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新的财源


小说:明末问鼎   作者:鹅货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5419/ 为您提供明末问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刘俊回到府里后,张氏和刘瑶正聚在一起闲谈。
  她见刘俊愁眉不展的样子,禁不住关切道:“这是怎么了?”
  刘俊颓然一叹,坐在椅子上,道:“穷的。”
  张氏道:“这回杀了这么多鞑子,贺世贤就不打算给你升升官?另外再奖励些银子?”
  刘俊笑道:“顶多是一介操守官而已,能有多几石俸禄?”
  明朝后期,卫所兵制和镇戍营兵制并行,其中官职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九边卫所比起内地卫所又有不同,似乎更像是卫所和镇戍营兵制的混合,两个系统的官职都有。
  刘俊现在是千户衔,又属辽东卫所系统,上面还有卫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
  这些都是职衔,类似于后世官场的正处、副处这样的职级。
  刘俊此次积功按理说足够连升三级升衔为卫指挥使,对应的差委官则是指挥操守比较合适。
  指挥操守相比较于后世,则是正处级、副处级相对应的县长、市局局长一类的职务。
  指挥操守之上,便是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这些了。
  张氏倒不嫌弃刘俊官小,笑道:“最起码不会只管着一个榆林铺了。”
  刘俊点头道:“娘所言不错,我已经安排刘安过去传话,让贺叔父务必将孛罗埚也划到我的辖区。”
  张氏疑惑道:“为何看重孛罗埚?”
  “因为煤炭。”刘俊回答道。
  张氏好奇道:“孛罗埚产煤?”
  刘俊颔首:“不错,并且储量不低。”
  “无主吗?”张氏又问。
  刘俊顿了一下道:“原本是有主的,都是些乡绅士族的产业,但这次鞑子入寇,将最大的三家几乎灭了门,我们现在下手正是好时候。”
  张氏终于知道了刘俊的心意,原来他还是那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张氏迟疑道:“煤炭开采不易,销路又不太好,不如多建一个窑厂。”
  刘瑶也插嘴道:“娘说的没错,用煤炭生火浓烟滚滚的,呛死人了,谁家会用啊?”
  刘俊道:“殷实人家不用,自然还有普通人家需用,我打算组织些流民开采、运输,远的不说,只要销到盖州卫,除去朝廷的矿税、工人的开销,每月也会有一些进项。”
  “即使不赢不亏,只能将堡外那些扎堆不走的流民养一些,长远看也是好的。”
  “窑厂可用不了那么多人。”
  自从榆林铺的屯垦政策传开之后,外面便有许多流民慕名而来想要加入榆林铺。
  但刘俊却担心供养不起只能挑选很小一部分强壮的入堡,剩余的流民也不离开,就搭着简单的小棚聚集在辽东凌冽的寒风里,入冬后每天都有人饥寒交迫而死,最后刘俊都不得不给他们发放稀粥度日。
  张氏无奈道:“好吧,就按你说的做吧,府里尽力支持。”
  在她看来,这显然不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不过就是刘府出钱,再解决一部分流民的营生罢了。
  这个时代的煤炭开采、运输、利用等等方面都非常落后,可用煤炭的地方也并不太多,也难怪张氏会有这种顾虑。
  见她一副又吃亏了的样子,刘俊想了想,终究还是跟张氏透露了一点口风道:“母亲,依儿子看,这煤炭一行,说不定将来会是咱们府里最赚钱的一项。”
  张氏疑惑地看着他,刘俊笑道:“这样吧,等成功了,我给母亲看个成品。”
  刘俊告别张氏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李勤俭家。
  “铛!铛!铛!铛!”是打铁的声音。
  “是千户大人!爹,千户大人来啦!”一个孩子原本正坐在地上拉风箱往火炉里送风,看到刘俊后立马就爬起来,朝着刘俊小跑两步然后一头跪在刘俊脚下,高声交道:“小的拜见千户大人,千户大人高侯万代,长命百岁!”
  李勤俭一伙人也赶紧过来要行跪拜大礼,刘俊止住了他们,笑着说:“不必行此跪拜大礼。”
  “要跪的,千户大人不但给小的吃饱饭,还给小的肉吃,所以小的一定要给千户大人磕头!”
  说完那孩子便咚咚咚连磕了好几个响头,然后才心满意足的起身,仿佛是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一样。
  这孩子刘俊认识,是李勤俭的小儿子名叫李千禧,今年还不到十岁的样子,当初刘俊安排他为这些铁匠登记造册,他还做的有模有样。
  刘俊记得,最初见时李千禧还是黑黑瘦瘦的,像根火柴棒一样,吃了几个月饱饭终于也变得壮实起来了。
  那边李勤俭也一脸宠溺地看着他,这小子灵光,大家伙心里可不就是这样想的嘛,但是都嘴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只有埋头多干活报答千户大人了。
  刘俊也被这质朴的感恩之心感染,从袖口中抓出几文钱抛给他,道:“好小子!这是赏你的,快快长大,好为本大人效力!”
  李千禧开心地接住了铜钱揣在了怀里,李勤俭也是一脸荣幸的样子。
  “千户大人,小的们这几个月来共打制了鸟铳四十六门,长枪一百二十三根,铠甲五十七副,请大人过目。”
  李勤俭立马又谈到了正事,这些都是他们这些人这段时间废寝忘食的成果,是他们对千户大人的忠心最直接的表达。
  刘俊之前吩咐的兵器铠甲制造思路是朴实无华,实用第一。
  他拿起兵器一件件看过去,果然无论是鸟铳还是长枪、铠甲,都是简答大方,坚固厚实,与最开始打制出来的样品一般无二。
  这帮工匠果真没有取巧,还是用心任事的。
  刘俊真心夸奖了他们几句,交代冷先贵将兵器取回武库。
  众人心里都是长吁了一口气,千户大人认可他们的能力,在榆林铺的好日子便不会得而复失了吧。
  铠甲的数量还是太少,刘俊希望下次作战时能有更多的人都可以穿上铠甲。
  鞑子的弓箭就这么厉害,建奴就更不必说了。
  而长枪连同之前早已列装的,差不多已经够所有人都换下削尖的木枪了。
  至于火铳,凭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完成把敌人消灭在冲锋路上的构想,不可成为部队的主要武器。
  肉搏,敢战,依然是这个时代战场制胜的决定性因素。
  只可惜,李勤俭他们并没有铸炮的技术,这倒是让刘俊组建炮队的设想暂时无法成行。
  处理好之前的事情,刘俊又简单跟李勤俭说了这趟过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