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遗落大名府的贤才


小说:在北宋末年当皇子   作者:火腿滚豆花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5928/ 为您提供在北宋末年当皇子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四月十一,晌午,赵朴抵达大名城。
  车驾行至城下,赵朴从车窗探出头。
  只见阳光照耀下,青灰色古老城墙屹立眼前。
  城墙基座用一丈多高的黄泥砂浆垒砌,外包石砖。
  基座之上,再用青石砖搭建两丈多高的墙体。
  墙面随处可见刀劈斧凿的痕迹,那是一场场血与火的战斗留下的伤痕。
  唐末时,这里是魏博三镇的核心。
  五代时,这里是河北邺都,鼎鼎有名的天雄军驻地。
  与繁华热闹的东京城相比,大名府显得古朴、厚重得多。
  王保四处张望,疑惑道:“怎不见府衙派人迎接?”
  正说着,城门洞内走来几人,皆身穿官服。
  为首一人,牵一头毛驴。
  “敢问可是仪王车驾?”来人揖礼问道。
  赵朴打量他,三十多岁,相貌清癯,穿一件浅青色官服,头戴翅帽。
  “正是小王,阁下是?”赵朴拱拱手。
  来人再度揖礼:“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安尧臣,率一众府衙同僚,恭迎仪王!”
  赵朴还未说话,王保却是恼了:“河北制置使汪伯彦、知大名府事黄潜善,他二位何在?
  我家大王驾临大名府,汪帅守、黄知府竟只派一名七品签判迎接?
  真是岂有此理!”
  安尧臣神情平静,揖礼道:“黄知府命下官到此迎候,并未有其他交代。
  这位内官的问题,请恕下官无法回答。
  若仪王对此安排有异议,可到衙署寻两位主官,当面问询。”
  “你~”王保气愤不已,指着他就要一通呵斥。
  赵朴摆摆手制止了,笑道:“不知汪帅守、黄知府对小王有何安排?”
  安尧臣面无表情地道:“黄知府吩咐,迎接仪王入城后,暂时到馆舍歇息。
  晚些时候,等两位主官处理完政务,再设宴为仪王接风。”
  赵朴点点头:“知道了,有劳安签判朝前带路。”
  安尧臣揖礼,跨上毛驴就要入城。
  邓肃骑马赶上前,忽地喊道:“可是安处谦?”
  安尧臣一愣,回过头,细细打量邓肃:“你是......邓肃邓志宏?”
  “真是处谦兄!”邓肃大喜,跃下马快步上前。
  二人四手相握,安尧臣难掩激动:“一别多年,不想竟在大名遇见志宏!”
  “哈哈~自处谦兄离京,某多番打听,始终探听不到兄去往何处!
  今日大名城外重逢,实乃缘分!”邓肃大笑。
  赵朴见他们竟是旧相识,不由多看了安尧臣几眼,还是对此人毫无印象。
  安尧臣看了看赵朴车队,疑惑道:“莫非志宏兄和仪王同路?”
  邓肃笑道:“承蒙仪王抬爱,辟邓某为亲王府赞读。
  此次,正是随仪王一同北上燕京。”
  安尧臣显得很吃惊,“志宏兄竟做了王府赞读?”
  邓肃道:“此事说来话长,容某日后解释。”
  安尧臣点点头,满心狐疑地看了看赵朴。
  似乎想不明白,以邓肃才华和抱负,怎会甘心屈居做个赞读?
  仪王赵朴,又是如何说服他入府效力?
  邓肃对赵朴笑道:“大王不知安处谦之名,但一定读过那道有名的《论燕云事》!
  那道轰动一时的奏疏,正是安尧臣所奏!
  邓某直到现在,还能完整背出:
  ‘宦寺专命,倡为大谋,燕云之役兴,则边衅遂开;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
  邓肃这么一说,赵朴立时想起。
  这道《论燕云事》乃是三年前所奏,当时童贯刚刚平定方腊之乱回到东京,北伐燕京的大战还未开启。
  当大宋朝廷上下,都在为北伐一事紧锣密鼓地筹备时,这道奏疏一上,犹如石破天惊,引来朝野热议。
  力推联金灭辽的王黼和童贯勃然大怒,门下爪牙手段尽出,弹劾反驳安尧臣的奏疏,雪片般飞入中书。
  原本赵佶读过《论燕云事》还觉得言之有理,想召见安尧臣。
  不想王黼先下手为强,寻个由头把安尧臣贬黜离京。
  之后,此事不了了之。
  没想到,时隔三年,安尧臣竟辗转到大名府,做了一名正七品签判。
  赵朴肃然起敬,拱手道:“不知安先生当前,小王失礼了!
  实不相瞒,小王也是《论燕云事》一疏拥趸者,希望日后有机会,就燕云事务,当面请教先生!”
  安尧臣苦笑,“仪王过奖了。
  时过境迁,辽国已灭,燕京已平,再谈论《论燕云事》,已无任何意义......
  何况下官只是一介签判,这等国之大事,实在没有资格发表意见。”
  赵朴正色道:“安先生此言差矣!
  燕京收复,不代表从此后北地得享太平。
  依我看,大宋边患,才刚刚开始!”
  安尧臣满脸惊讶,没想到赵朴竟然说出这样一番话。
  “仪王当真有如此看法?”安尧臣忍不住反问道。
  赵朴微微一笑,“这两日若有机会,可否请安先生当面叙谈?”
  邓肃也笑着点头。
  安尧臣看看二人,缓缓拱手:“明日一早,下官定当到馆舍拜会!”
  “哈哈~小王扫榻以待!”
  赵朴也十分高兴,能写出《论燕云事》,说明此人有非比寻常的眼光和智慧。
  正好邓肃与他相熟,可以请来详谈一番。
  如果真有才干,王府赞读的位置,还可以多添几人。
  刘晏率领王府亲卫开道,车队驶入大名城。
  安尧臣骑驴,和邓肃并排走在马车之后。
  “志宏,王府赞读不过一闲职,今后若无举荐,只怕难以转任外官。
  你为何......”
  安尧臣忍不住低声问。
  邓肃笑了笑,他知道好友意思。
  王府赞读一职没前途,但凡有才能、有门路之人都不会考虑。
  邓肃笑道:“能跟在仪王身边,莫说做个赞读,就算做个没品没衔的书吏,某也心甘情愿!”
  安尧臣大吃一惊:“志宏何出此言?”
  邓肃捻着短须,慨叹道:“若你知道这一月来,仪王所作所为,也会如某这般心生敬佩!
  仪王,乃是真正的天纵英才!
  我大宋能否扭转颓势,天下兆民能否安享太平,今后全系于仪王一人!”
  安尧臣倒吸凉气,且不说这话有多么犯忌讳,单以他对邓肃的了解,绝对想不到,邓肃会对一个皇子如此崇拜!
  “还请志宏直言相告,这位仪王,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安尧臣拱拱手,已是满心好奇。
  邓肃笑道:“这就要从一月前的谏书案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