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 少年离家去从戎


小说: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   作者:江湖无水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9948/ 为您提供宋末:我要做中兴之主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天还未亮,李娘子便早早生起了火,然后淘米煮饭。
  如今正是青黄不接之时,粮价正是最高的时候,寻常百姓都是一天两顿饭,且多以杂粮为食,白米饭确实是奢侈的。
  只是烧火时,李娘子总是忍不住抹眼睛。
  其丈夫李大壮走进灶房看到,忍不住说道:“三哥去投效官家,娘子何必伤心?”
  “投效官家自是应该,只是李家仅有三哥,若是……若是……”
  李娘子没说下去,李大壮已经明白了潜台词——若是李三郎战死,李家的香火可就完蛋了。
  李大壮强自说道:“若是不幸,官家自有祭祀,我等也有奉养,无妨。”
  “娘。”李三郎走进来,说道:“孩儿是天子禁卫,如今温州防御愈发森严,如何能有危险?说不得等孩儿长成,元虏已经被逐出了中原。”
  他今年十五岁,正好卡着亲卫少年营的下限,因为目睹赵昰亲自抚慰百姓,他便动了心思。
  李大壮本来是不同意的,因为李家前两个孩子全部夭折,就剩下了这根独苗,奈何拗不过李三郎,只得同意。
  李娘子舍不得儿子投军,却又说服不了丈夫儿子,只能临行前煮顿好饭。
  很快,饭菜做好,一家人团团坐了,李娘子与李大壮偶尔动筷子也是给李三郎。
  “爹,娘,你们吃。”李三郎给父母夹了块肉,又说道:“官家禁卫三顿管饱,日日有肉,快活的很。”
  父母沉默着不说话,看着李三郎吃。
  吃了一碗饭,李三郎碗一推,说道:“我吃饱了。”
  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平日里都是三五碗犹自吃不饱,今日一碗当然是不够的,不过两人不会揭破儿子给家里多留点粮食的小心思。
  李娘子倚着门框,目送丈夫儿子离开,终究忍不住,回到屋里埋头痛哭。
  李三郎到底是少年心性,一路蹦蹦跳跳地,看到相近的少年,总是忍不住吆喝一声:“可要投官家去?”
  “同去,同去!”对方十有八九回应。
  根本遇不到不去的,平日里横行街头的半大少年,若是不去投官家,哪有面目出街?
  不一刻,到了校场附近,见队伍排出了三两里,又有军兵维持秩序,让众人接在后面排队。
  李三郎忍不住埋怨道:“官家管饭,非要在家吃这顿饭,如此在后,若是招满了如何是好。”
  满了才好,满了就回家,李大壮内心腹诽,却不敢说出来。
  等到辰时,身后的队伍已经排出去不知道多长根本看不到尽头。
  赵昰车驾缓缓而来,见到这一幕,不由感慨道:“不想百姓拥戴至此,何愁江山不复,告知军中,煮些消暑的茶水送于百姓,莫要暑热伤人。”
  张望北说道:“自古如陛下爱民者无一,百姓自然以死报之。”
  当车驾经过时,赵昰听到外间有人问道:“爹,你说官家会不会亲至?”
  李大壮回道:“官家向来厚爱亲卫,或许亲至抚慰。”
  “若是官家能与我说两句话,死也甘愿!”李三郎充满了憧憬。
  赵昰进了校场,只见诸多军兵正在搬运桌椅,谢力大叫道:“速去各衙门调集文书来,如此多百姓,要考核到什么时候去!”
  “让各部各调十人过来。”赵昰下车时说道。
  “拜见陛下。”谢力等人慌忙拜下。
  “免礼。”赵昰说道:“速速准备开始,让百姓报名,另外,维持秩序,莫要乱了秩序。”
  “臣奉诏。”谢力又开始发号施令。
  若是早二十年遭遇这样的英主,说不得也能成为一方良将,何至于因为不识字而蹉跎大半生。
  很快,二十张桌子摆开,原亲卫营少年各自落座,把门的军兵让开道路,引导百姓有序进入。
  张承潜打量了下眼前的少年,说道:“可有具保文书?”
  “有有有……”少年连忙递过手中的纸。
  姓名于占池,年龄十六,籍贯温州……住址、父母、祖父母,样貌特征,有无隐疾,需要左右邻居、户长、保正的签字画押。
  张承潜看了没问题,盖了章,说道:“去量身高,须得四尺以上,四尺以下者须得举重五十斤。”
  “在家量过了,绝无问题。”于占池连忙说道。
  亲卫营招募已经宣传了好久,条件大家都知道,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符合的。
  丁一桌前面,有一少年叫道:“十三又如何,一刀落下去,总能砍死贼虏!”
  程华定无奈地说道:“十四岁乃是规定,不能更改,明年再来吧。”
  “我不服,我要和他们较量一番……”少年不肯离开。
  “志气可嘉!”赵昰走过来说道。
  “拜见陛下。”程华定立刻拜下。
  “官家万岁万岁万万岁。”又是呼啦啦拜倒一片。
  “免礼,平身。”赵昰说道:“须知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既定,不容破坏,尔且回去,勤学苦练一年再来不迟。”
  少年说道:“官家,我谢先文自小学文习武,就想着考武进士,如何比不过旁人?”
  赵昰说道:“尔既然修文习武,定当知晓军法如山的道理,如今募兵乃是投军之始,岂能动摇军法?”
  “多谢官家教诲,我回家后定然勤学苦练,七月必中进士。”谢先文抹着眼睛走了。
  接下来大家不再啰嗦,依次进行考核。
  按照太祖规定,五尺其(1.75米)以上,可入御前禁军,五尺五至五尺死(1.70—1.75米)入戍边禁军,五尺二至五尺五(1.60—1.70米)可为禁军杂役,余者入厢军。
  此时选拔的是少年军,身高四尺即可入选,若身高不够,则需要测试力气。
  事实上,百姓报名很积极,但是符合条件的不过十中有二。
  没办法,生活水平太差,底层百姓很难养出符合条件的孩子。
  所以国朝禁军并不需要如同汉唐一般规定要求良家子,因为本身拥有一定资产的人家才能称作良家子,其生活水平基本都是水准之上。
  赵昰的规定看似公正,其实没给底层人提供多少机会,但是可以防止天赋异禀者流落在外。
  比如一个叫崔五郎的十五岁少年,个头矮了不少,但是能举起一百二十斤,堪称天生神力,假以时日定然能成战将,至于是否能成为良将,智商会更加重要。
  待到傍晚,温州城内以及左近的三万余少年基本都过了一遍,一下子招募了近六千人。
  这实在是太多啦。
  倒不是说无法安排,如今国战,兵员多多益善,但是中枢养不起,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教官和军官。
  这可是未来的将官苗子,好吃好穿好装备,还要读书识字,耗费可比正规军兵丁还要大。
  赵昰翻看了名册,很快有了决定:“独生子全部遣退!”
  谢力出去后不久,领着一群少年来了,打头的李三郎说道:“官家一诺千金,如何却能言而无信?事前未曾言明,此时不能改变条件。”
  “此乃诸臣疏忽,非是朕言而无信。”赵昰略带心虚地解释。
  “若是大臣之错,自可责罚之,岂可委过于吾等。”李三郎并不打算屈服皇帝的权威。
  看众多少年如此热切,赵昰也只能留下来,至于钱粮,那是马廷鸾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