好一个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伯牙心语正中我心!我每次听到伯
牙得遇知音的故事,心里总有深深的感动,总会觉得眼睛有些湿润。”心有感触,
目光望向几个兄弟,兄弟们想是也和我心里一样,也都看向我,目光中隐有泪光闪
烁,对兄弟们微微点了下头,表示我心都明了。如果没有心灵深处的共鸣,再美丽
的故事都无法感动人,只有真心触动才能让感情难以抑制,潸然泪下而不觉。我们
几个兄弟和伯牙子期虽然命运际遇不同,可是心中所想有何不同?!赤子之心,虽
会因人生凄惶而被深藏,可一旦有机会,就算强力克制压抑也无法阻挡真情流露。
若不是因为有碧瑶这个外人,说不定我都要带头找个地方痛哭一场,发泄下自己的
情绪。为了避免感情失控,失礼与不知内情的碧瑶,不再看向有些激动的几个兄弟
,低头静静的继续听碧瑶娓娓道来。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拉着子期的手叹道:“贤弟,我与你
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
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言贤弟同行
数日,未知可否?”子期到:“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
’。”伯牙道:“既然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
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明二
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
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
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天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人在仲秋
中五、六日奉访。若是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
道:“吩咐记事将钟贤弟的所居地址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
此,小弟来年仲秋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恭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
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贴,双手捧定道:“贤弟,
些许薄礼,只当是为兄尊奉给二位高堂的。斯文骨肉,不要嫌轻。”子期不敢谦让
,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了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与腰间,掌跳
搭扶手上崖。伯牙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光阴如梭,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
子期,无日不想着仲秋将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伯牙收拾行装仍从水路而行,
吩咐水手,只要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
告,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于子期相会之处。于是吩咐水手将
船停泊,水底抛锚。伯牙伫立船头,仰观群星。水波清澈映有天色,平静之处繁星
犹如没入深水之中,四野茫然,照如白昼。“子期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
,莫非爽信?”......老者闻言,放声大哭:”子期钟徽,乃我儿也。去年八月十五日
采樵晚归,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间意气相投,临行前赠黄金二笏。我儿
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日出则砍柴负重,黄昏后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
,染病无药可医,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此言,五脏六腑如崩碎一般,泪
如泉涌,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死过去。待伯牙苏醒,坐于地下,双手捶胸,
恸哭不已,道:“贤弟啊,昨夜泊舟,我还怨你爽信,岂知你已为泉下鬼!你有才
华却无寿啊!”......面对子期之冢,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时为人聪明,死后应
为神灵。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
民百姓,不论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闻朝中大臣来祭奠钟子期,都到坟前争相观
看。伯牙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于是将瑶琴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
泪两行,抚琴以作告慰、思慕、祭奠之礼。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问道:“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自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
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
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此祭奠令郎。我口诵于老伯
听。”钟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整整衣冠依所弹曲调唱到: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
音人。但见一躭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纷!来欢去何苦,江
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
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用力一摔,摔
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这就是《高山流水》曲的一个典故,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有人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力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做钟期逝,千古今人说破琴。”
碧瑶说到此处,停了下来,低头轻抚案上古琴,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说给我们一众人听,喃喃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碧瑶的声音不大,可是字字如钟鼓之音传入耳间,仿佛是在山谷中呐喊,字字萦绕耳畔,不知屋里众兄弟可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以何为名?”
“此曲名为《高山流水》。”碧瑶应道。
“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好一曲高山流水!前半部浑厚而优美的音色,描
绘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细腻地刻划了流水的不同形态,由细流涓涓
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真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旋律
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真是意境深远绵长!”我赞道。
遇到碧瑶美女后,我便告诉兄弟们和张昕,说要介绍一个才华横溢的美女给她认
识,我说大美女无论琴棋书画和女红都了不得的厉害!希望昕儿和她能成为朋友。
张昕听了高兴的不得了,说是一定准备些好酒好菜,好好招待这个朋友。
几个兄弟和张昕听得有些入迷,他们和我第一次听到碧瑶的琴声时反应差不多,
都被碧瑶的琴音所陶醉。
碧瑶温柔说道:“说到此曲,出处有个典故,不知诸位可愿听上一听?”
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不用回答也明白,大家都安静的望着碧瑶,生怕自己发出
一点噪音而破坏了美好的气氛。
碧瑶稍作沉思,轻启朱唇缓缓说道:“尘俗多为金樽扰,何人识得伯牙琴!今夕有
道奸若鬼,空悬一颗赤子心。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
国人。俞伯牙虽是楚国人,但在晋国为官,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去楚
国修聘。伯牙便讨了这个差使,一来是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可以回乡探亲,一举
两得。公事完毕便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因离楚一十二年
,思念故国江山之胜,想尽情观览,于是从水路转回......闲来抚琴,曲犹未尽,指
下“呱啦”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心中大惊,对左右道:“此处深处荒山野外,无有
人家,琴弦有异象,恐有人盗听吾琴,如是聪明好学之人还好,若是刺客盗贼岂不
危险,与我上崖收索一番。不在柳荫深处,定在芦苇从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说道:“舟中大人,不必见
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突遇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
便躲身崖畔。闻君雅琴之音,少驻倾听。”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妄言听琴二字?!你说的话是真是假,我也
不和你计较了。左右让他去吧。”那人并未因伯牙的轻慢转身而去,在崖上大声说
道:“大人的话错了!难道没有听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
君子至’。大人若是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野也不该有抚琴之
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俗,于是放掉不快,面露喜色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
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
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
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于是命左右
侍者:“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谈。”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
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因言识人,看只是个樵夫,便心下轻蔑,下眼看
人,没好气的道:“嘿!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扣头。问你什么言语,小心应
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有意思的,道:“列位不必如此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
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打膊拴腰,露出布禈下截
。不慌不忙将脱下衣物事件,都好好摆放在舱门外。把脱掉芒鞋擦净水泥,重又穿
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坐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施礼而不跪,道:“大人,施礼
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臣,眼界中哪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
然请了他来,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耐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吧。”......伯
牙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可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
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
人试抚弄一过,小子随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怪罪。”伯牙将断弦重整,
沉思半晌,其意在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
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将琴再鼓,其意在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
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施
宾主之礼。前倨是因以出身而看人,后恭是为草莽间得遇知音而欣喜。连呼:“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
无惊,伯牙越加敬爱。伯牙道:“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岂敢仰攀?有辱大人
,大人岂不委屈。”伯牙道:“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高贤结
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君以为俞瑞是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
添炉火,再点名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
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
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我心暗道:“好一个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伯牙心语正中我心!我每次听到伯
牙得遇知音的故事,心里总有深深的感动,总会觉得眼睛有些湿润。”心有感触,
目光望向几个兄弟,兄弟们想是也和我心里一样,也都看向我,目光中隐有泪光闪
烁,对兄弟们微微点了下头,表示我心都明了。如果没有心灵深处的共鸣,再美丽
的故事都无法感动人,只有真心触动才能让感情难以抑制,潸然泪下而不觉。我们
几个兄弟和伯牙子期虽然命运际遇不同,可是心中所想有何不同?!赤子之心,虽
会因人生凄惶而被深藏,可一旦有机会,就算强力克制压抑也无法阻挡真情流露。
若不是因为有碧瑶这个外人,说不定我都要带头找个地方痛哭一场,发泄下自己的
情绪。为了避免感情失控,失礼与不知内情的碧瑶,不再看向有些激动的几个兄弟
,低头静静的继续听碧瑶娓娓道来。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拉着子期的手叹道:“贤弟,我与你
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
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言贤弟同行
数日,未知可否?”子期到:“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
’。”伯牙道:“既然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
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明二
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
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
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天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人在仲秋
中五、六日奉访。若是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
道:“吩咐记事将钟贤弟的所居地址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
此,小弟来年仲秋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恭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
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贴,双手捧定道:“贤弟,
些许薄礼,只当是为兄尊奉给二位高堂的。斯文骨肉,不要嫌轻。”子期不敢谦让
,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了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与腰间,掌跳
搭扶手上崖。伯牙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光阴如梭,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
子期,无日不想着仲秋将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伯牙收拾行装仍从水路而行,
吩咐水手,只要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
告,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于子期相会之处。于是吩咐水手将
船停泊,水底抛锚。伯牙伫立船头,仰观群星。水波清澈映有天色,平静之处繁星
犹如没入深水之中,四野茫然,照如白昼。“子期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
,莫非爽信?”......老者闻言,放声大哭:”子期钟徽,乃我儿也。去年八月十五日
采樵晚归,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间意气相投,临行前赠黄金二笏。我儿
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日出则砍柴负重,黄昏后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
,染病无药可医,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此言,五脏六腑如崩碎一般,泪
如泉涌,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死过去。待伯牙苏醒,坐于地下,双手捶胸,
恸哭不已,道:“贤弟啊,昨夜泊舟,我还怨你爽信,岂知你已为泉下鬼!你有才
华却无寿啊!”......面对子期之冢,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时为人聪明,死后应
为神灵。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
民百姓,不论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闻朝中大臣来祭奠钟子期,都到坟前争相观
看。伯牙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于是将瑶琴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
泪两行,抚琴以作告慰、思慕、祭奠之礼。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问道:“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自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
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
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此祭奠令郎。我口诵于老伯
听。”钟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整整衣冠依所弹曲调唱到: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
音人。但见一躭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纷!来欢去何苦,江
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
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用力一摔,摔
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这就是《高山流水》曲的一个典故,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有人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力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做钟期逝,千古今人说破琴。”
碧瑶说到此处,停了下来,低头轻抚案上古琴,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说给我们一众人听,喃喃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碧瑶的声音不大,可是字字如钟鼓之音传入耳间,仿佛是在山谷中呐喊,字字萦绕耳畔,不知屋里众兄弟可有和我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