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没想到


小说: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作者:黎桓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7776/ 为您提供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穿州过府,耗时半个月,周启总算到了成山卫。
  成山卫始建于洪武年间,初,因胶东半岛倭患严重,在文登县沿海立赤山寨、温泉寨及辛汪等寨,设弓兵百人把守,寨下又辖墩,每墩也有兵把守。
  后来倭患逾重,洪武十三年置成山卫。
  至永乐朝,魏国公徐辉祖征民夫铸城,周三千多米,高六米,厚七米,设有四门,然两百年过去,石城已斑驳不堪,且多处破损,再不复初建时的雄姿。
  距卫城二十里,周启打出了仪仗。
  没错,侯爵是有仪仗的。
  只是这玩意太招摇,从来没用过。
  此番被发配到成山卫来屯田,周启也算是领着钦命。
  俗称钦差。
  本该一路打出仪仗招摇过市,但实在麻烦。
  所以直到卫城二十里才打出仪仗,不但有侯爵仪仗,还有钦差的仪仗。
  于路招摇过市,引的百姓们……
  百姓哪敢围观,避之如蛇蝎唯恐不及。
  搞的周启不是滋味,官民关系何以如此之差呐!
  至十里时,成山卫众官员早接到朝廷公函,卫指挥使丁良带着同知姚兆年、佥事和一众防守、管队等大小官吏数十人迎候于道旁,就跟当年周启迎接上级领导来视察一样的。
  大冷天的,站在高速出口边冻的瑟瑟发抖。
  只不过现在的场面更加隆重,道旁沿途插了不少采色的旗子。
  道上还搭了座彩门,有旌旗垂下。
  上书:恭迎钦命巡察诸卫兵屯及操行事破虏侯之类的。
  还有:恭迎破虏侯驾临成山卫等。
  周启大为惊讶,原来横幅不是后人的发明。
  这年代就有了,古人实是先驱呐!
  迎来送往皆是传承,后人哪有什么新发明。
  都是继承的先辈的遗泽。
  “下官拜见侯爷!”
  正琢磨呢,卫城诸官员迎了过来,皆拜于道中。
  周启催马上前,扫了一眼道:“起来吧!”
  众官起身,别人就罢了,拜在最前面的指挥使丁良竟是个五十多岁快六十的老朽,颤巍巍的,好像有点起不来,身后一官员忙扶了把,才勉强起身。
  瞧那老态龙钟的样,仿佛随时有可能鹤贺归西。
  边防卫所,守备官竟是此等老朽。
  老就罢了,老黄忠七了尚不服老。
  可眼前这位指挥使,明显不能和黄汉升比。
  路都走不动了,还如何任事?
  周启下马上前:“丁大人给我介绍一下吧!”
  “下官尊命!”
  丁良连忙应下,按次序给他介绍卫所一众官员。
  首先是同知姚兆年,佥事唐文享,其下是一众千户,有二十多人,职司各不相同,有的是各寨防守官,有的是卫城的操行官,再下是百户。
  区区一个卫所,千户百户竟有数十人。
  就这还只是一部分,并没有全来。
  周启认了圈人,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前往卫城。
  仪仗开道,丁良勉强骑马随在他左侧。
  同知姚兆年和佥事唐文享也分侍左右。
  一众千户百户跟在后面,有的骑马有的则步行。
  丁良本来坐车来的,但周启骑马,他如何还能坐车,只好也骑了一匹马,并且还得有人牵着,看他那提心吊胆的样,显然并不常骑马,甚至可能都没骑过马。
  周启问道:“丁大人寿几何?”
  丁良忙道:“有劳侯爷垂询,下官年五十有八。”
  周启又问:“可是不良于行?”
  丁良一脸惭愧:“让候爷见笑了,下官老病之体确难堪大用,本想告老乡里,怎奈食君之禄,不能不忠君之事,只能勉力再扶持年轻官员几年。”
  两旁的同知姚兆年和佥事唐文享嘴角抽搐。
  听听这话说的,自己都三十好几快四十的人了。
  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老家伙赶紧告老好上位。
  还需要人扶持?
  难道还要将自己扶持到知天命之年?
  听着破虏侯和指挥使大人一路交谈,众官皆心思各异。
  有人羡慕周启祖坟冒了青烟,十几岁就立下不世大功,封侯进爵,此等泼天大运,委实让人羡慕的心态要炸裂,封侯啊,而且是世侯,非是流爵,纵观大明两百年才有几个。
  与国共休,可世代传承。
  那可是武官的终极梦想。
  也有人在琢磨,有无机会借此进步。
  高层斗争,这些地方官如雾里看花,也看不分明,但不管怎么说,堂堂勋贵世侯,领着钦命到成山卫试点耕植新农作物,对成山卫的人事肯定有能说的上话。
  就算没决定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若能借上东风,则升官有望。
  大伙辛苦奋斗,可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嘛!
  到了卫城,从武宁门入。
  道路事先已清理过,排队入城的百姓商贾被赶到道旁,已经等了不知道多久,看神情就知道,个個都憋着一肚子火,只是敢怒不敢言。
  到了门口,丁良还给周启介绍了下卫城的历史:“当初建卫城,李、张、郭、徐四家大户对建城多有捐献,故四门以四姓命名,北门楼由徐氏武宁公捐建,因此命名武宁门。”
  周启饶有兴致:“卫城有哪些大户?”
  丁良就大概介绍了几句:“除李、张、郭、徐外,尚有姚、唐、张、李、石、郑、王等大姓,比如佥事唐大人,洪武年间成山卫立,其祖便是成山卫第一任指挥使,唐公乃是抗倭名将,洪武年间护一方百姓安定,我等能有今日之光景,也多仰赖唐公之功。”
  周启有些意外,瞥了一眼唐文享。
  其人相貌堂堂,只是缺了点刚阳。
  虽然一脸肃然,但眼里却不免略有得色。
  显然丁良大表其祖之功,令其颇为得意。
  这人他没听过,包括成山卫的这些官员,他前世一个都没听过,甚至对成山卫的了解也仅限于戚继光曾在这里抗倭,剩下都是最近才了解到的。
  至于抗倭名将,他只知道戚继光。
  唐文享祖先是哪个,压根就没有听说过。
  网文里都没有,显然非是啥牛人。
  不过互相脸上贴金罢了,这一套他熟悉。
  互相吹捧,互相扬名嘛!
  只是没想到一个成山卫,竟然有这么多大户。
  真让他惊了个大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