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结局


小说:大明总宪   作者:凉拌的皮蛋   类别:其他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9347/ 为您提供大明总宪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由于前文烂尾,为防止读者看不懂大纲遁,故此把整体思路一并列出,还请审核大大刀下留情。

  剩下剧情的核心设定:宁玦与朱载壡主持的这场变法,在没有殖民地输血的情况下,最后是一定会失败的。

  失败的原因很直接,士大夫跟地主自身所具备的封建色彩太过浓重。

  在这里先抛出一个理想情况下的逻辑链条。

  失地流民入城讨生计→城镇膨胀→城镇对口粮需求增加→粮价上涨→地主卖粮→粮价下跌→城镇发展

  可地主、士大夫,本身并不缺钱,因此导致整个逻辑发生异化。

  也就是,在最后几环发生时,变成了如下这个情况。

  粮价上涨→士大夫卖粮→粮价下跌→士大夫不缺钱,所以停售口粮→粮价继续上涨

  粮价继续上涨之后,工匠的生活成本上涨,势必会倒逼工坊主要求提升收入,而此时新兴的工坊主面临两个选择。

  1,把扩张生产跟研发的费用,分给工匠,勉强维系生产,等待机会解套,回乡置地,成为士大夫。

  2,牺牲属于自己的红利,继续保持投入扩大生产跟研发,

  工坊主会怎么选,显而易见。

  如此一来,当大量工坊主选择①之后,等待「隆庆新朝」的结局,就是城镇扩张停止并开始萎缩,从工匠到工坊主集体,回流乡村。

  而且以士大夫、地主的视角打开,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做了最简单的「高抛低吸」。

  这种「双向无辜」的境遇,会使得内部矛盾空前激化,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

  综上,剩下的剧情大概就是,在宁玦主持的这场变法,在经历了短暂的烈火烹油后,因为某个剧情的发生,导致明帝国突然失去了殖民地输血,帝国内部出现剧烈震荡,最终,乱民冲进京师,朱载壡跟宁玦决定以身殉国,主角「求死」任务达成。

  而这个导致明帝国失去殖民地输血供应的「核心剧情」,在大纲里,被安排给了海瑞。

  重新回到剧情线上。

  一切的矛盾根源,在于城镇人口不能生产粮食。

  因此,在城镇扩张的大背景下,「隆庆新朝」不得不转向海外殖民,索取口粮。

  而「隆庆新朝」的蒸蒸日上,实际上是建立在海外殖民的尸骸累累上的。

  跟英伦三岛不同,在儒家的传统叙事中,是没有赋予某个人开除「人籍」的权力的。

  这也是前文俺答封贡中,引用「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的原因。

  所以,在后文中这段核心剧情便是:

  初入官场的海瑞,因为锋芒毕露,被朝臣排挤,发配去了大明的海外殖民地「镇南都司」。

  在亲眼目睹了「隆庆新政」下,天竺人饿殍遍野的惨状后,最终海瑞联合一群同样被排挤到天竺的传统儒家士大夫集体抗命,私分了本应输送回本土的口粮,主动引爆了藏在「隆庆新政」之下的大雷,随后海瑞等人集体自戕殉道。

  而宁玦由于「求死」设定的存在,不能主动提出,把天竺人的口粮拉回来发展「新政」。

  因此,所谓「隆庆新政」的实际主导人,在大纲里,被安排成了严世蕃。

  当然,也考虑到了运粮的费效比问题,运粮不赚钱。

  可以把天竺人口粮就地喂给牲畜,制成肉干嘛,这附加值不就上来了?

  也可以索性直接强行在天竺当地改稻为糖,运糖回来,自然会有商人愿意干。

  总之,只要能够开除人籍,办法总比困难多。

  严世蕃就这一点好,因为没有道德,所以从来不被道德绑架,只要能赚钱,可以搞,都可以搞。

  也正是因此,严世蕃最适合主持这个变法。

  由上,整理出了完整的大纲。

  在宁玦不断作死的推动下,大明在天竺建立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同时,海瑞初入朝堂,被严世蕃、徐阶等人一致排挤,成为首任「大明镇南都司宣慰使」,上任天竺,同时大明新政进入到烈火烹油阶段。

  而另一头,在海瑞抵达天竺后,意识到了大明的表面繁荣,是建立在累累尸骸之上,海瑞在经历了短暂纠结后,被宁玦「骂醒」,决定「殉道」。

  同时,镇南都司等诸同僚,决定与海瑞同心死义,联手截留停在天竺码头上的漕粮。

  海瑞的死,极大震撼了宁玦,同时,让宁玦见到了大明内部,类似于工业时代初期的乱象,例如每天工作六个时辰的三岁小娃娃等等,促使宁玦跟朱载壡,完成最后一段大结局剧情的设定。

  即:帮助冲进京师乱民亲手捣毁树立了两千年之久的神像——天子。

  后面的剧情,就是君臣二人联手踩油门下坡,埋葬大明帝国。

  剩下的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结局。

  华县大地震后,深感皇权受损的嘉靖,逐渐放权给太子朱载壡,随后朱载壡与宁玦联手变法,在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是谓「嘉靖再兴」。

  初期的成功,刺激了严世蕃、徐阶,朝野上下决心变法,清流、严党,开始联手行动。

  此时,一封赘述各类变法成果的「贺表」刺激了嘉靖,使其隐隐猜到了所谓「嘉靖再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而在宣读贺表时,宁玦无心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惊醒嘉靖。

  经过反复推算,嘉靖发现在新法之后「工业过剩」的不可避免,以及「过剩」极有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与战争。

  因为,停工即停食,与是否盛世,并无直接关系。

  是谓:「纵使盛世无饥馁,也必须耕织忙」。

  简单打个比方:为了填饱肚子而种田,肚子总有吃饱的时候,但为了富贵而耕田,只会得到耕不完的田,这对矛盾在生产力不足以让所有人同时吃饱时尚不明显,可一旦生产力稍有发展,就会让生产失去意义。

  确认自己已经无法叫停新法之后,在新法的巅峰时刻,嘉靖于西苑服用丹药自尽。

  嘉靖自戕之后,严嵩很快猜到嘉靖绝对是发现了什么无法挽回的大篓子,在西苑发现部分嘉靖生前所遗草稿后,严嵩上表辞官,严世蕃坚决不从,父子决裂,严嵩携孙回乡,将严世蕃逐出族谱。

  同时,由于「隆庆变法」的大获成功,大明的产业链不可避免的外溢至其他藩属国,为争夺商品倾销地,东北亚愈发剑拔弩张,此时,海瑞截留天竺漕粮案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席卷大明及其藩属国。

  隆庆元年九月,明宗李峘无嗣而薨,明廷拥立的宣宗李昖与织田信长在半岛正式开战。

  正月初一,双方将士在互贺新春后正式开战,此后,战局的发展迅速超出了参战双方所有人想象。

  汉江一战,三天时间,便战殁数百万人,前线的惨状击迅速击穿传统儒家道德底线。

  至此,民怨兴矣,而国无宁日矣。

  参战双方内部,均因此战出现大规模动乱。

  各藩邦及两京一十三省流民、工匠相互勾连,互定死盟,为应对变局,大明内阁与织田信长幕府同时迅速媾和回师。

  及至戚继光、李成梁、马芳诸将,班师行至山海关时,流民兵临京师城下。

  朱载壡、宁玦分别发手敕一封,勒令诸将原地驻扎。

  此时,徐阶幡然醒悟,急命锦衣卫缉拿负责镇守正阳门的守臣张居正,内阁令到之时,张居正已然开门献城,张居正本人跳城殉国。

  次日,朱载壡于乾清宫被擒,宁玦于家中被擒,君臣二人被同时押往菜市口刑场。

  严世蕃与流民军媾和的同时秘调李成梁入京勤王,共拥益王朱载增为君,徐阶在内阁值庐怒骂严世蕃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后率家仆强闯法场,身中万箭而死。

  同日,朱载壡、宁玦为流民军所缢杀,然而,并没有任何问题得到解决。

  一个月后,益王朱载增入京嗣皇帝位,严世蕃出任内阁首辅,改元绍治,登基大典之上,百万军民面君而不拜,群情汹汹而民智开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