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定稿发行


小说:洪武生存指南   作者:裴玄黄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0417/ 为您提供洪武生存指南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蒸汽机演示后的第二天,十一月初三。
  冬至日。
  这年代有着‘冬至如大年’的说法,为了祈祝平安度过一年中的最冷时节,不只是民间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朝廷的庆典还更加隆重,朝会、赐宴、郊祀……一忙就是一整天。
  老朱前一天离开时就特意招呼,考虑身体缘故,当天在家歇着就行,朱塬还是坚持参加了朝会和郊祀。
  这是大礼。
  朱塬坚持不能随意略过。
  本以为注意些就没事,折腾了一天,或许还要加上前些日子的劳累,朱塬当天晚上就感觉不舒服。
  再次开始趴窝。
  老朱派了内使监令何绶来探望,还传达了自己的训斥与关切,撑不了还逞能,好好养着,事情该放下就放下。
  然而,放不下。
  初五的时候,宋廉带着《大明月刊》的最后定稿来探望,这次加了绘图,以及一些内容细节上的修改。
  商讨一个时辰,终于确定。
  第一期,洪武元年十一月刊,计划初十日正式推出,加上前后封皮,总计78张,156页。
  朱塬亲自设计了封面。
  首先还是使用特意让人制作的加厚纸张。
  不是那种特厚的证件用纸,大概一般纸张两三页的厚度,朱塬比较遗憾的,就是这年代没有镀膜条件。
  封面标题是老朱墨宝,苍劲有力的‘大明月刊’四字行楷。
  然后,按照后世的杂志封面风格,增加一些文章标题缩写,以及,同样的背景图桉,这一次,大体是封皮前后两页共同构成一张舆图剪影,上面标注了一些重要的进兵路线和交战节点。
  其实就是老朱过往十余年征伐天下的战争示意图。
  这也不算随意设置,而是与这一期‘帝王起注’栏目第一篇的《朱氏创业纪略》相呼应。
  老朱也很满意这份设计。
  就像当初,老朱即位时,寥寥几百字的祭天表文,特意把自己这些年打败的敌人一一列举而出,这一次,也是一样。
  再说内里内容。
  杂志扉页,是老朱亲自写的一篇序文,标准的某人文风,浅显易懂,大致说了说创建这本杂志的目的,通告朝廷资讯,宣扬礼仪教化,因此要求百官万民认真研读。
  同时还表示,天下百姓,无论何等身份,都可以向杂志投稿,畅所欲言。
  最后的‘约稿’是朱塬提议加上。
  畅所欲言啊!
  对于这年代文人来说,必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当然了,所谓的‘畅所欲言’,肯定是在某些框架范围内的畅所欲言。不过,参照曾经,朱塬会尽量给所有人一个自己能够畅所欲言的美好幻觉。
  再往里,之前与宋廉商议过一次,定稿除了增加配图,其他变动不大。
  另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
  第一是署名。
  除了各篇文章的署名,还有这份杂志主创的署名。
  得到老朱批准,这一次,一共五人。
  总编:朱塬。
  主编:宋廉。
  编辑:詹同、秦裕伯、熊鼎。
  除了朱塬,另外四人,要么是翰林官,要么是起居官,都算老朱近臣。
  接下来,除了朱塬这个总编,其他都可能变动。就像宋廉,朱塬最初考虑,是署名‘本期主编’,想想还是没提出来,不太厚道,听名字就一种‘下期可能就不是你了’的感觉。
  反正,加不加‘本期’,该不是的时候,就不是了。
  另外的编辑也是一样。
  大明版图不断扩大,各地都需要主政官员,或许什么时候,这些人就要下到地方。
  这些之外,说起署名,当然逃不了朱塬特意加塞的两篇,《倩女幽魂》和《红楼梦》。今次的两篇,朱塬提供创意,身边女人们代笔,但总要有个名字。
  朱塬想过‘佚名’。
  曾经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看到‘佚名’这个人,觉得很厉害,竟然写了那么多文章,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没找到创作人,只能‘佚名’。
  不过,这次是能找到人的,无论是‘原着作者’还是‘改编作者’,再‘佚名’就不合适。
  斟酌一番,决定情怀一下。
  原版署名。
  问题又来了,莫名的两个人太怪,谁是蒲松龄啊,谁又是曹雪芹啊?再说了,终究不是原着。于是稍稍调整,前者‘柳泉居士’,后者‘悼红斋主’。
  这算笔名。
  说到笔名就想到超级有名的一个,这次不是‘鲁迅’,是‘兰陵笑笑生’,写了一本书,创造了古今第一淫妇潘金莲。
  那个经典啊!
  嗯……
  潘姐儿:那里的泼皮破落户,又在念叨老娘?!
  感觉又被骂了,连忙收一收。
  不对。
  为什么都要说‘又’?
  略略略。
  然后是稿酬、印量和定价。
  稿酬这一点,无论是老朱还是宋廉等人,最初都觉得没必要。能把文章登在这种官方杂志上,就是天大荣幸,你还想要钱?
  朱塬坚持。
  非常非常有必要。
  老朱也没坚持。
  确定的稿酬,大概按页算,一页一贯,简单明了。
  老朱觉得有些多,朱塬还是坚持。
  老朱就没坚持。
  于是,这一次……除了写序言的某人没稿酬,其他都有,总计150余贯,其中不足一页的各种豆腐块,就按照字数比例进行分配。
  再说印刷。
  老朱特意吩咐,调集了上百刻字匠人,初五定稿之后,平均每人才一张多点的刻量,只是两天,凋版就迅速完成。
  最初计划是印刷一万本,朱塬详细询问后得知,一套凋版,这里当然是上好的,最多甚至能印刷两三万册。这就是说,如果只印刷一万册,剩余的凋版‘耐久’就浪费掉了。
  斟酌之后,决定加印。
  朱塬希望第一期创刊号尽可能多一些,这样,哪怕很多很多年后,也会有留存。
  只要有留存,就会成为一份话语权。
  朱塬希望千百年之后,哪怕不可避免再次改朝换代了,这一段历史,也能被人铭记,无法再随意扭曲篡改。
  不过,加印的话,也不能全都再用上好的宣纸,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普通的皮纸或竹纸,成本降低到只有宣纸的三分之一,计划印到凋版不能再用为止。
  至于定价。
  朱塬不打算赚钱,但如同稿酬一样,还是坚持要求加一个定价。得到老朱批准的结果是,精装版,300文。简装版,100文。
  某人提出的‘299文’和‘99文’被驳回。
  耍弄机巧,大可不必!
  当然,虽然定了价,印刷出来,主要是免费分发到各省府州县。
  目前大明拥有的‘县’数量已经破千,因此,即使印刷三万册,平均每个县也只能分到三十本。
  实际当然不是如此。
  朱塬只计划平均每个县分发10本,也就是精装部分。
  多余的,看情况。
  就比如,既然定了价,当然也会进行公开贩售,允许各地书商批发,销往各地。
  朱塬还近水楼台地给自家的‘致用斋’添了一份营生。
  卖书还是很能提升格调的。
  总之,无论如何,这年代,不求利润的话,根本就不会存在图书积压之类的状况。
  如此直到冬月初十。
  大明洪武元年科举试卷批阅完成的同时,不断印刷出来的《大明月刊》,在老朱亲自命令之下,通过官方驿站系统,正式传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