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决吃饭问题


小说:汉厨   作者:三百斤的厨子   类别:秦汉三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0411/ 为您提供汉厨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烧制陶器是一个技术活儿,一千多年后,汉帝国的景德镇瓷器,与茶叶、丝绸等,征服了大半个地球。
  想要在北海一带,烧制出冠绝天下的‘汉瓷’,自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受到瓷石、黏土等原材料的限制,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杨川的‘制陶工艺’基本上就是个半吊子。
  当然,这些都不要紧。
  就算没有景德镇的瓷石、高岭土和工艺水平,只要明白黏土与各种矿物质的合理搭配、制坯、高温煅烧几个步骤,差不多就行了。
  要知道,眼下的陶器烧制工艺,就连汉帝国的皇室都还在使用粗陋陶器,尚未见识过瓷白透亮的‘瓷器’呢。
  更何况,反正他的瓷器主要卖给那些匈奴人,就算稍微粗糙一些,也足以让那些用惯了粗苯黑陶的草原人大吃一惊……
  ……
  北海乃苦寒之地,夏季很短。
  正当关中之地还是一片酷暑时,北海一带却已然进入深秋,一场接一场的秋雨便落下来,让原本就不是很丰茂的草场迅速枯萎、变黄,最终成了一些干草。
  好在鹿鼎城的牛羊马匹数量不多,再加上方圆近千里,差不多就这一个‘部落’,短时间内,还不至于让牛羊挨饿。
  堂邑父很焦虑,好几次来找杨川,想说眼看着秋天过去,凛冬将至,鹿鼎城里的盐巴、粮食、奶酪和酥油等严重短缺,弄不好大家会挨饿。
  杨川却将自己关在一间宽敞的木头房子里,整日整夜的忙碌着,披头散发,脸色苍白,在一张张羊皮上圈圈画画个不停。
  除了每天吃饭,偶尔跟豹姐一家子说会儿话、谈会儿心,基本上不出门。
  这让堂邑父很着急。
  他总觉得,杨川小郎君最近一段日子有点不正常,魔怔的厉害,却又不好直说……
  终于有一天,杨川从木屋里走出来,直接找到正在教孩童们使用斧头、锯子、凿子等工具的堂邑父。
  “公子,”看见杨川走过来,堂邑父赶紧上前,“今年的冬天可能要提前来临,咱们的盐巴、粮食、奶酪和酥油都没有多少了……”
  杨川却摆摆手,笑道:“没事,吃饭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堂邑父大叔,新城修筑进展如何?”
  堂邑父说道:“新城修筑顺利,城墙和第一批屋舍已经修筑好了,还有澡堂子、食堂、操练场等已经开始使用。
  按照公子的吩咐,所有的老人、妇人和孩子,已经搬到新城,顺便还能帮忙干活儿。
  此外,咱们的野战营也开始训练,第一批三百人,第二批一百人,战马不缺,就是弓箭太少了。”
  杨川听了很是满意:“冬天来临前,保证大家有个温暖的房子,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至于说弓箭紧缺……”
  他停顿一下,继续说道:“这个很快也能解决,堂邑父大叔,咱们还是先解决吃饭问题吧。”
  堂邑父大喜过望,赶紧说道:“我已经让雕一探查清楚,鄂尔浑河下游,有丁零王帐下的两个部落,牛羊马匹很多,我这便带人去抢一些回来!”
  杨川失笑道:“你们这些家伙,怎么满脑子都是抢劫?就没想着让他们主动送一些给我们?”
  堂邑父有些自闭了。
  漠北苦寒之地,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哪个部落的人愿意主动送来牛羊牲口?
  “走吧,让野战营的老弟兄们都过来,我带你们去解决吃饭问题,”杨川拍一拍堂邑父厚实的肩膀,轻笑一声,道:“放心吧,我是厨子,怎么会让大家挨饿受冻?”
  堂邑父半信半疑的点点头,翻身上马,召集‘野战营’的人马去了……
  ……
  两个多时辰后。
  杨川、堂邑父二人,率领四百名匈奴人骑兵,来到大海一样辽阔的北海边,观察一阵后,便开始教大家伐木、捆扎木筏。
  堂邑父很快就明白了杨川的意思。
  原来,是要通过打渔来解决鹿鼎城的吃饭问题?
  不过,这个匈奴人有些担忧的说道:“公子,让大家打渔,这好像有些不妥……”
  杨川笑道:“有什么不妥的?你是说,匈奴人有不吃鱼的禁忌?放心吧堂邑父大叔,这所谓的禁忌,还不是那些大单于、大祭司骗人的!
  告诉弟兄们,咱们如今不是匈奴人,而是高贵的汉人。
  当然,伱说成是高贵的、伟大的、永垂不朽的北海人,那也是可以的,我是大雪山使者,代表的是神灵,也是他们的天可汗。
  大声的告诉他们,天可汗,恩赐他的勇士,可以吃鱼了!
  另外,你是想说,鱼肉不好烹制、不好储存是吧?放心,雪山使者是万能的,他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一番话,杨川是用汉语说的,堂邑父听得目瞪口呆,却终于什么话都没说,就去做那些匈奴人的‘思想工作’去了。
  这个杨川小郎君啊,终于承认自己是大雪山使者了。
  堂邑父大叔的眼里,竟隐约含着一丝激动的泪水……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既然决定要发展自己的鹿鼎城,旁边就是一片方圆几万里的淡水湖,岂能让其闲置不用?
  要知道,这北海里面的鱼虾,有很多可都是深海品种,不仅滋味鲜美可口,营养价值极高,而且,只要掌握了撒网打渔的技巧,每天至少可以捕捞三五千斤鱼虾。
  光这一项,便可解决一半人的口粮问题。
  等到‘杨氏瓷器’烧制出来,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玩意儿,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其他部落那里,换来成千上万的牛羊牲口,可不就是一本万利了?
  既然打渔的事情安顿妥当,制作咸鱼的办法就应该立刻进行。
  故而,顾不得歇一口气,杨川便返回鹿鼎城,领着十名半大小子直奔另外一个地方。
  这是一片荒凉之地。
  当初,杨川第一次来到北海边时,就发现此处应该蕴藏着大量的盐土。
  这还真不是他胡乱抓瞎猜测,而是有真凭实据。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所谓的北海,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贝加尔湖’,虽然是淡水湖,但实际上,在亿万年以前,这片水域还是大海,只不过后来天地巨变,昔日沧海化为今日之桑田,等若是被大海丢弃的一片水域罢了。
  所以,杨川断定,北海周围,定然存在大量的海盐……
  他带了一口大铁锅,并将两只鼓鼓囊囊的鹿皮行囊带上,领着十名半大小子来到一处荒凉之地。
  望着眼前几乎寸草不生,遍地都是盐碱的地方,他脸上露出一丝欣喜之色,用马鞭画了一个大圈,笑道:“瞧,这便是我给大家找到的饭碗子。”
  十名半大小子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什么才好。
  “公子,这地方连一片像样的草皮都没有啊。”一个名叫阿土的半大小子拍马上前,甚为疑惑的说道。
  “正因为不长草,才有好东西,”杨川翻身下马,大踏步的向前走着,“你们这些小家伙,就知道种田养猪、放羊牧马才能吃饱肚子?”
  众少年苦笑不已。
  不种田养猪,不放羊牧马,在这苦寒之地,难道还能喝风拉屁的让人活下去?
  当然,鉴于杨川是大家的救命恩人,同时,还是主人、老师兼兄长,众少年也就没人废话了。
  “来来来,都过来,”杨川回头招呼一声,“阿土,阿石,将咱们的大铁锅和两只行囊带过来,让大家挖土。”
  十名半大小子翻身下马,快手快脚的从马背上取下大铁锅、鹿皮行囊,快步追了上去。
  “在这地方砌一个炉灶。”
  “去,给咱们砍一些柴火过来。”
  “挖,只要看见有盐碱的地方,使劲往下挖就是了。”
  “去,给咱们提几皮囊清水过来,倒进锅里烧开,我教你们一个煮盐和提纯精盐的法子……”
  十名少年齐声应诺,立刻投入战斗。
  只要能寻到大量的盐土,熬煮出盐巴,并经过几次过滤后提纯成精盐,对杨川来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没有什么难度。
  所以,他的心神就十分的放松而惬意。
  杨川站在一旁,目光温煦的望着这些黑不拉几的少年,眼角蕴含着一丝笑意,时不时的指点一两句。
  看看,这就是自己人的好处,对他无限信任,无限依赖,就算他发出的命令听上去荒诞不经,却还是毫不犹豫的埋头苦干起来。
  想想看,这三十名少年来到杨氏庄子上,这才多长时间?在他和堂邑父二人精心照料和培养下,其实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阿酒,阿土,阿石,阿麦,阿米,阿谷,阿粟……
  这些名字,都是他们自己取的,本来杨川想给他们起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不过,听说‘大毛、小毛、雕一、雕二’的悲惨故事后,这些臭小子竟然异口同声的表示,要自己取名字。
  听听,多俗气!
  眼里瞅着这些臭小子挖盐土、烧水、背水,忙得脚不沾地,一张张黑黝黝的小脸上满是汗水,杨川突然想起了霍去病、曹襄,想起了长安城。
  ‘来了一趟草原,霍去病那小子竟然都快要比我帅气了,简直岂有此理啊。’
  ‘当利公主听说很泼辣,曹襄那家伙有福了,哈哈。’
  ‘南宫公主回到长安城了没有?’
  ‘刘彻会不会借着南宫公主归汉的事情,搞一场全国总动员,以最快的速度发动下一场对匈奴的大战?’
  ‘家里头事情繁杂,刘满、娜仁托娅、张安世三个家伙,能不能打理好……’
  就在他出神的胡思乱想时,几名少年高声欢呼起来:“公子快来看,果真熬出了盐巴!”
  “哈哈哈,这些土里头,真的可以熬出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