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提议


小说:那年1978   作者:杏花那个白   类别:都市生活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8314/ 为您提供那年1978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陈家沟的当归种植面积,暂定为800亩。
  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就算有林云芝教授的研究数据作为‘科学依据’,郑书记还是打算稳一手,试种一年再说。
  民以食为天,不种粮食种药材……在眼下的大环境来说,他这位县上的书记,还是担了不小的风险。
  林云芝教授表示很理解,但多少有些遗憾。
  她苦笑说道:“我们这些人啊,都被整怕了,老了,没有闯劲儿了。”
  郑书记闷头吸烟。
  陈力家的箍窑里,气氛有点太凝重,都快让人喘不过气了。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工作思路,”陈力突然开口,温言笑道,“基本农田试种800亩当归,这已经算是触了红线,郑伯伯可能还会受到处分,不划算。”
  “可是,咱们陈家沟的一些荒滩、山地和林地,面积更大,可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更多,为什么不考虑一下?”
  陈力扳着指头计算:“马莲河畔,至少有700亩的沙地,狗娃山那边,有1200多亩的荒滩,白刺滩更不用说,将近800亩,无论是种枸杞,还是培植锁阳,都不错呢。”
  郑书记、林教授、杜主任几人的眼底,渐渐亮了起来。
  对啊,基本农田不敢动,不能动,一旦失败,绝对会让郑书记、杜主任吃不了兜着走。
  可是,那些没有纳入基本农田的荒地、沙地、滩涂和山地,完全可以想办法开发利用起来嘛。
  “小陈,你继续说。”郑书记正色说道。
  “那我就敞开来说了,”陈力沉吟几声,继续分析,“种植当归、党参,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成为我们红宁县的一个支柱产业,这一点,毫无疑问。
  此外,还有一个思路,那就是搞几样别人没有、或者别人暂时还没搞起来的产业。
  就譬如林教授说的,我们红宁县,尤其是陈家沟一带,很适合大面积种植枸杞,这就很好啊。”
  大家的眼睛,更亮了。
  枸杞。
  对啊,枸杞可是好东西。
  自古以来,枸杞不仅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壮腰健肾,温补阳气,更是滋补膳养之必备佳品,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根本就不愁销路。
  陈力还知道,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银川那边的枸杞产业,将会做得很大,不仅赚国内的钱,还卖给老外,出口创汇赚了不少米刀。
  当然,种植枸杞,让陈家沟人脱贫致富,这只是陈力的想法之一。
  他的心底间,还琢磨过一些新玩意儿。
  枸杞茶,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精华素等,多好的养生产品,总比什么‘中华鳖精’、‘三株口服液’、‘脑白金’……等‘保健品’,靠谱一些吧?
  他继续分析:“天下枸杞,多产于甘青宁陕,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人家银川那边的中宁枸杞。”
  “这不要紧,只要咱们种植出来的枸杞品相佳、药效好,不愁闯不出品牌,也不愁在燕京、沪上等大城市打不开销路。”
  不就是植入广告,写文带货么?
  这一套,陈力熟悉……他没有大包大揽,但却很肯定的说道:“闯品牌,打销路,跑销售的事情,都交给我,我争取办好这件事。”
  “我打听过了,沪上的枸杞价格,干货每斤3块8毛钱,而且,还是那种品质很一般的。”
  陈力继续算账:“在沪上时,我认识一个作家朋友,他叫张先亮,对枸杞种植很熟悉;
  听张先亮说,枸杞亩产挺高,大约在300-350斤之间,绝大多数山地、沙地、河滩地,只要能想办法浇两次水,绝对丰产。”
  郑书记、林教授几人,陷入了沉思,每一个人的眉头微微皱着,显然,都在心里算账。
  “这個可以搞!”
  几分钟后,郑书记终于做出决断,大手一挥:“就按照小陈说的,明天一大早,大家就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确定能够种植枸杞的土地面积,我跑一趟长安城,给你们想办法搞一批苗木种子。”
  陈力赶紧补充:“还有水泵,管子,水泥和钢筋。”
  郑书记点头:“我尽量想办法。”
  他站起身,跟林云芝教授等人打了一声招呼,立刻动身赶往长安城……
  ……
  当天夜里,陈力、大伯陈耀祖、五个叔叔等七人,又开了一个小会。
  议题只有一个:单干,还是合作社。
  1980年元旦前后,上面的风向基本确定,不少农村地区,开始半遮半掩的试行联产承包,包干到组、到户。
  一句话,要单干了。
  作为汉西省唯一的改开试点,陈家沟的单干,已然开始,生产队的农资、农具、牛羊牲口和田亩等,已经统计完毕,就等着过年前后开始‘抓阄’分家。
  陈力的态度很明确:“我的意思,让别人都去单干,咱们几家不分,继续合作社的形式。”
  大伯陈耀祖眉头紧锁:“为什么不单干?”
  对于农业社、生产队、互助社等‘农业生产’形态的弊端,老爷子一清二楚,早就盼着能分到牲口和土地,自己单干了。
  陈力这个亲侄儿,去一回沪上,成了大学生、作家,这眼窝子,咋还变浅了?
  五个叔叔闷着脑袋吸旱烟,一声不吭。
  陈力想了想,正色道:“咱们几家的土地,基本连片,如果单干,耕地,施肥,浇水,收割,销售,就需要每一个家庭单打独斗,又没有足够的牲口,也没有拖拉机,怎么弄?”
  “当然。”
  他温言笑道:“当然,大伯你们几家真想单干,那也可以,我只有一个人的地,全部归大伯家耕种就是了;你们种植出来的当归,枸杞,我会想办法在沪上给你们卖个高价。”
  “弟弟妹妹们上学的一应费用,我一力承担,你们也不用操心。”
  大伯陈耀祖皱眉问道:“小力,单干明显更好,大家的干劲儿更足……咱们家,为什么要继续搞合作社?”
  五个叔叔抬头,看向了陈力。
  陈力笑道:“让农民单干,这是个好政策,但是,最多也就解决一个温饱口粮问题,想要共同富裕,基本不可能。”
  他扳着指头算账:“而小规模的农业社,最大的好处,就是统一规划,统一生产,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就比如,咱们几家人的土地加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亩吧,是不是只要一台拖拉机,三五天、七八天时间,就能耕完所有的地……”
  给四十几年前的农民,讲说‘农业社’的好处,无疑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陈力也是尽力而为,把一些道理深入浅出的讲了一遍,至于说,大伯和五个叔叔,能不能接受,再说吧。
  好在他现如今大学生、大作家的身份,终究还是起了一点作用。
  经过他一番‘深入浅出’的分析,大伯率先表态:“小力的意思,我大致听明白了,我愿意搞合作社。”
  五个叔叔听了大哥的话,抽了大半夜的旱烟卷,终于也同意了。
  至此,陈力长吐一口气。
  他心心念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终于有了一个雏形和框架,接下来,就该干一些正经事了。
  “回头我想想办法,先给咱们家搞一台拖拉机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