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阳策·以国治国


小说:大周守藏史   作者:青色大花   类别:其他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2499/ 为您提供大周守藏史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一月后——
  因为风允之策,百越借道于扬粤,可败兵而逃,其扬粤王能带离开的,也不过是些宗室之人与忠扬粤之甲兵,少有扬粤庶民有机会跟随其离开。
  至此,扬粤与鄂国因褒响之死,之战,止也。
  楚国以全力,吞食百越之土地!
  ……
  “听说了吗,君上正以击败扬粤之战事,向天子请爵!”
  “嗡嗡嗡……”
  楚国街头,一人言此,其周围议论附和之声,阵阵不绝也。
  风允身着曲裾,内里带绒,闻周围之声,也感叹。
  “楚人孺慕周礼,希望被天子承认为有礼之民,如今楚君以此机会行请爵之事,楚人难有不喜者。”
  望向那些因此而喜悦,相互交谈的楚人,风允笑而摇首。
  另一旁的护卫-项燕也眉眼喜悦,对于风允此异常之态,却没有发现。
  “驾!”
  “让路!”
  屈原纵马,向楚君宫而去。
  风允拉了拉项燕,靠至边侧,与其周围楚人一般,让其行。
  “扬粤又不安定了。”
  项燕皱眉。
  扬粤被攻下,楚国全力把控,治理各地遗民,可即使无大祸,但小祸不断也。
  为此,孙叔敖派遣屈原前往扬粤坐镇。
  可即使这样,依旧麻烦不已。
  而如今,屈原又归,怕是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不然不会亲自归来。
  “这是正常的。”风允望着远去,向楚君禀报政要的屈原,目中古波流动。
  “即使是扬粤王在时,扬粤之地也有匪祸民乱,何况这国之交替之时呢?”
  “这时,之前远派在外的扬粤小官小将,都会变成之前的贼啊。”
  感叹一声,风允就不再言。
  项燕却问。
  “风子,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风允笑着。
  他非楚之官吏,也非楚君幕下之宾,楚国有国相在,他有什么好商谈的呢?
  “万事蹉跎,非允一人能全也,楚国有自己的智慧,不是吗?”
  风允道:“走吧,今日说好要去产红漆之地一观。”
  “诺。”项燕无奈。
  ……
  楚宫——
  “君上,如今扬粤大部分城池皆被我楚占据,但不少扬粤人都携家入山,不时骚扰,还请君上能勒令楚官,出扬粤而任事,以抵御各地之乱。”
  殿内,屈原坐在席上,而其旁是国相-孙叔敖,左右还有一些士大夫。
  君上位于首席,望向屈原,似在思考。
  他示意一旁的孙叔敖。
  此时政要之事,却是孙叔敖在掌管。
  孙叔敖只是一思,就行礼道:“君上,楚国之官,方足,若是占领一城尚好,可整个扬粤……皆调官而往,恐影响楚地自身的发展。”
  楚君眉头一簇。
  “我楚无人乎?”
  “嗯?”
  “我楚明明有这般……呃。”
  楚君本想说楚国有这般多的权贵大族,可若真如此调遣,岂不与分封无异。
  分封是要分封的,但绝不能全都分出去。
  对此,楚君没有越深,这政要之事,却是他的短处。
  “国相有何方法?”
  楚君询问。
  孙叔敖一礼,道:“扬粤之地,多山野,少平原,不如我楚地开阔,我楚不若择其主要而掌,其余闲之。”
  “而楚地征士,待培养一番,再派遣入扬粤,扩扬粤各城。”
  楚君闻之,沉吟……
  “那扬粤遗民呢,迁往何处,谁来管制?”
  风允的策略,为楚国减少了征战,轻易拿下扬粤,但也留下了太多的扬粤遗民,此时有粮在手,可控一二,但不能只控而不化为楚之劳力,需一长久之计。
  迁往何处?
  楚地何处不比扬粤富庶,若真迁往楚地,谁会同意呢?
  对此孙叔敖很清楚,在殿中的士大夫也清楚。
  “君上,不若让余前往典籍宫,与风子商议?”
  闻声,楚君冷哼。
  “怎么,以国相的才智,也无计可施?”
  虽是如此说,但楚君清楚,孙叔敖的才能。
  其不过掌权几月,楚国的发展,井井有条,比之此前皆要繁盛,光说那与扬粤开战的花销,在孙叔敖的政策下,对楚而言,都不值一提了。
  可见孙叔敖的治国内政之能。
  对于楚君的反问,孙叔敖摇首。
  “君上,这安遗民之策,是风子出,老夫也观阅国风子之书,依扬粤之情,布‘攻而怀柔之策’,接下此任。”
  “但其国事之大,臣即使有自傲之心,但也不能自傲而行,遂希望多位智者的智慧,来择其适合,而行国政。”
  孙叔敖说毕,又看向周围。
  “诸位若有计策,可一一献出,同商国事。”
  闻言,楚君点头,他清楚孙叔敖是一位严谨之人。
  对此,他也没有不耐。
  扫视周围,颔首,表明支持孙叔敖。
  见此,不少人都发言而论。
  其中,屈原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楚君微诧,这想法倒与周围人不同。
  但想到屈原有学玄门,风子之书就是他抄录的,也就释然了。
  观世而御世。
  这是屈原这段时间在扬粤观察情况,而成的御世之策。
  “……”
  ……待说尽之时,天色已暗。
  “暂退吧,明日再论。”楚君示意孙叔敖……
  而待夜间,典籍宫内——
  “风子。”
  “风子。”
  屈原与孙叔敖,皆至典籍宫。
  婢女斟茶…
  “不知两位来此是?”
  “原愚钝。”屈原先行一礼,对风允道:“在扬粤近一月,却没有解决扬粤乱政,此时还得来寻风子想法。”
  来问策的…
  风允点头,望向一旁的孙叔敖。
  孙叔敖知晓风允是直白之人,此时却没有屈原那般拐弯抹角。
  直言扬粤此时的情况,并将今日在殿上众人之策皆说出。
  其屈原之策是为最后——
  治国之士不足,可先以兵压制,行低产之城,稳其民则可,待楚国之士出,再出马上任……
  屈原希冀望向风允,似要风允评价,但又怕风允不满。
  孙叔敖笑而说毕。
  风允沉吟一番。
  “治标之策,虽能解决楚国无多士之难,却不解扬粤遗民骚扰之乱。”
  闻此评价,屈原失落。
  行礼道:“风子,此策是余关于风子所感悟,此时学而不精,请风子责之。”
  风允见之,沉吟。
  “却也可行之。”
  屈原惊喜,呼出一口气来。
  风允望向孙叔敖,询问。
  “不知楚相何策?”
  所有人的策都说了,但孙叔敖却没有说他的想法。
  孙叔敖笑着。
  “可将扬粤顺楚之民聚一,为一地主城,让屈大夫执政,可养为大城。”
  “扬粤之地无平原,少耕作,不必立小城。”
  “而多山,多铜矿,可为楚之冶炼之铜地,其民以开山铸铜为生……我楚可供其粮,而控之,待其一家上贡之铜达标,可入楚地,为楚民也。”
  简单,明了,一劳永逸。
  风允颔首,以劳而得,工作单一,却也是固一地之民,得其生而不迁也。
  此策,也有风允的影子——化扬粤之人称为楚。
  思索……或者说风允早就有了腹稿,此时只不过是在得到更多的扬粤情报后,润色一番。
  “余观,扬粤之地确实不必多城……”
  此言一出,选择多城以待的屈原,失望垂首。
  风允微微摇头,屈原之性,还需历练啊。
  “但,扬粤之地广,又不能只有一城……”
  “不若这般,以扬粤王都为主城,以四方要道为邑,主城屯楚兵,迁来楚之贫苦之人为作,屈原以治,为军需冶炼、铸兵之地。”
  “而四方邑……寻此时扬粤尚存,有威望之人,让其召遗民,自行为邑;而楚控其脉,以国治国。”
  “所谓楚控其脉,是为各邑不得种食,只可开山采矿为主、辅之其余,如桑蚕、织布、狩猎、毛皮之属,楚可以粮食、楚钱换之,保证民需。”
  “而遗民得楚钱,可在主城流通,和其余几邑之人交流,亦可与楚民交流。”
  “所谓以国治国……此时在扬粤作乱的,正是这群人。”
  “无需监管,只需掌控其脉,联姻芈姓之人,掌权之人就会主动学习楚人规矩,为楚而政,勒令下面的扬粤遗民们一同学楚。”
  “到时遗民以楚为生,与楚无异,而再无扬粤遗民之乱,再无扬粤也。”
  ……
  风允说毕,孙叔敖与屈原皆思。
  其策兼容两人之愿,既安一地之遗民乱,也借乱之手,荣一地之政要……
  “妙哉,风子此策大妙也!”屈原抚掌。
  倒是,只需他在主城坐镇,去巡视、或派遣几个小吏去监管即可,就不必寻求各地政治的人才,也能将扬粤治理。
  而那些作乱的扬粤人,成为了权贵,自然会维持这个身份,甚至献媚于楚,比之楚士还上心。
  屈原笑着。
  却不见孙叔敖在沉思……
  他抬眸,就对上了风允波澜不动的双眸。
  风允对其颔首。
  孙叔敖讷讷。
  “此为楚与周也……”
  风允的此策,若是能成,那岂不是和现在的楚国与周一般无二吗?
  楚国权贵,尽学周礼,慕周礼为上层,以求周之认可!
  其献媚姿态,与风允所预想的扬粤……一般无二啊!
  孙叔敖悲戚,眉目紧锁。
  寻其解也……
  身在居中,他才知晓,风允此策的绝也!
  如何解?
  如何解!
  此时楚民因楚君请爵,皆欢腾而歌舞,民心大震,他孙叔敖敢说出,楚与周礼的真实关系,怕下一刻,就会动摇国本,民心俱裂,悲哉啊!
  这时,屈原才从得一良策中冷静些许,望向孙叔敖与风允。
  其孙叔敖面露悲色,似被打击,愣然在场。
  而风允望向窗外,一片月色,似在等待…
  “国相,莫非风子之策,有问题?”
  孙叔敖闻声,方从醒神,其低声:“不,风子之策,大妙,是为治国大策,如旭日堂堂,正不可逆,阳策也。”
  “长久以往,扬粤皆向楚,我楚承认其为民,则为楚民,若不承认,其心也趋楚若鹜也。”
  得此答复,屈原一礼,又紧忙寻来帛书,将风允之言记录在上。
  这时,孙叔敖才趁此,小声询问风允。
  但风允率先道:“余之观世、处世、御世,楚相皆知,也应知晓大势所趋,难以逆之。”
  “楚国之事,何尝不是诸国之态?”
  诸国……对,除周外,诸国皆被周礼而困。
  “此为大势,余难逆之,而楚此时之势,正为崇周礼之顶峰也,如何能行策呢?”
  “可见,言,既济卦——盛极转衰,暂待一番,看此顶峰之后,楚国如何,再思其策吧。”
  “若强行逆势而行,恐会站在天地之对立,人族之对立。”
  风允为人族之往而行,如何对立人族。
  闻此,孙叔敖也叹。
  风允不欲在此时行策,他还是会告知楚君,以寻对应之策的。
  “此番,叨扰了。”
  孙叔敖起身,对风允行礼。
  而另一边,屈原抄录完整,与孙叔敖一般,向风允告辞。
  如今屈原兴致正盛,若此策行,他也将在一地主城,行政,为绩也。
  那可是一整个扬粤大国!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典籍宫又陷入了冷清。
  夜深,风允望向远处……
  “沈尹华先生自从于曾国归来,就不曾再奏响琴音了。”
  沈尹华,一位在楚国权贵专政下的悲催者。
  想起孙叔敖,比之沈尹华的氏族还差,却为楚相。
  “看来楚君也发现了楚之权贵专政的弊端,遂寻求一位非大族之人为重职,以平衡楚之权贵。”
  “孙叔敖先生,就是这位平衡之人,而如沈尹华先生…就是楚君探明,认为不够其能为平衡之人。”
  思毕,风允对此时楚国的君主,倒是感叹。
  其有识人之明,任人之心,君王之决,统兵之力啊……
  “楚在其手,若不兴盛,才是枉然,但人无完人,其不足为何?”
  风允暗思。
  若是之前,他不会特意在一个人身上寻找缺点,但经过百越王一役,他不得不寻。
  百越王死前遗策,感触太大……
  ……
  此时,百越国,城墙之上——
  二长老携带情报而来。
  “王,扬粤王攻下艾国房邑,改艾为后商!”
  后商?
  “呵,后商……这扬粤王,有这样的智慧?”
  黎月高居在百越城,城墙之上,柔柔地遥望西方的星空。
  “送五千石稻米,十车兵甲入后商国,为礼……”
  一旁的二长老一惊。
  “王,半月前扬粤王携遗民逃亡向艾,我百越已赠了五千石米,十车兵甲,加之借道,已经偿还当初之恩情,甚至有余啊!”
  黎月目光转冷,漠然一笑。
  “寡人,就是要让后商欠我百越人情,让后商之人,铭记在心……之后若是后商有求……再求,除战事外,允而宣之,让其国民,以我百越为尊。”
  二长老还欲说,但黎月抬手而止,再留恋地看一眼西方的夜空。
  她道:“二长老,您还是多思考,如何南下,攻打南越,让其皆以百越为尊得好,莫在此小事上费神了。”
  “哒哒哒……”
  清冷的夜下,黎月离去,其身后内侍跟随,甲兵护卫,下城墙,巨大的猛兽战车为坐骑,行向王宫。
  战车华盖。
  月光斜照却不见其目。
  只闻淡淡风声中:“你让我借道,我借道了,我会证明借道的好处。”
  “你让我南征,我也会证明南征是百越崛起的契机,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