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1074/ 为您提供汉末枭龙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西汉〉
汉大抵依秦制,凡民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每立秋斩牲于郊,名曰貙。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季冬,天子大会飨赐,观以角抵,罢遣(〈王尊传〉:常以季冬或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
按:《魏书》曰:「汉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车驾幸长安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名曰乘之。」
二岁为材官、骑士(材官自秦有之。《志》云:秦置材官于郡国,高帝常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才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年六十五乃免就田。又自十五以至五十六出赋,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秦孝公十四年始为赋,汉兴算赋。)。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不人自行,其行者不可往便还,因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更有三品:每一月一更,谓之卒更。贫者欲得雇更钱,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谓之践更。繇戍谓之过更也。)。有事以羽檄发材官、骑士,以备军旅(如高祖十一年,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吕后五年,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宣帝神爵元年,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诣金城。)。文帝始以铜虎符代檄。当时各因其地,以中都官号将军将之(时以卢卿为上郡将军,魏遫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事已则罢。
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中尉为执金吾,而置三辅都尉属焉;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置建章营骑属焉,后更名羽林骑(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置期门、羽林。又所从军死事者子孙,养羽林,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元狩间,兵革数动,士物故者动以万数,民多买复,征发之士益少。于是发谪吏,次谪民,次谪戍,次七科谪(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而又多赦罪人、亡命、弛刑徒者从军。初,高、文世用兵,中尉兵属卫将军,尚屯关中。至元鼎六年,中卒始发矣。边兵不赡,至出武库。昭帝始元间,始募奔命(应劭曰:常兵不足,权选精勇,闻命奔走,故曰奔命。),及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师古曰:被告劾而逃亡。)。宣帝神爵间击羌,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以益边兵,盖北军亦出矣。
(按:)唐杜佑《通典》云:「兵制可采,惟有汉氏。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辏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或有四夷侵轶,则从中命将,发五营骑士、六郡良家;二师、楼船、伏波、下濑,咸因事立称,毕事则削。虽卫、霍勋高绩重,身奉朝请,兵皆散归。」案:汉将军置以征伐,吴员职,佑言命将旋罢,是矣。又案:汉兵郎官无员数;虎贲千五百人,而多不过千人;羽林左八百人,右九百人;八校各七百人,至东汉不过三千五百三十六人;执金吾、缇骑五百二十人(或曰三百人),至东汉不过六百人(魏王朗奏:汉金吾骑从六百);卫尉所领诸宫掖门都侯、剑戟之士,至东汉不过二千五百人;十二城兵虽不见数,然亦不过门置一侯,以掖门司马所掌考之,多至百八十人,少或三十八人,则城门领于一校,大略可见。高祖晚征黥布,用留侯计,发关内兵合中尉卒三万人卫太子,军灞上。惠帝末年,陈平、周勃为将相,始以吕氏故屯兵荥阳。文帝备胡以三军。景帝七国之变,太尉周亚夫乘六乘传出击吴、楚,而大将军窦婴间军荥阳。皆因军设屯,事已即罢。武帝虽置关内都尉,领如郡国,亦无营垒。而佑谓重兵悉在京师,非也。
汉制虽曰因秦,然多近古。盖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国有常备而无聚食之费。当是时,故将之家,亦为给赋(见孝惠元年诏);宰相之子,均调戍边。是以繇有复算,有减逋,有更贷,则得为君上之恩。至于将相,废置惟时,或中都公卿,或边郡守、尉。御史大夫出为护军(韩安国),不为左迁;酒泉太守即命破羌(辛武贤),不为异数。而又御军之法简肃精明:云中战士上功幕府,差首虏六级,赏典辄格;屯田上奏以六月戊申,不越旬日,玺书已报;轮台之诏,败亡不掩;卫、霍行封,得丧相除。可以概见,其时无有壅蔽诞谩之患。若乃赏赉虽或无常,廪饩悉皆有量:京师将校比二千石,塞下戍卒月谷二石六斗有奇(东汉艺人日廪米五斗,见〈李固传〉,注云:升少故五升。)。是以终汉之世,上无叛将,下无骄兵。诸侯七国,变生仓卒,备御素具,南征北攘,连兵数年而邦本不摇,诚有以也。
《南北军记》云:南北军,汉制也。古者天子之都必有重兵焉,所以壮根本而严卫翼也。上天之象,以羽林为天军;黄帝之圣,以兵师为营卫。规天摹圣,则爪牙之卫,讵可一日而缺诸?汉高祖皇帝以神武之资,躬持三尺,纠合义旅,虱鞮鏊而污介冑,其勤五载,缚婴斩羽,而后天下合为一。任罢之兵,佚诸农亩,巴渝、北貉,无勤远人。卧鼓包戈,将与天下安于无事矣。然方是时,猃狁北张,蛮睢南粤,窃壤植大;强宗豪姓,盘互关东。而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帝室皇居无武卒、骑士以镇之,殆非所以防未然而窒不轨也,此高帝建军之本意与?夫天下形势,惟地与兵。汉始都洛阳,从娄敬及张良议,即命车驾西都秦故地,左崤右蜀,太华、泾渭,表里而襟带,金城千里,巍然天府之固矣。南北二军,负城环拱,路佖营巡,棋罗星布。平居无事,虎视眈眈;四征不庭,如火发发。而卫尉藩护,金吾徼巡,武库司兵,司马禁掖,章沟、虎威昼挥夜呵。戎心奸胆,战栗骇落,无敢弗率于我天威。镇安四方,巩固万世,兵威地利,两兼得之。信乎!高祖贻燕子孙,规模宏远也。
〈王莽〉
莽夺民田为王田,仿古井牧,置五威将帅七十二人分镇天下,而命十二将帅偏裨以下百八十人专事北伐。又以七公六卿兼号将军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边郡,而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二人。又依《周官》之文,分六乡、六尉、六郊、六队(音遂),乡一帅,尉一大夫,郊一州长,队一大夫、属正。又内置大夫,外置大司马五人。将军至吏士,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仍赐州牧及县宰皆兼将军、偏裨、校尉之号,又有猪突、狶勇、锐卒、虎牙、五威兵、竟(音境)尉、九虎将军、捕盗都尉之属,置辄不罢,盖不可胜数。
(按:)三代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仪礼》:吉、凶、宾、嘉,达于天下,而军礼独载于大司马法。若国有师田之事,则县师始受法于司马,以作民。六官亦惟小司马职掌不悉书,而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皆不备官,有事斯置。其不欲观兵盖如是。自秦以战马为爵,卒已自毙,而王莽又滋彰焉。凡公卿至于守宰,皆兼将校之称。一切募兵,号为猪狶,征天下明兵士六十三家数百人,以备军吏。所以示民,无非逆德凶器。顾方疑天下之轧,已重弩铠之禁。吝虎符之发,求以为安,而绿林、新市群盗已起,海内豪杰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败亡之祸,速于暴秦,可不戒哉!
莽兵大抵因汉,而纷更其制,不一统属,民不堪扰。又务自揽权,虽遣将不与兵符,必请而后动。其伐边乃欲同时俱出,至久屯者数年,常二十余万人仰给县官,野有暴骨。而京师卫卒,亦三岁不得更代。由是民怨益作,莽遂大败。
案:莽昆阳之战,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者千里不绝,其它拥众累数十万者通天下。盖汉自武帝征伐之后,数世涵育,不见烟火之警。迨及始、元之间,民户一千三百二十三万有奇,是以郡国甲士所在而足。及寻邑大败,尽弃山东之众,北军精兵号九虎者尚数万人,亦可以见汉家养民强国之制。然自莽俶扰,干戈竞作。至于光武还定郡县,或空置守长。中元末年,方才四百二十七万,十余一二,无复曩时之盛矣。
〈东汉〉
光武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始于黎阳立营,领骑常千人,以谒者监之,号黎阳兵,而京师南北军如故。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侯,易中垒以监之,领于大将军。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都尉省旅贲卫士,领于太尉。建武六年,始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法,惟京师肄兵如故。明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侯吏,尽还民伍,唯更践如故。九年,省关中都尉。十三年,罢左右将军。二十三年,罢诸边郡亭侯吏卒。
案:光武久在兵间,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欲息肩,文书调度,一切务从简寡。由是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又自西都之季,都试或以为患。韩延寿始以试士潜拟不道诛,而翟义之反王莽,隗嚣之劫更始,李通之劝光武,皆以秋试,因勒车骑,诛守长,号令起事。光武惩之,遂罢不讲,自是汉兵法始大变坏。善乎应劭论之曰:「天生五材,谁能去兵?」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兵雷震,一切猝办,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警。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雀补鹰鹯,豚鱼曳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师不振。张角荡摇,八州并发,牧守枭列,流血成川尔。远征三边殊俗之兵,忿鸷纵横,多僵良喜事,以为己功。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迹其祸败,岂虚乎哉!
然终建武之世,已不能遵守前法,罢尉省校,辄复临时补置(七年罢长水、射声二校,十五年复增屯骑校。九年省关都尉,十九年复置。而边郡亦往往复置尉。)。明帝之初,以为野无风尘,乃悉罢沿边屯兵。其后北方有变,则复置度辽营(明帝永平八年郑众言);南蛮或叛,则置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羌犯三辅,则置长安、雍二尉(安帝永初四年);鲜卑寇居庸,则置渔阳营(安帝建光元年)。其后盗作,沿边缘海稍稍增兵(顺帝永建元年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而令扶风、汉阳筑陇道三百坞(顺帝永和元年),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坞(〈西羌传〉),置屯多矣。始募死罪系狱囚出戍,听从妻子自占边县以为常。自后往往五营缇骑、虎牙之士迭出征戍。
(按:)汉事略循周畿之制,讫于西京,都兵无过一、再出。自中兴郡兵不练,而南北二军交惊于境。安、顺以来,窦宪(永元元年)、邓鸿(永元六年)、何熙(永初三年)三将以击,刘尚(永元九年)、邓骘(永初元年)、任尚、朱宠(永初五年)、马贤(永和五年)、张侨(永和六年)六七将以讨羌,而鲜卑之寇(永和二年),南单于之变(永和八年),亦数移屯,连年暴露。由是王旅无复镇卫之职,而奔命四方之不暇。又方募为陷阵(〈西羌传〉),征为积射,召为义从。大抵创立名号,皇甫规所为。列屯坐食之兵众矣。卒于中官之诛,结援外将。故夫汉之祸,光武之销兵为之也。
至安帝永初间,募人钱谷,得为虎贲、羽林、缇骑营士,而营卫之选亦衰。当是时,边郡守御之兵不精,内郡五卫之备不修(见陈忠疏),诸羌转盛,二千石守、令并无守战意,皆争徙避寇。于是征兵会众,摇动数州,增赋借奉,费八十余亿,暴露师徒,连年而无所胜。至于顺帝,始令郡举五人,教习战射。然而有惮远役,而郡兵始叛矣(永和二年)。
(按:)古人调兵,各从其方之便。高宗伐楚,盖裒荆旅;武王克商,实用西土。至于征徐以鲁(〈书.费誓〉),追貊以韩(〈诗.奕〉),平淮以江、汉,略见于经,可考也。齐桓东讨陈涛,唯及江黄,北入山戎,亦因燕威众,盖犹有节制者。自晋文城濮之役,以秦师从诸侯力征,唯党是与,无复先王之旧矣。汉氏独得古意,役民以法。大帅征师,其备胡则上郡、陇西、北地,事越则会稽、豫章,击朝鲜则举辽东,开西南夷则巴蜀。移兵赴远,不过一、再。自东都兵不能继,然后盗起一方,而羽檄被于三边(魏王朗曰:一隅驰羽檄,则三边被荒扰,此亦汉氏近世之失。)民不堪命,至于背叛。此兴荆、扬、兖、豫四州之卒,击象林万里之蛮,李固所以愤惋也(《通鉴》顺帝永和三年)。
虽改领以步骑五千,费用四十四万亿,凡一年百八十战,羌寇略定,黄巾遂作(建宁二年,羌平。中平元年,黄巾张角反。)。所在盗贼,不可胜数,朝廷不能讨,于是置八关都尉(中平元年)、十三州牧、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统之,虽大将军亦属焉。帝亦自留心戎事,乃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躬擐介胄,称无上将军。
(按:)三代而上,兵权散主。有扈之师,六事咸在;牧野之战,三卿同出。《书》称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而〈常武〉诗亦曰:「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夫太保,相也,非南宫毛之使不能专令兵师;齐侯,将也,非太保之命不敢擅兴禁旅。且以二兵百士,而二三大臣参互职掌。至于皇父整师,尹氏播令,程父出征,则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大略可考。是以兵满天下,居然无患。迨及叔季,司马世官,爰以命氏。驯至诸侯更霸,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书帅师,讥臣专也。自后兵多常聚,帅多世守,文武异途,将相争长。吴起与田文论功,而廉颇之贤,耻居蔺卿之下。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汉氏兵制,庶几乎古。南北二军,不能兼属,而握兵之臣,辄重于时。太尉、相国,列为三公;城门领兵,得如五府。是故诸吕谋难,必先监军;平、勃交欢,势不相下。孝文入继大统,不俟移日,夺绛侯之柄,归代邸之臣,盖忌之也。武帝留意边功,增设营校,卒置大司马官,尊宠将帅,以寇诸军。大臣之权,尤偏重于将矣。托孤霍光,丞相不与,而霍光亲戚分典兵卫,往往诸奴视相府乌有也。宣帝不堪,至赤其族。惜乎!亦出一切矫枉之计,悉易诸屯,付之所亲子弟。权臣稍削而宦官、外戚始用矣。厥后董贤、王凤代为元戎,以基王莽篡夺之祸。光武中兴,益制前事,内省校士,外罢郡兵,欲以销患,而良法荡然。当时荥阳不过千骑,公掾监领,超迁牧守,其任不轻。自后令出房帷,政归台阁,戚宦迭将,更相倾夺。然五营畏服中人,公卿就戮,为之扫地。何进、袁绍不胜其忿,于是内置园校,阳尊黄门;外重州牧,实召边将。阉竖虽剪,而董卓之祸以成。义军四起,群牧争政,汉遂三分。由此观之,外内轻重,一系于兵。三代之制,为不可易矣。
长安武库
有了强大的军队,还要有装备精良的武器,才能力克顽敌。汉代朝廷为了保证兵器的质量和数量,设置了“考工令”一官;专司兵器制造业,“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监督检验兵器的质量。一有急需,还可集中工匠,加紧制作。另外,在长安城内建筑了规模很大的武器库。各种制造好了的兵器,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统一储藏保管,再由这里发放给各个部队。
长安武库座落在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周围以夯土墙围住。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勘查发掘,测出围墙长七百一十米、宽三百二十余米、厚一点五米以上。武库内有七处库房遗址,中间有一堵夯土墙分隔成两个院落,一至四号遗址在东,五至七号遗址在西,均呈品字形排列。这七个库房遗址平面都是长方形,用夯土构筑的,四面开门,内分数间。就拿七号遗址来说吧,东西长一百九十米、南北宽四十五点七米,中分三大间,每间的南北各开二门,遗址内的隔墙也各开二门。遗址的夯土墙厚达四米,非常坚固。这个武库一直延用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征战连年,燹火四起,这座巨大的武库也随之被焚毁废弃。
从发掘情况看,不同的库房存放着不同的武器,或放铠甲盔胄,或放戟矛剑盾,或放弓弩镞,很少混杂。在废墟灰烬中,出土了很多铜铁兵器,以铁兵器为多,有铁刀、铁戟、铁矛、铁斧、铁剑,和一千多件铁镞,铁铠甲已锈结在一起,有的结块竟重达几十斤。青铜器有铜镞和铜剑格、铜戈各一件。从发掘现场观察,矛、戟等长兵器,都是放在兵器架上的。当时的兵器架叫作“兰锜”,它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墓葬中也出土过零星资料,但多已腐朽,最形象的还是汉画像石上的刻画,大致分为放长兵器的和短兵器的两种。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前室南壁刻画的兵兰是放长兵器用的,两边有两个带方座的立柱,立柱中间用两条横枋相连,横枋上各等距离的开五个圆孔,以插放长兵器。左边两孔插着两支带套囊的戟,右边三孔插着三支带套囊的矛。左侧二戟和右侧二矛间又弩弓在上、机括在下悬挂两张弩。沂南画像石墓后室靠南壁的隔墙的画像石上,还刻有放置短兵器的形象,两根带朵云形底托的立柱上,横架一梁。立柱上各等距离安装五组托钩,自上而下托架着两柄长剑,两把刀和一柄手戟,刀、剑、手戟上都套着套囊。
西汉的武库不止长安这一处,在洛阳也设有武库。在地方州郡,还有地方武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颖川、广阳、阳陵、山阳等数处。
从长安武库和其他西汉遗址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到西汉,虽然只经过了短短时间,但武器的质地、种类、形制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铁制甚至钢制兵器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更适合骑兵、步兵使用的武器增多,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长安武库出土的铁兵器中,有铁戟和带倒钩的铁矛,铁戟完全改变了铜戈那种戈矛合体或合装的形态,而是在直锋旁横出侧枝,很像一个卜字,长三十五厘米,横枝长十四厘米。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两支与长安武库铁戟相似的钢戟,积竹为柲,后安铜?(左金右享)。一支长二点二六米,一支长一点九三米。长胡四穿,在刺锋和横枝相交处装有受柲的铜柲帽,通过金相测定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这两只戟是经加热渗碳反复锤打再淬火处理制成的钢戟。那件带钩的铁矛又叫“钩釨”,长四十六厘米,倒钩长八点五厘米,可刺可钩,性能和戟有些近似。
西汉的远射武器弓弩箭镞,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长安武库中未出弓弩,但出土了几种形制不同的铜铁镞,其中最普遍也是杀伤力最大的是三棱锥形箭镞,在圆柱形的镞体上,伸入三个凸出的棱刃,也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当时管这两种形式的镞都叫“羊头”镞。在满城汉墓中,还出土了铸铁固体脱碳钢或中碳钢镞。铜镞中有的还在三棱镞体的一个侧棱面上开三角形小槽,有人研究,这个小槽可以放置毒药,以增加杀伤力。还有的在铜镞后安装铁铤。汉代用的弓主要是复合弓。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了三张西汉初年的黑漆木弓,弓两端箫上装有鎏金铜耳,非常漂亮。甘肃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一张新莽前后的复合木弓,弓体外侧是一块中间宽、两头渐细的扁平木片,弓弣都衬垫两块木片,内侧用几块牛角锉磨成形,拼对后用粘合剂粘牢,再缠丝线,涂上黑红漆。这张弓长一点三米,内红外黑。到了东汉,还发现了骨制复合弓。复合弓的张力远比单体弓强。《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汉代名将李广是个神箭手,一次行围狩猎,看见前面草丛中有只猛虎的身影,忙搭弓奋力一箭射去,正中虎身。待走到跟前一看,原来射中的是一块有猛虎斑纹的巨石,那支箭深深的射入了巨石数寸。后来,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夸赞李广的神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能达到“射石饮羽”的地步,说明李广将军有天生的神力和高超的射艺,也说明当时的弓强箭利。
西汉的军队中,“强弩长戟”是主要装备。长戟前面已讲过了,强弩又是怎样的呢?强弩的强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臂的机槽内,但木臂是木制的,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也就限制了威力更大的强弩的制造。西汉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弩机外加了一个称“郭”的匣状青铜外壳。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苒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青铜的耐强性能比木材大多了;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另外,汉弩加高了机牙上的望山,个别的弩机还在望山的后侧增加了刻度,这个带刻度的望山可以说是现代步枪上标尺的雏形。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十六件弩机,有一件就是在望山后面有刻度的。这件弩机长九点五厘米,机牙高出郭面一厘米,望山高出郭面四点五厘米,自郭面一厘米以上分五个刻度,刻度线错金,每一度又分半度,半度线错银。度距下大上小,每度七点五至六点五毫米。射手可以根据目标的远近,按不同的刻度瞄准,准确性大大提高了。
汉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一石约合现在三十点二四公斤。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有三石至八石弩,射程一百二十步至二百步(合今一百六十七至二百七十八米)。五石以上的强弩靠双臂的力量难以张开,要用蹶张,腰引。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可看到一个口衔利箭、身背箭菔(竹头)的威猛武士,用双脚踏定一张弩弓的弓背,双手拽弓弦奋力向上。这就是张强弩的蹶张力士形象。在汉朝的军队中这种材官蹶张很多,屡立战功。西汉初年,申屠嘉为材官蹶张,跟刘邦打天下,后来当了丞相。
由于汉代骑兵步兵发展,剑就成了近战格斗武器,应用极广。《史记·高祖本纪》有刘邦仗剑斩蛇的佳话,还有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令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刘邦,项伯于是拔剑与项庄对舞,时刻保护刘邦。危急时刻,张良找来大将樊哙保驾。樊哙挺剑举铁盾,撞倒卫士,冲入大帐,怒发冲冠,目眦皆裂,使项羽不敢贸然行事,后刘邦借机脱逃。范增的妙计落空,盛怒之下,挥剑把刘邦送给他的玉斗砍碎。能把巨蛇一挥而二,又能把玉斗砍碎的剑该有多么锋利。西汉的剑由于多改用钢铁锻造,尺寸明显加长了。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尸骨右侧出土的一柄带黑漆木鞘的钢剑,长一米以上,是用块炼铁渗碳钢的方法制作的。由于折叠锻打的次数增多,每层的厚度减少到零点零五至零点一毫米,含杂质也明显降低。在淬火时,只淬剑锋,故硬而锋利,剑脊未经淬火,又较柔韧。这种剑很适于劈砍,又不易折断。西汉时期,不论是剑的质量、功用,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顶峰。洛阳金谷园、七里河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钢铁剑四十多柄。遗憾的是,至此,剑也随之衰落了。东汉以后,逐渐被一种直背环首刀所代替。
汉代的防护器械不论从形制还是质地都有多种,比先秦明显进步了很多。就质地而言,有漆木盾、皮盾,还有铁盾。就形状而言,西汉早期的都是与战国、秦盾相似的双弧亚腰盾。以后,出现了长椭形盾,编织纹长方形盾。更值得注意的,是还由盾演化出了一种可以进攻,又可防护的新型兵器——钩镶。它的中部是一个像小盾一样的镶板,上下各出一个长钩。镶板可以抵挡敌人攻击来的武器,双钩可以击打敌人。
钩镶这种兵器传说是战国时鲁班创制的,但只见于文献记载,真正的实物是在东汉的墓葬中见到的。形体大,又保存最好的一件勾镶出自河南洛阳七里河东汉墓。通长七十厘米。上下各伸出一钩,上钩长三十二厘米,锐如尖锥,下钩长二十七厘米,尖端膨大如球。中间弯曲呈扁方形,长十一厘米,可容一只手持握。镶鼻的前面是由两块铁板拼成的盾形镶板,长二十二厘米、宽十五厘米。上方正中有一孔。可以固定在镶鼻上。河北定县四十三号墓出土的铁钩镶通银错云纹,可惜出土时已经锈残。据考证此墓墓主是东汉诸侯王刘畅,身居显贵,随葬的钩镶当然也与众不同。
这种钩镶怎样使用呢?江苏徐州铜山苗圃画像石的“比武图”可看得非常清楚。左方一个武士双手持长戟奋力前刺,右方武士镇定自若,身体半蹲,右手将钩镶上举,用钩镶的上钩钩住戟杆,左手的环首刀疾刺对方的面门。在其他画像石上,还有用短柄斧和钩镶的武士。由此可见,钩镶是一种配合斧、剑、环首刀使用的兵器。
在汉代,不但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武器,就连县以下的基层也配置五兵。《后汉书·百官志》引《汉宫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盾、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滕,带剑佩刀,持盾披甲,设矛戟,习射”。亭的设置始于先秦,亭长主管缉捕盗贼,维护社会的治安,迎送往来的官吏。这五种兵器也是装备军队的主要武器,短长齐备,格斗兵器、防护兵器俱全。五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在实战中,讲究互相配合。西汉初年晁错上书文帝言兵,曾详细地分析了各类兵器的长短,提出要善于发挥其长。在相隔较远平川,或居高临下,以弓弩为长;在两阵相近浅草平地,以长戟为长;在竹高草密的林地,以矛铤为长;在狭道险隘,以剑盾为长。进而又说,“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只有很好地运用这一原则,才能克敌制胜,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列阵艺术,杨家湾汉墓的兵弓俑车阵,可以说就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有序而列,戟、剑、盾、弩有机配合的军阵典型。
(一)百炼钢刀
公元三一八年,晋将刘琨为鲜卑段匹?(左石右单)拘禁,自知必死,曾写五言诗赠予他的别驾卢谌,在那首诗的最末两句是:“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后来研究中国古代钢铁冶炼史的学者常引这两句诗,用来表述当时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并用“百炼钢”来称呼这种以折叠锻打为工艺特征的钢材。用这种技术锻造的刀剑和铠甲质量优良,极为名贵。东汉末年文人陈琳在他写的《武库赋》中称颂铠甲的精美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从此“百炼成钢”这一成语,流行于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用语之中。以比喻那些久经煅炼,非常坚强,因而成材的人。
追溯中国古代百炼钢的历史,至少可以早到战国晚期,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的战国晚期的钢铁兵器中,经检验有些就是以块炼铁为原料,在炭火中加热渗碳,多次折叠锻打而成的。到西汉时期,这种反复加热锻打的工艺日趋成熟。
通过对从河北省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佩剑、钢剑和错金书刀的金相检查,表明当时这些钢件的质量比燕下都的出土品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减少了含碳不均匀的分层现象,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也有所减少,因此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同时刘胜佩剑和书刀的刃部还采用了局部淬火的技术,使刃部坚硬锋利。应用刃部局部淬火制成的钢刀,刀刃坚硬而脊背较柔韧,刚柔结合,锋利而不易脆折,不但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而且降低了折损率,因而使格斗兵器的杀伤效能提高,从整体讲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美中不足的是以块炼铁反复加热渗碳锻打的工艺,是十分艰巨的劳动,真是所谓“千锤百炼”,费时费工。据说汉代一位最著名的制刀能手阮师,以他的技能艰苦劳动三年,才制成一千七百七十口刀,平均两天制刀三口,由于过份劳累,结果双目失明。为了改变由于块炼铁生产效率低,炼钢的发展因而受到限制的被动局面,人们努力探求利用可以大量生产的生铁,使它变得具有可锻的性能的新课题。大约到东汉时期,一种以生铁为原料的崭新的炼钢技术,已经成熟地应用于制作兵器,那就是“炒钢”的技术。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以后,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借助于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氧化掉。在山东省临沂苍山发现的东汉环首钢刀,为我们提供了时代颇早的炒钢制品。那口刀全长达一百一十一点五厘米,在刀背上有保存完好的错金铭文,共十八字,为:“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清楚地表明那口刀制作于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一一二年,距今已达一千八百余年。经过检验,钢的组织均匀,含碳量适中,约为百分之零点六至百分之零点七,夹杂物细小,刃口经淬火,相当锋利。由于表面氧化层不像块炼铁那样容易剥落,整个刀的抗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经用一百倍显微镜观察刀的断面,可以看到硅酸盐夹杂物分层明显,大约在三十层左右,表明铭文中所记的“卅湅”,数目正与分层数基本一致,正是制作时折叠锻打的次数。在永初六年钢刀出土以后,又曾在江苏省徐州出土了一件时代较它更早些的钢剑,剑上记明制作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即公元七七年,是“蜀郡西工官”的产品,并记明为“五十湅”。经检验钢剑断面的分层现象,数目近六十层,也与铭文所记五十湅的数目接近。这两件东汉时的钢刀剑,雄辩地说明当时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兵器,质量优良,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的水平。不仅如此,百炼钢制作的刀还输出国外,在东邻日本境内曾经发现过带有“中平”年号的钢刀,中平是东汉灵帝的年号之一,时当公元一八四至一八九年。它出土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东大寺山的一座古坟中,刀上有错金铭文:“中平口[年]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铭中的“百练清刚”正如与陈琳《武库赋》中的“百炼精刚”相合,表明也是以百炼钢所制作。
工艺先进的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应用于兵器制作,解决了原来以块炼铁渗碳制钢费工费时的难题,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刀剑的质量。到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的统治者都极注意制作各种百炼钢利器,例如魏武帝曹操早年就曾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以准备起兵时装备部队。后来他令人制作“百辟刀”,分赠他的儿子们,他在《内诫令》中称其为“百炼利器,以辟不祥。”表明正是以百炼钢制成的宝刀。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还曾作《宝刀赋》,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描绘过以百炼钢制刀的生产情景。在江南的吴地,吴大帝孙权也极注重刀剑的制作,据梁陶弘景《刀剑录》所记,孙权曾在“黄武五年(二二六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一次制作多达万口钢刀,自然是用于装备部队的兵器。至于蜀汉的诸葛亮,更是注重钢刀的制作,因而流传有“蒲元神刀”的故事。据《太平御览》所引的《蒲元传》记载,蜀相诸葛亮曾请蒲元造刀,蒲元就在斜谷地方开工制作,于是“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刀制作时需淬火,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去蜀江取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派去成都取水的人,归途中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了进去。蒲元将他送来的水用于钢刀淬火,马上发现有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这个故事将蒲元说得过于神奇,自然大有夸张的成分,但透过其神奇的色彩反映出的事实,说明三国时淬火技术更向成熟发展,且已能鉴别不同江河的水质及其对淬火效能的影响。
上面列举的事例,表明三国时期钢刀制作技术日趋精良。以百炼钢刀为代表的格斗兵器杀伤效能的日益提高,自然导致防护装具的变革,提高防护效能。防护装具的改进,又促使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进一步改进。这些变化也自然改变了战场的面貌。
(二)曹植铠表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曹操的这两句诗咏出他连年南征北讨的军旅生活,他的几个儿子都曾随他行军征战,其中最勇敢善战的是任城王曹彰。曹操曾问诸子所好,曹彰的回答是“好为将”。曹操又问他应如何为将?他回答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说得曹操高兴得大笑。后来曹操曾于公元二一八年命曹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去代郡平乌丸叛乱。他果然能身先士卒,英勇战斗,终获胜利。曹操诸子中以诗闻名的曹植,也能领兵战斗。当公元二一九年曹仁的军队被蜀将关羽围困时,曹操曾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去救曹仁,可惜行前他哥哥曹丕暗算他,逼他饮酒大醉,以致不能见曹操面授机宜,使曹操收回成命。在《北堂书钞》中,至今保留有曹植于曹操逝世后上送魏文帝曹丕的《先帝赐臣铠表》,表文中说明当时天下已定,战事减少,故此将过去作战时用的铠甲上交,那些铠甲都是曹操生前赐给他的。原文如下: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公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付铠曹自理。”
表文中列举了四种铠甲,还有战马所披马铠一领,这是了解魏晋时期铠甲的重要史料。由于曹植身份较高,铠甲又系曹操亲赐,因此都是当时较稀有和较珍贵的铠甲,它们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发展成军队中大量装备的铠甲类型,其中以两当铠和明光铠最值得注意。
两当铠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外貌类似当时衣服中的两当(裤档)。东汉时《释名》一书中对两当的解释是“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再看两当铠的特征,正是前面是当胸的胸甲,背后是当背的背甲,两侧腋下相通,在两肩处用带将胸甲和背甲扣连。这类铠甲长仅及腰,两臂挥舞方便,因此极适于骑兵使用。两当铠的雏形在西汉时已出现,但胸、背的护甲在腋下连缀一起,结构也简单,只用丝织的带子系结。真正的两当铠,是在三国时才出现的,铠甲制作精致,用革带以铰具前后扣连。在《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另一则曹植表文,又表明当时两当铠是优于一般铠甲的,原文说:“两当铠,十领,兜鍪自副;铠百领,兜鍪自副。”两当铠排列在前,但数量比一般铠甲少得多,似仅有一与十之比。表明这种新型的优质铠甲虽已装备军队,但还较名贵,因而数量有限。
明光铠是另一种三国时才兴起的优质铠甲,其特点是在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护组成,这些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中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样,所以称为“明光”铠,是制作精致的名贵铠,甲,三国时还是颇罕见的珍品。以后直到南北朝时期,这种铠甲还是质量较高的珍贵铠甲。例如当北齐和北周的军队在邙山的一次战斗中,北周将领蔡祐就披着这种防护能力较强的铠甲参加战斗,所向无前,北齐的军人都称他为“铁猛兽”,纷纷躲避。直到唐代,明光铠仍极受重视,在《大唐六典》的甲制中,仍将明光甲列为首位。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马铠。保护战马的防护装具,在汉代虽已有使用,但一般仅只是皮革制成的“当胸”,用以保护战马的前胸。直到东汉末年,骑兵使用的马铠才有了新的发展,日趋完善。曹操在与袁绍作战时,军中马铠的数量仍极有限。他在《军策令》中特别讲述过当时的情况:“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袁绍传》,在曹、袁两军官渡之战时,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而军中才有马铠三百领,能装备马铠的骑兵仅占骑兵总数的百分之三左右,可见马铠在当时还较稀有。至于曹军中,只有不足十领马铠,在实战中已无意义。也许仅能供少数将领使用,所以曹植铠表中列有一领马铠,正与上述史料相符合。
在曹植铠表中还有一领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铠甲,就是环锁铠,又称锁子甲。这也是这种铠甲的名字首次出现于中国文献之中。但是目前还没有获得过曹魏时期环锁铠的实物或图像资料,难以弄清它的庐山真面目。此后,在古代文献中很长时间没再见过环锁铠的踪迹。直到十六国时,吕光被前秦苻坚派往西域,担任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当进攻龟兹城时,看到西域诸军装备的铠甲是“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吕光的部队对这种铠甲极不熟悉,视为异域风味的新奇装备。当吕光击败龟兹,回师时带回大量战利品,其中自然会包括这种铠甲,可惜也没有实物或图像保留下来。直到隋唐时期,环锁铠还是西域地区的特产之一,当时康国向唐王朝供奉的贡品中,就有锁子甲。不过,当时中原的匠师已掌握了制造这种铠甲的技艺,所以《大唐六典》中已将它列入甲制之中,但排列在第十二位,仍表明它不是军中普遍装备的防护装具。
(三)诸葛连弩
论述百炼钢刀时,谈及蜀汉丞相诸葛亮让蒲元制作神刀取水淬火的故事,反映出他为了提高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扩大兵器装备的生产规模,并且注重质量,努力改进兵器的性能。保存至今的《作刚铠教》中,他“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推测这也是百炼钢制品,所说的“折”,大约指折叠锻打而言,十折矛是迭锻十次而成,钢铠大约是迭锻五次而成的。诸葛亮时锻造的钢铠是很有名的,因此后来直到六朝时期还把精坚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造。例如三国到南朝时流行于军中的一种“筒袖铠”,常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在南朝时皇帝常常将这类制作精良的铠甲赠送给有关将领。例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宋武帝曾经赠送给殷孝祖以名贵的铠甲,就是“诸葛亮筒袖铠、铁帽”,极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强弩也无法穿透这种制工精良的名甲。在《宋书·王玄谟传》中,同样记有赐给王玄谟以“诸葛亮筒袖铠”的事迹。诸葛亮时期制作的铠甲是否能历经两世纪之久,到南朝刘宋时还能使用?看来可能性不大,但很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当年主持制作过精坚的钢铠,因此后来就把这类铠甲冠上了他的名字,流传后世,一直沿用到南朝时期的缘故。
除对格斗兵器的刀矛和防护装具的铠甲等外,诸葛亮还对远射兵器中的强弩进行了改进,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他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左豆右斗)子弩”相同;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通过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魏晋时期的弩机实物,可以看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弩机制造工艺仍然是沿袭着汉代的传统,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也大致相同。例如从南京石门坎出土过带有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铭的弩机、在四川郫县出土过蜀景耀四年(二六一年)的弩机、在湖北江陵出土过吴黄武元年(二二二年)铭的弩机等等。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黄武元年弩机保存最为完好,同时还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复原其原貌。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机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于瞄准发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制工精巧。蜀汉景耀四年制作的弩机,机件有所残失,缺少了扳发用的“悬刀”,铜廓全长八点五厘米、宽三点五厘米、厚四厘米,现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在弩机的铜廓上有铭文,标明制作于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由“中作部”负责制作,并写明制作的工匠杨安和负责的官吏的名字,以及弩的强度和弩机的自重:“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可以看出当时对弩机的制作和管理还是很严格的,那时距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余年了。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但可以肯定诸葛亮对制弩技术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两晋南北朝时期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强弩,出现了“神弩”、“万钧神弩”等名号;在《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中,不断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所至无不摧陷”的强弩的记载,它多用于攻夺城的战斗中,称为“万钧”和冠以“神”名,当系夸张之词,但也说明这种强弩的威力是很大的。在南京的秦淮河里,曾出土过五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一样,具有外廓、悬刀、牛、枢、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得多,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九厘米,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如按发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即一比四点五至五点八推算,安装这种大型弩机的木弩臂,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则应长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这样巨大的弩,如靠一个人的气力是不可能张机发射的,看来只有安装在床子上,靠用绞车等办法才能张开,称之为“神弩”,看来并不为过。它应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车弩或床弩的前身,车弩正是一次可发射七支箭的强大连弩,正与诸葛连弩的性能相合。
(三)孟德新书
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在“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曹操《却东西门行》)的军旅生涯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军事家。仅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的著名军事人物的就有曹操、张辽、张郃、徐晃、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姜维、孙策、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等十余人之多,其中在兵法方面见长的,首推曹操和诸葛亮。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中引用的《魏书》的记载,曹操在长期率军征战的过程中,“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可见当时曹操在总结历年用兵胜负的经验之后,写成的《新书》对指导战争提高将领军事素质起过很大作用。关于曹操的《新书》,还流传有一则蜀人张松过目成诵的故事。当刘璋派张松出使到曹操那里时,没有受到尊敬,只有杨修器重他,将曹操所著兵书拿给他看,张松只看了一遍便可背诵。后来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将这段故事情节加以铺衍,写得有声有色,最后气得曹操连书都烧掉了。如果这一故事属实,表明曹操《新书》撰写成书的时间当在建安十七年(二一二年)张松被杀以前。除了《新书》以外,据《武帝纪》注引孙盛的《异国杂语》一书记载,曹操还曾“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钞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传于世。”这又是曹操的一部关于兵法的著作——《兵书接要》。此外,曹操还为《孙子兵法》作注。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曾居住于隆中十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当刘备于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已提出了指导以后蜀汉军事总战略的著名《隆中对》,预见以后天下形成鼎足三分的战略态势。后来他也有不少关于兵法的著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附的《诸葛氏集》目录中,著录了他一生著述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其中就有《军令》上、中、下及《兵要》等兵法著作。同时他生前还曾“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曹操和诸葛亮的兵法著作,在后世流传了一个时期,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著录有这些著作,包括曹操的《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接要》十卷,又三卷,《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兵法》一卷。还著录有《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但是历尽沧桑到了今天,那些著作都早已佚失,仅仅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我们还能找到有关军令等零星条文,通过这些零散的资料,自难窥知曹操和诸葛亮所撰兵书的庐山真貌,令人极为遗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曹操曾为《孙子》作注,对使这部兵法巨著流传至今,起了很大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件伟大功绩。
《孙子兵法》经汉代刘向、任宏等整理排定篇名、篇次,大致形成今传世本的面貌,其后曹操加以注释,这也是今天传世的最早的注释本。曹操自己在《孙子序》中明确指出:“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简要地对孙武介绍如下:“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但他又感于“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为了更好地阐述《孙子兵法》,于是他为之作注,“故撰为略解焉。”曹操本人善于领兵,深通兵法,当时又掌握军政实权,经他倡导,对《孙子兵法》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自他发端,后世许多人随之注解研究,形成今天见到的十一家注本,但诸家注文中言简意赅的仍首推曹操。至今流传的《孙子兵法》以宋刻本最早,其中最为可贵的正是《魏武帝注孙子》,它也是现存《孙子兵法》最早注本,宋代单注本,已为孙星衍收入《平津馆丛书》之中。不过曹操注《孙子兵法》的流传,又曾引起近代人产生过不应有的误解,甚至认为今天《孙子兵法》的文字,是经过曹操删修而成,还由于曹操的序文中提到过孙膑,因而误认为孙武与孙膑为一个人,等等,等等,反为研究孙子兵法布了许多人为的迷雾。幸而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从中获得了抄写于西汉初文景时期(或早至秦)的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从而解决了那些聚讼纷纭的难题,不但使人们获得了西汉早期《孙子兵法》的面貌,也使人重新认识了曹操当时只是选择佳本进行注解,并不是删修文字。研究者推测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三卷本,可能就是当时国家所藏的经汉刘向校定过的版本。总之,曹操注解《孙子兵法》之举,对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圣典”流传至今,是功不可没的。
--------------------------------------------------------------------------------
-- 作者:coolyi
-- 发布时间:2004-11-4 19:44:33
--
六、铁马驰骋
(一)甲骑具装
在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有一座壁画保存完好的西魏洞窟,现编为第二八五号窟,在其南壁上部以连环画的形式画出了“五百群贼成佛”故事,叙述群贼被官军捕获,受剜眼极刑,后皈依佛法,结果双目复明,在群贼拒捕和受刑的画面中,都画出骑马的官军。那些官军的装备极引人注意,军人都头戴兜鍪,身披带有披膊的两当铠,手执长柄的马矛——槊(又称矟),所骑的战马也全身披着铠甲,头、颈和躯干都被铠甲遮护,只有耳朵、眼睛、口鼻和四肢、尾巴露在外面。在敦煌另一座洞窟保存的彩色壁画中,还有另一幅“五百群贼成佛”故事画,绘制于北周时期,画中的官军也都是人和战马都披有铠甲的重装骑兵。上述两幅壁画描绘的骑兵,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北朝的重装骑兵的真实面貌,它们是当时军队的主力部队,称为“甲骑具装”。“具装”就是战马所披的铠甲的名称,或称为“具装铠”。
除了敦煌的壁画,在北朝时期的雕塑和绘画中大量出现描绘甲骑具装形貌的作品,特别是在随葬于墓葬的陶俑群中,在随葬有陶俑的北朝大墓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甲骑具装的身影。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直到隋代,将近两个世纪,这种以模拟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形貌的陶俑随葬的习俗经久不衰,反映出那一阶段在现实社会中,重装骑兵在军队中zhan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实。不仅在北朝如此,在江南的南朝也不例外,例如江苏丹阳发现的一些南朝大墓,据考证都是南朝王侯的陵墓,墓内壁面上嵌砌有大幅的拼镶砖画,其中也可以看到甲骑具装的身影,保存画面完整的有丹阳的胡桥鹤仙坳、吴家村和建山金家村三座大墓,经考证它们分别为南齐景帝萧道生,宣帝萧承之或者和帝萧宝融,以及东昏侯萧宝卷的陵墓,表明在南朝的军队中,甲骑具装同样据有重要地位。
甲骑具装所以能在军队中zhan有重要地位,成为主力兵种,也是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漫长发展过程,前面在叙述三国时曹植铠表时,已经表明当时军中已开始装备马铠,但数量有限,重装骑兵在军中比例过小,对战争胜负不起什么作用。到了公元四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晋政权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诸王争权,酿成“八王之乱”的混战局面。为了增强军力,诸王常常利用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参加自己的军队,匈奴人刘渊乘机返回左国城组织军队,建立政权,到其子刘聪时终于攻占洛阳,俘虏晋怀帝,最后导致短命的西晋王朝的覆亡。从匈奴族进入中原开始,一些当时的少数民族,如羯、鲜卑、氐、羌等随之相继进入中原,并且先后建立政权,形成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这也促成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些古代少数民族,原来多生活于北方或西北边陲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拥有优良的骏马,军队都是剽悍的骑兵,以人马都装备铠甲的重装骑兵为军中主力。据《晋书》记载,当时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常常能俘获铠马几千匹,甚至上万匹。《晋书·姚兴载记》记录姚兴击败乞伏乾归之后,“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由此可见当时军中装备的马铠即具装铠数量之多。在考古发现中,目前所知国内年代最早的甲骑具装壁画,也正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例如云南昭通后海子霍承嗣墓的墓室壁画,约绘于公元三八六至三九四年,就有甲骑具装的图像。在朝鲜安岳还发现过前燕司马冬寿的坟墓,他是在公元三三六年逃亡高句丽的,在他的墓室内的壁画中,绘有甲骑具装的图像,据墓壁题写的墨书铭记,那座坟墓的主人葬于东晋永和十三年,实为开平元年,即公元三五七年,略早于霍承嗣墓。南北朝时的重装骑兵,正是沿袭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传统。
东晋十六国时期马具装铠的大量装备军队,也和骑兵马具的完备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马镫的发明和使用。目前所知中国出土的马镫实物,是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的木芯鎏金铜马镫,当时还只是使用单镫,大约是为上马时蹬踏的。至于马镫的模型,最早的例子是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三〇二年)陶俑,在那些陶马上,只在鞍的左侧靠前鞍桥处垂有一个三角状的镫,看来它是为了骑士迅速上马时蹬踏用的,骑上后就不再使用了。这一例证,也被英国、日本等国学者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如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就据此认为马镫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史做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之一。马镫的使用对骑兵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装备了马镫,骑兵才能很好地控制披有重甲的骑马,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兵器的效能。
马具的完备和具装铠的使用,使重装骑兵从东晋十六国时期直到南北朝,甚至到隋代,一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主力兵种。具装铠本身的结构也日益完善,到南北朝时期,具装铠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前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臀部的“搭后”以及竖于马尻的“寄生”等六部分组成。除面帘和寄生以外,都是用长方形的甲片编缀成形的。面帘有两种,一种是整套在马头上,只露出耳朵、双眼和口鼻,称“面帘”;另一种是半套在马头髅面部位,除耳目口鼻外,下颏也露在外面。具装铠的质料,主要有两种,或用钢铁制作,或用皮革制作,它们是与战士所披铠甲配套使用,人披铁铠,马也披铁具装;人披皮铠,马也披皮具装。以隋炀帝大业七年(六一一年)进攻高丽的骑兵为例,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骑兵四十队,每十队为一团,都是甲骑具装。“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乌]缨拂,建六驳旗。”可见人、马所装备的铠甲不但质料相同,而且颜色一致,极为雄伟壮观。
(二)马槊代戟
从公元四世纪初开始,为数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披有日益精良的具装铠的战马,驰骋在中华大地,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面貌,也促使军队组织和战术等方面发生变化。为了适应重装骑兵战斗的特点,军中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格斗兵器方面,主要的变化是戟的衰落,而刀、矛等兵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装备骑兵的马戟逐渐为骑兵使用的长矛——槊所取代。
以钢铁制造的戟,从战国末年出现以后,一直是军队最重要的格斗兵器,直到西晋时仍被名将周处誉为“五兵之雄”。但是它的外貌却与战国秦汉时期戟枝与戟刺垂直的“卜”字形戟有了很大不同,主要的变化是横出的戟枝又折而上扬,成为与戟刺平行的叉刺,全形作双叉形。东晋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冬寿墓壁画中,在冬寿出行时所乘牛车前面行进的步兵,装备着戟和盾,画面上的戟就是双叉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画面中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手中所执的兵器全是长柄的槊。这幅壁画给人们带来这样的信息,即当时的重装骑兵已淘汰掉马戟,改用马槊,而步兵有的还维持着原来的传统兵器装备,仍持戟作战。其实从戟本身外貌的改变,已清楚地呈现出衰落的征兆。因为传统的卜字形戟,主要不是以戟刺前刺,而是横击和向回勾斫,仍保留着以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勾兵的特征。晋朝时改为双叉形状,就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刺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了。导致戟的衰落的原因,还是因为它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装骑兵的缘故。为了穿透或斫断骑兵的铠甲和战马的具装铠,戟虽改进成双叉状,但刺与枝都较窄,其穿透力不及长身阔体的两刃槊。而且在工艺制作方面,锻制在刺旁加伸小枝的戟,较锻制槊要复杂费工,特别是用于大量装备军队的格斗兵器,要求精工而量足,工艺简便易造的槊较之复杂费工的戟,自然更合于需要。除此以外,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等民族的传统兵器多以矛为主,特别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槊代戟的原因之一。
槊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马戟,但到南北朝时期,这种兵器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将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代的槊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半。另一方面是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可引“折树槊”故事为例,那是发生于公元五三七年的事。梁少府新制成长二丈四尺的两刃槊,梁武帝萧衍让名将羊侃试槊,“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观看羊侃使槊的人很多,有人竟登到树上去看,梁武帝看到说“此树必为侍中折矣”(时羊侃官衔为侍中)。果然因登树人多,以致树木折断,所以又称这种新式的槊为“折树槊”。当时槊上的装饰物是幡,北魏禁卫皇室步兵所用槊采用乌黑颜色,缀接黑虾蟆幡。
除槊以外,南北朝时军中使用的另一种主要的格斗兵器是刀,骑兵和步兵都用刀。流传至今的歌谣《陇上歌》中所称颂的勇士陈安,就是同时使用长刀和槊两种兵器乘马战斗。歌谣中说陈安作战时“?(左马右聂)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当时除使用汉魏以来传统使用的手握柄环首长刀以外,刀的外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尝试着把刀锋端稍微加阔些而使刀尖微有上翘,把狭直的斜方刀头,改为前锐后斜的新式样,同时还尝试着把刀柄改成圆銎状,以插接较长的刀柄。例如在江苏镇江市附近发现的东晋时期墓葬中,就出土有上述形状的铁刀,带有圆銎柄的一件,还有护手,通长为四十六点五厘米。这种式样的刀到唐宋以后,成为军中用刀的主要类型,以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而汉代出现的直身环首刀则逐渐被淘汰。
骑兵装备的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箭,敦煌第二八五窟壁画所绘的重装骑兵,都佩带着弓囊和箭箙。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弓箭,箭镞已不再用青铜制作,普遍使用钢铁箭镞,其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镞体三棱形,另一种镞体扁平,后一种是当时主要流行的样式。在辽宁北票发掘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铁镞多达一百三十多件,都是扁平形状的,中间有脊,剖面呈菱形,镞后尾接有较长的铁铤,铤上有的缠绕一段银丝,然后装插入竹箭杆中。该墓还出土有八枚鸣镝,都是前端安有三翼状的铁镞,铤部插入竹箭杆内,然后在铁镞下面箭杆上贯串一枚橄榄形的骨哨,哨上斜钻五个小孔,发射后可产生鸣响,在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的陵墓中,也发现有少量铁镞,它们是公元五世纪末的产品。铁镞中有三枚镞体三棱形,另七枚则是镞体扁平而镞锋呈平头的铲形。类似的扁体铲形镞,在吉林集安高句丽族的积石墓中也有出土。这表明平头铲形铁镞是北方和东北地区各族流行的样式。
与重装骑兵相比较,南北朝时期的步兵在军队中不受重视,兵器装备也不如骑兵精良。从当时的壁画和画像砖等图像材料看,步兵多是轻装,不披铠甲,装备的兵器主要是环首刀和盾,也常见长矛与盾配合使用。远射兵器也以弓箭为主。披铠甲的重装步兵的形象,在当时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中可以寻到,所披铠甲多为明光甲,头戴额部有冲角的兜鍪,常常执有上饰狮子花纹图案的大盾,称为“金花师子盾”。此外,还使用威力巨大的强弩,关于强弩的情况在上一章中已有介绍,它们因为威力大,有着神弩、万钧弩等名号。
汉大抵依秦制,凡民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每立秋斩牲于郊,名曰貙。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季冬,天子大会飨赐,观以角抵,罢遣(〈王尊传〉:常以季冬或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
按:《魏书》曰:「汉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车驾幸长安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名曰乘之。」
二岁为材官、骑士(材官自秦有之。《志》云:秦置材官于郡国,高帝常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才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八月,太守、都尉、令长、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年六十五乃免就田。又自十五以至五十六出赋,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秦孝公十四年始为赋,汉兴算赋。)。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不人自行,其行者不可往便还,因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更有三品:每一月一更,谓之卒更。贫者欲得雇更钱,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谓之践更。繇戍谓之过更也。)。有事以羽檄发材官、骑士,以备军旅(如高祖十一年,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吕后五年,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宣帝神爵元年,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诣金城。)。文帝始以铜虎符代檄。当时各因其地,以中都官号将军将之(时以卢卿为上郡将军,魏遫为北地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事已则罢。
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中尉为执金吾,而置三辅都尉属焉;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置建章营骑属焉,后更名羽林骑(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置期门、羽林。又所从军死事者子孙,养羽林,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元狩间,兵革数动,士物故者动以万数,民多买复,征发之士益少。于是发谪吏,次谪民,次谪戍,次七科谪(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而又多赦罪人、亡命、弛刑徒者从军。初,高、文世用兵,中尉兵属卫将军,尚屯关中。至元鼎六年,中卒始发矣。边兵不赡,至出武库。昭帝始元间,始募奔命(应劭曰:常兵不足,权选精勇,闻命奔走,故曰奔命。),及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师古曰:被告劾而逃亡。)。宣帝神爵间击羌,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以益边兵,盖北军亦出矣。
(按:)唐杜佑《通典》云:「兵制可采,惟有汉氏。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辏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或有四夷侵轶,则从中命将,发五营骑士、六郡良家;二师、楼船、伏波、下濑,咸因事立称,毕事则削。虽卫、霍勋高绩重,身奉朝请,兵皆散归。」案:汉将军置以征伐,吴员职,佑言命将旋罢,是矣。又案:汉兵郎官无员数;虎贲千五百人,而多不过千人;羽林左八百人,右九百人;八校各七百人,至东汉不过三千五百三十六人;执金吾、缇骑五百二十人(或曰三百人),至东汉不过六百人(魏王朗奏:汉金吾骑从六百);卫尉所领诸宫掖门都侯、剑戟之士,至东汉不过二千五百人;十二城兵虽不见数,然亦不过门置一侯,以掖门司马所掌考之,多至百八十人,少或三十八人,则城门领于一校,大略可见。高祖晚征黥布,用留侯计,发关内兵合中尉卒三万人卫太子,军灞上。惠帝末年,陈平、周勃为将相,始以吕氏故屯兵荥阳。文帝备胡以三军。景帝七国之变,太尉周亚夫乘六乘传出击吴、楚,而大将军窦婴间军荥阳。皆因军设屯,事已即罢。武帝虽置关内都尉,领如郡国,亦无营垒。而佑谓重兵悉在京师,非也。
汉制虽曰因秦,然多近古。盖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国有常备而无聚食之费。当是时,故将之家,亦为给赋(见孝惠元年诏);宰相之子,均调戍边。是以繇有复算,有减逋,有更贷,则得为君上之恩。至于将相,废置惟时,或中都公卿,或边郡守、尉。御史大夫出为护军(韩安国),不为左迁;酒泉太守即命破羌(辛武贤),不为异数。而又御军之法简肃精明:云中战士上功幕府,差首虏六级,赏典辄格;屯田上奏以六月戊申,不越旬日,玺书已报;轮台之诏,败亡不掩;卫、霍行封,得丧相除。可以概见,其时无有壅蔽诞谩之患。若乃赏赉虽或无常,廪饩悉皆有量:京师将校比二千石,塞下戍卒月谷二石六斗有奇(东汉艺人日廪米五斗,见〈李固传〉,注云:升少故五升。)。是以终汉之世,上无叛将,下无骄兵。诸侯七国,变生仓卒,备御素具,南征北攘,连兵数年而邦本不摇,诚有以也。
《南北军记》云:南北军,汉制也。古者天子之都必有重兵焉,所以壮根本而严卫翼也。上天之象,以羽林为天军;黄帝之圣,以兵师为营卫。规天摹圣,则爪牙之卫,讵可一日而缺诸?汉高祖皇帝以神武之资,躬持三尺,纠合义旅,虱鞮鏊而污介冑,其勤五载,缚婴斩羽,而后天下合为一。任罢之兵,佚诸农亩,巴渝、北貉,无勤远人。卧鼓包戈,将与天下安于无事矣。然方是时,猃狁北张,蛮睢南粤,窃壤植大;强宗豪姓,盘互关东。而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帝室皇居无武卒、骑士以镇之,殆非所以防未然而窒不轨也,此高帝建军之本意与?夫天下形势,惟地与兵。汉始都洛阳,从娄敬及张良议,即命车驾西都秦故地,左崤右蜀,太华、泾渭,表里而襟带,金城千里,巍然天府之固矣。南北二军,负城环拱,路佖营巡,棋罗星布。平居无事,虎视眈眈;四征不庭,如火发发。而卫尉藩护,金吾徼巡,武库司兵,司马禁掖,章沟、虎威昼挥夜呵。戎心奸胆,战栗骇落,无敢弗率于我天威。镇安四方,巩固万世,兵威地利,两兼得之。信乎!高祖贻燕子孙,规模宏远也。
〈王莽〉
莽夺民田为王田,仿古井牧,置五威将帅七十二人分镇天下,而命十二将帅偏裨以下百八十人专事北伐。又以七公六卿兼号将军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边郡,而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二人。又依《周官》之文,分六乡、六尉、六郊、六队(音遂),乡一帅,尉一大夫,郊一州长,队一大夫、属正。又内置大夫,外置大司马五人。将军至吏士,凡七十三万八千九百人。仍赐州牧及县宰皆兼将军、偏裨、校尉之号,又有猪突、狶勇、锐卒、虎牙、五威兵、竟(音境)尉、九虎将军、捕盗都尉之属,置辄不罢,盖不可胜数。
(按:)三代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仪礼》:吉、凶、宾、嘉,达于天下,而军礼独载于大司马法。若国有师田之事,则县师始受法于司马,以作民。六官亦惟小司马职掌不悉书,而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皆不备官,有事斯置。其不欲观兵盖如是。自秦以战马为爵,卒已自毙,而王莽又滋彰焉。凡公卿至于守宰,皆兼将校之称。一切募兵,号为猪狶,征天下明兵士六十三家数百人,以备军吏。所以示民,无非逆德凶器。顾方疑天下之轧,已重弩铠之禁。吝虎符之发,求以为安,而绿林、新市群盗已起,海内豪杰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败亡之祸,速于暴秦,可不戒哉!
莽兵大抵因汉,而纷更其制,不一统属,民不堪扰。又务自揽权,虽遣将不与兵符,必请而后动。其伐边乃欲同时俱出,至久屯者数年,常二十余万人仰给县官,野有暴骨。而京师卫卒,亦三岁不得更代。由是民怨益作,莽遂大败。
案:莽昆阳之战,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者千里不绝,其它拥众累数十万者通天下。盖汉自武帝征伐之后,数世涵育,不见烟火之警。迨及始、元之间,民户一千三百二十三万有奇,是以郡国甲士所在而足。及寻邑大败,尽弃山东之众,北军精兵号九虎者尚数万人,亦可以见汉家养民强国之制。然自莽俶扰,干戈竞作。至于光武还定郡县,或空置守长。中元末年,方才四百二十七万,十余一二,无复曩时之盛矣。
〈东汉〉
光武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始于黎阳立营,领骑常千人,以谒者监之,号黎阳兵,而京师南北军如故。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侯,易中垒以监之,领于大将军。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都尉省旅贲卫士,领于太尉。建武六年,始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法,惟京师肄兵如故。明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侯吏,尽还民伍,唯更践如故。九年,省关中都尉。十三年,罢左右将军。二十三年,罢诸边郡亭侯吏卒。
案:光武久在兵间,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欲息肩,文书调度,一切务从简寡。由是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又自西都之季,都试或以为患。韩延寿始以试士潜拟不道诛,而翟义之反王莽,隗嚣之劫更始,李通之劝光武,皆以秋试,因勒车骑,诛守长,号令起事。光武惩之,遂罢不讲,自是汉兵法始大变坏。善乎应劭论之曰:「天生五材,谁能去兵?」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兵雷震,一切猝办,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警。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雀补鹰鹯,豚鱼曳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师不振。张角荡摇,八州并发,牧守枭列,流血成川尔。远征三边殊俗之兵,忿鸷纵横,多僵良喜事,以为己功。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迹其祸败,岂虚乎哉!
然终建武之世,已不能遵守前法,罢尉省校,辄复临时补置(七年罢长水、射声二校,十五年复增屯骑校。九年省关都尉,十九年复置。而边郡亦往往复置尉。)。明帝之初,以为野无风尘,乃悉罢沿边屯兵。其后北方有变,则复置度辽营(明帝永平八年郑众言);南蛮或叛,则置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羌犯三辅,则置长安、雍二尉(安帝永初四年);鲜卑寇居庸,则置渔阳营(安帝建光元年)。其后盗作,沿边缘海稍稍增兵(顺帝永建元年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而令扶风、汉阳筑陇道三百坞(顺帝永和元年),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坞(〈西羌传〉),置屯多矣。始募死罪系狱囚出戍,听从妻子自占边县以为常。自后往往五营缇骑、虎牙之士迭出征戍。
(按:)汉事略循周畿之制,讫于西京,都兵无过一、再出。自中兴郡兵不练,而南北二军交惊于境。安、顺以来,窦宪(永元元年)、邓鸿(永元六年)、何熙(永初三年)三将以击,刘尚(永元九年)、邓骘(永初元年)、任尚、朱宠(永初五年)、马贤(永和五年)、张侨(永和六年)六七将以讨羌,而鲜卑之寇(永和二年),南单于之变(永和八年),亦数移屯,连年暴露。由是王旅无复镇卫之职,而奔命四方之不暇。又方募为陷阵(〈西羌传〉),征为积射,召为义从。大抵创立名号,皇甫规所为。列屯坐食之兵众矣。卒于中官之诛,结援外将。故夫汉之祸,光武之销兵为之也。
至安帝永初间,募人钱谷,得为虎贲、羽林、缇骑营士,而营卫之选亦衰。当是时,边郡守御之兵不精,内郡五卫之备不修(见陈忠疏),诸羌转盛,二千石守、令并无守战意,皆争徙避寇。于是征兵会众,摇动数州,增赋借奉,费八十余亿,暴露师徒,连年而无所胜。至于顺帝,始令郡举五人,教习战射。然而有惮远役,而郡兵始叛矣(永和二年)。
(按:)古人调兵,各从其方之便。高宗伐楚,盖裒荆旅;武王克商,实用西土。至于征徐以鲁(〈书.费誓〉),追貊以韩(〈诗.奕〉),平淮以江、汉,略见于经,可考也。齐桓东讨陈涛,唯及江黄,北入山戎,亦因燕威众,盖犹有节制者。自晋文城濮之役,以秦师从诸侯力征,唯党是与,无复先王之旧矣。汉氏独得古意,役民以法。大帅征师,其备胡则上郡、陇西、北地,事越则会稽、豫章,击朝鲜则举辽东,开西南夷则巴蜀。移兵赴远,不过一、再。自东都兵不能继,然后盗起一方,而羽檄被于三边(魏王朗曰:一隅驰羽檄,则三边被荒扰,此亦汉氏近世之失。)民不堪命,至于背叛。此兴荆、扬、兖、豫四州之卒,击象林万里之蛮,李固所以愤惋也(《通鉴》顺帝永和三年)。
虽改领以步骑五千,费用四十四万亿,凡一年百八十战,羌寇略定,黄巾遂作(建宁二年,羌平。中平元年,黄巾张角反。)。所在盗贼,不可胜数,朝廷不能讨,于是置八关都尉(中平元年)、十三州牧、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统之,虽大将军亦属焉。帝亦自留心戎事,乃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躬擐介胄,称无上将军。
(按:)三代而上,兵权散主。有扈之师,六事咸在;牧野之战,三卿同出。《书》称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而〈常武〉诗亦曰:「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夫太保,相也,非南宫毛之使不能专令兵师;齐侯,将也,非太保之命不敢擅兴禁旅。且以二兵百士,而二三大臣参互职掌。至于皇父整师,尹氏播令,程父出征,则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大略可考。是以兵满天下,居然无患。迨及叔季,司马世官,爰以命氏。驯至诸侯更霸,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书帅师,讥臣专也。自后兵多常聚,帅多世守,文武异途,将相争长。吴起与田文论功,而廉颇之贤,耻居蔺卿之下。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汉氏兵制,庶几乎古。南北二军,不能兼属,而握兵之臣,辄重于时。太尉、相国,列为三公;城门领兵,得如五府。是故诸吕谋难,必先监军;平、勃交欢,势不相下。孝文入继大统,不俟移日,夺绛侯之柄,归代邸之臣,盖忌之也。武帝留意边功,增设营校,卒置大司马官,尊宠将帅,以寇诸军。大臣之权,尤偏重于将矣。托孤霍光,丞相不与,而霍光亲戚分典兵卫,往往诸奴视相府乌有也。宣帝不堪,至赤其族。惜乎!亦出一切矫枉之计,悉易诸屯,付之所亲子弟。权臣稍削而宦官、外戚始用矣。厥后董贤、王凤代为元戎,以基王莽篡夺之祸。光武中兴,益制前事,内省校士,外罢郡兵,欲以销患,而良法荡然。当时荥阳不过千骑,公掾监领,超迁牧守,其任不轻。自后令出房帷,政归台阁,戚宦迭将,更相倾夺。然五营畏服中人,公卿就戮,为之扫地。何进、袁绍不胜其忿,于是内置园校,阳尊黄门;外重州牧,实召边将。阉竖虽剪,而董卓之祸以成。义军四起,群牧争政,汉遂三分。由此观之,外内轻重,一系于兵。三代之制,为不可易矣。
长安武库
有了强大的军队,还要有装备精良的武器,才能力克顽敌。汉代朝廷为了保证兵器的质量和数量,设置了“考工令”一官;专司兵器制造业,“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监督检验兵器的质量。一有急需,还可集中工匠,加紧制作。另外,在长安城内建筑了规模很大的武器库。各种制造好了的兵器,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统一储藏保管,再由这里发放给各个部队。
长安武库座落在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周围以夯土墙围住。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勘查发掘,测出围墙长七百一十米、宽三百二十余米、厚一点五米以上。武库内有七处库房遗址,中间有一堵夯土墙分隔成两个院落,一至四号遗址在东,五至七号遗址在西,均呈品字形排列。这七个库房遗址平面都是长方形,用夯土构筑的,四面开门,内分数间。就拿七号遗址来说吧,东西长一百九十米、南北宽四十五点七米,中分三大间,每间的南北各开二门,遗址内的隔墙也各开二门。遗址的夯土墙厚达四米,非常坚固。这个武库一直延用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征战连年,燹火四起,这座巨大的武库也随之被焚毁废弃。
从发掘情况看,不同的库房存放着不同的武器,或放铠甲盔胄,或放戟矛剑盾,或放弓弩镞,很少混杂。在废墟灰烬中,出土了很多铜铁兵器,以铁兵器为多,有铁刀、铁戟、铁矛、铁斧、铁剑,和一千多件铁镞,铁铠甲已锈结在一起,有的结块竟重达几十斤。青铜器有铜镞和铜剑格、铜戈各一件。从发掘现场观察,矛、戟等长兵器,都是放在兵器架上的。当时的兵器架叫作“兰锜”,它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墓葬中也出土过零星资料,但多已腐朽,最形象的还是汉画像石上的刻画,大致分为放长兵器的和短兵器的两种。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前室南壁刻画的兵兰是放长兵器用的,两边有两个带方座的立柱,立柱中间用两条横枋相连,横枋上各等距离的开五个圆孔,以插放长兵器。左边两孔插着两支带套囊的戟,右边三孔插着三支带套囊的矛。左侧二戟和右侧二矛间又弩弓在上、机括在下悬挂两张弩。沂南画像石墓后室靠南壁的隔墙的画像石上,还刻有放置短兵器的形象,两根带朵云形底托的立柱上,横架一梁。立柱上各等距离安装五组托钩,自上而下托架着两柄长剑,两把刀和一柄手戟,刀、剑、手戟上都套着套囊。
西汉的武库不止长安这一处,在洛阳也设有武库。在地方州郡,还有地方武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颖川、广阳、阳陵、山阳等数处。
从长安武库和其他西汉遗址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到西汉,虽然只经过了短短时间,但武器的质地、种类、形制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铁制甚至钢制兵器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更适合骑兵、步兵使用的武器增多,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长安武库出土的铁兵器中,有铁戟和带倒钩的铁矛,铁戟完全改变了铜戈那种戈矛合体或合装的形态,而是在直锋旁横出侧枝,很像一个卜字,长三十五厘米,横枝长十四厘米。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两支与长安武库铁戟相似的钢戟,积竹为柲,后安铜?(左金右享)。一支长二点二六米,一支长一点九三米。长胡四穿,在刺锋和横枝相交处装有受柲的铜柲帽,通过金相测定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这两只戟是经加热渗碳反复锤打再淬火处理制成的钢戟。那件带钩的铁矛又叫“钩釨”,长四十六厘米,倒钩长八点五厘米,可刺可钩,性能和戟有些近似。
西汉的远射武器弓弩箭镞,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长安武库中未出弓弩,但出土了几种形制不同的铜铁镞,其中最普遍也是杀伤力最大的是三棱锥形箭镞,在圆柱形的镞体上,伸入三个凸出的棱刃,也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当时管这两种形式的镞都叫“羊头”镞。在满城汉墓中,还出土了铸铁固体脱碳钢或中碳钢镞。铜镞中有的还在三棱镞体的一个侧棱面上开三角形小槽,有人研究,这个小槽可以放置毒药,以增加杀伤力。还有的在铜镞后安装铁铤。汉代用的弓主要是复合弓。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了三张西汉初年的黑漆木弓,弓两端箫上装有鎏金铜耳,非常漂亮。甘肃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一张新莽前后的复合木弓,弓体外侧是一块中间宽、两头渐细的扁平木片,弓弣都衬垫两块木片,内侧用几块牛角锉磨成形,拼对后用粘合剂粘牢,再缠丝线,涂上黑红漆。这张弓长一点三米,内红外黑。到了东汉,还发现了骨制复合弓。复合弓的张力远比单体弓强。《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汉代名将李广是个神箭手,一次行围狩猎,看见前面草丛中有只猛虎的身影,忙搭弓奋力一箭射去,正中虎身。待走到跟前一看,原来射中的是一块有猛虎斑纹的巨石,那支箭深深的射入了巨石数寸。后来,唐代诗人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夸赞李广的神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能达到“射石饮羽”的地步,说明李广将军有天生的神力和高超的射艺,也说明当时的弓强箭利。
西汉的军队中,“强弩长戟”是主要装备。长戟前面已讲过了,强弩又是怎样的呢?强弩的强主要表现在弩机上。先秦的弩机,牙、牛、悬刀由栓塞直接装在弩臂的机槽内,但木臂是木制的,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张力,也就限制了威力更大的强弩的制造。西汉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弩机外加了一个称“郭”的匣状青铜外壳。弩机的各种机件,用栓塞按一定组合关系装入郭内,苒把郭装在弩臂的机槽内。青铜的耐强性能比木材大多了;可容纳张力更大的弩机。另外,汉弩加高了机牙上的望山,个别的弩机还在望山的后侧增加了刻度,这个带刻度的望山可以说是现代步枪上标尺的雏形。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十六件弩机,有一件就是在望山后面有刻度的。这件弩机长九点五厘米,机牙高出郭面一厘米,望山高出郭面四点五厘米,自郭面一厘米以上分五个刻度,刻度线错金,每一度又分半度,半度线错银。度距下大上小,每度七点五至六点五毫米。射手可以根据目标的远近,按不同的刻度瞄准,准确性大大提高了。
汉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一石约合现在三十点二四公斤。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有三石至八石弩,射程一百二十步至二百步(合今一百六十七至二百七十八米)。五石以上的强弩靠双臂的力量难以张开,要用蹶张,腰引。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可看到一个口衔利箭、身背箭菔(竹头)的威猛武士,用双脚踏定一张弩弓的弓背,双手拽弓弦奋力向上。这就是张强弩的蹶张力士形象。在汉朝的军队中这种材官蹶张很多,屡立战功。西汉初年,申屠嘉为材官蹶张,跟刘邦打天下,后来当了丞相。
由于汉代骑兵步兵发展,剑就成了近战格斗武器,应用极广。《史记·高祖本纪》有刘邦仗剑斩蛇的佳话,还有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令项庄借舞剑之机杀死刘邦,项伯于是拔剑与项庄对舞,时刻保护刘邦。危急时刻,张良找来大将樊哙保驾。樊哙挺剑举铁盾,撞倒卫士,冲入大帐,怒发冲冠,目眦皆裂,使项羽不敢贸然行事,后刘邦借机脱逃。范增的妙计落空,盛怒之下,挥剑把刘邦送给他的玉斗砍碎。能把巨蛇一挥而二,又能把玉斗砍碎的剑该有多么锋利。西汉的剑由于多改用钢铁锻造,尺寸明显加长了。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尸骨右侧出土的一柄带黑漆木鞘的钢剑,长一米以上,是用块炼铁渗碳钢的方法制作的。由于折叠锻打的次数增多,每层的厚度减少到零点零五至零点一毫米,含杂质也明显降低。在淬火时,只淬剑锋,故硬而锋利,剑脊未经淬火,又较柔韧。这种剑很适于劈砍,又不易折断。西汉时期,不论是剑的质量、功用,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顶峰。洛阳金谷园、七里河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钢铁剑四十多柄。遗憾的是,至此,剑也随之衰落了。东汉以后,逐渐被一种直背环首刀所代替。
汉代的防护器械不论从形制还是质地都有多种,比先秦明显进步了很多。就质地而言,有漆木盾、皮盾,还有铁盾。就形状而言,西汉早期的都是与战国、秦盾相似的双弧亚腰盾。以后,出现了长椭形盾,编织纹长方形盾。更值得注意的,是还由盾演化出了一种可以进攻,又可防护的新型兵器——钩镶。它的中部是一个像小盾一样的镶板,上下各出一个长钩。镶板可以抵挡敌人攻击来的武器,双钩可以击打敌人。
钩镶这种兵器传说是战国时鲁班创制的,但只见于文献记载,真正的实物是在东汉的墓葬中见到的。形体大,又保存最好的一件勾镶出自河南洛阳七里河东汉墓。通长七十厘米。上下各伸出一钩,上钩长三十二厘米,锐如尖锥,下钩长二十七厘米,尖端膨大如球。中间弯曲呈扁方形,长十一厘米,可容一只手持握。镶鼻的前面是由两块铁板拼成的盾形镶板,长二十二厘米、宽十五厘米。上方正中有一孔。可以固定在镶鼻上。河北定县四十三号墓出土的铁钩镶通银错云纹,可惜出土时已经锈残。据考证此墓墓主是东汉诸侯王刘畅,身居显贵,随葬的钩镶当然也与众不同。
这种钩镶怎样使用呢?江苏徐州铜山苗圃画像石的“比武图”可看得非常清楚。左方一个武士双手持长戟奋力前刺,右方武士镇定自若,身体半蹲,右手将钩镶上举,用钩镶的上钩钩住戟杆,左手的环首刀疾刺对方的面门。在其他画像石上,还有用短柄斧和钩镶的武士。由此可见,钩镶是一种配合斧、剑、环首刀使用的兵器。
在汉代,不但军队装备了精良的武器,就连县以下的基层也配置五兵。《后汉书·百官志》引《汉宫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盾、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滕,带剑佩刀,持盾披甲,设矛戟,习射”。亭的设置始于先秦,亭长主管缉捕盗贼,维护社会的治安,迎送往来的官吏。这五种兵器也是装备军队的主要武器,短长齐备,格斗兵器、防护兵器俱全。五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在实战中,讲究互相配合。西汉初年晁错上书文帝言兵,曾详细地分析了各类兵器的长短,提出要善于发挥其长。在相隔较远平川,或居高临下,以弓弩为长;在两阵相近浅草平地,以长戟为长;在竹高草密的林地,以矛铤为长;在狭道险隘,以剑盾为长。进而又说,“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只有很好地运用这一原则,才能克敌制胜,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列阵艺术,杨家湾汉墓的兵弓俑车阵,可以说就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有序而列,戟、剑、盾、弩有机配合的军阵典型。
(一)百炼钢刀
公元三一八年,晋将刘琨为鲜卑段匹?(左石右单)拘禁,自知必死,曾写五言诗赠予他的别驾卢谌,在那首诗的最末两句是:“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后来研究中国古代钢铁冶炼史的学者常引这两句诗,用来表述当时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并用“百炼钢”来称呼这种以折叠锻打为工艺特征的钢材。用这种技术锻造的刀剑和铠甲质量优良,极为名贵。东汉末年文人陈琳在他写的《武库赋》中称颂铠甲的精美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从此“百炼成钢”这一成语,流行于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用语之中。以比喻那些久经煅炼,非常坚强,因而成材的人。
追溯中国古代百炼钢的历史,至少可以早到战国晚期,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发现的战国晚期的钢铁兵器中,经检验有些就是以块炼铁为原料,在炭火中加热渗碳,多次折叠锻打而成的。到西汉时期,这种反复加热锻打的工艺日趋成熟。
通过对从河北省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佩剑、钢剑和错金书刀的金相检查,表明当时这些钢件的质量比燕下都的出土品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减少了含碳不均匀的分层现象,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也有所减少,因此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同时刘胜佩剑和书刀的刃部还采用了局部淬火的技术,使刃部坚硬锋利。应用刃部局部淬火制成的钢刀,刀刃坚硬而脊背较柔韧,刚柔结合,锋利而不易脆折,不但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而且降低了折损率,因而使格斗兵器的杀伤效能提高,从整体讲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美中不足的是以块炼铁反复加热渗碳锻打的工艺,是十分艰巨的劳动,真是所谓“千锤百炼”,费时费工。据说汉代一位最著名的制刀能手阮师,以他的技能艰苦劳动三年,才制成一千七百七十口刀,平均两天制刀三口,由于过份劳累,结果双目失明。为了改变由于块炼铁生产效率低,炼钢的发展因而受到限制的被动局面,人们努力探求利用可以大量生产的生铁,使它变得具有可锻的性能的新课题。大约到东汉时期,一种以生铁为原料的崭新的炼钢技术,已经成熟地应用于制作兵器,那就是“炒钢”的技术。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以后,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借助于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氧化掉。在山东省临沂苍山发现的东汉环首钢刀,为我们提供了时代颇早的炒钢制品。那口刀全长达一百一十一点五厘米,在刀背上有保存完好的错金铭文,共十八字,为:“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清楚地表明那口刀制作于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一一二年,距今已达一千八百余年。经过检验,钢的组织均匀,含碳量适中,约为百分之零点六至百分之零点七,夹杂物细小,刃口经淬火,相当锋利。由于表面氧化层不像块炼铁那样容易剥落,整个刀的抗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经用一百倍显微镜观察刀的断面,可以看到硅酸盐夹杂物分层明显,大约在三十层左右,表明铭文中所记的“卅湅”,数目正与分层数基本一致,正是制作时折叠锻打的次数。在永初六年钢刀出土以后,又曾在江苏省徐州出土了一件时代较它更早些的钢剑,剑上记明制作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即公元七七年,是“蜀郡西工官”的产品,并记明为“五十湅”。经检验钢剑断面的分层现象,数目近六十层,也与铭文所记五十湅的数目接近。这两件东汉时的钢刀剑,雄辩地说明当时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兵器,质量优良,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的水平。不仅如此,百炼钢制作的刀还输出国外,在东邻日本境内曾经发现过带有“中平”年号的钢刀,中平是东汉灵帝的年号之一,时当公元一八四至一八九年。它出土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东大寺山的一座古坟中,刀上有错金铭文:“中平口[年]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铭中的“百练清刚”正如与陈琳《武库赋》中的“百炼精刚”相合,表明也是以百炼钢所制作。
工艺先进的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应用于兵器制作,解决了原来以块炼铁渗碳制钢费工费时的难题,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刀剑的质量。到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的统治者都极注意制作各种百炼钢利器,例如魏武帝曹操早年就曾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以准备起兵时装备部队。后来他令人制作“百辟刀”,分赠他的儿子们,他在《内诫令》中称其为“百炼利器,以辟不祥。”表明正是以百炼钢制成的宝刀。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还曾作《宝刀赋》,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描绘过以百炼钢制刀的生产情景。在江南的吴地,吴大帝孙权也极注重刀剑的制作,据梁陶弘景《刀剑录》所记,孙权曾在“黄武五年(二二六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一次制作多达万口钢刀,自然是用于装备部队的兵器。至于蜀汉的诸葛亮,更是注重钢刀的制作,因而流传有“蒲元神刀”的故事。据《太平御览》所引的《蒲元传》记载,蜀相诸葛亮曾请蒲元造刀,蒲元就在斜谷地方开工制作,于是“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刀制作时需淬火,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去蜀江取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派去成都取水的人,归途中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了进去。蒲元将他送来的水用于钢刀淬火,马上发现有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服”。这个故事将蒲元说得过于神奇,自然大有夸张的成分,但透过其神奇的色彩反映出的事实,说明三国时淬火技术更向成熟发展,且已能鉴别不同江河的水质及其对淬火效能的影响。
上面列举的事例,表明三国时期钢刀制作技术日趋精良。以百炼钢刀为代表的格斗兵器杀伤效能的日益提高,自然导致防护装具的变革,提高防护效能。防护装具的改进,又促使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进一步改进。这些变化也自然改变了战场的面貌。
(二)曹植铠表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曹操的这两句诗咏出他连年南征北讨的军旅生活,他的几个儿子都曾随他行军征战,其中最勇敢善战的是任城王曹彰。曹操曾问诸子所好,曹彰的回答是“好为将”。曹操又问他应如何为将?他回答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说得曹操高兴得大笑。后来曹操曾于公元二一八年命曹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去代郡平乌丸叛乱。他果然能身先士卒,英勇战斗,终获胜利。曹操诸子中以诗闻名的曹植,也能领兵战斗。当公元二一九年曹仁的军队被蜀将关羽围困时,曹操曾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去救曹仁,可惜行前他哥哥曹丕暗算他,逼他饮酒大醉,以致不能见曹操面授机宜,使曹操收回成命。在《北堂书钞》中,至今保留有曹植于曹操逝世后上送魏文帝曹丕的《先帝赐臣铠表》,表文中说明当时天下已定,战事减少,故此将过去作战时用的铠甲上交,那些铠甲都是曹操生前赐给他的。原文如下: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公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付铠曹自理。”
表文中列举了四种铠甲,还有战马所披马铠一领,这是了解魏晋时期铠甲的重要史料。由于曹植身份较高,铠甲又系曹操亲赐,因此都是当时较稀有和较珍贵的铠甲,它们到了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发展成军队中大量装备的铠甲类型,其中以两当铠和明光铠最值得注意。
两当铠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外貌类似当时衣服中的两当(裤档)。东汉时《释名》一书中对两当的解释是“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再看两当铠的特征,正是前面是当胸的胸甲,背后是当背的背甲,两侧腋下相通,在两肩处用带将胸甲和背甲扣连。这类铠甲长仅及腰,两臂挥舞方便,因此极适于骑兵使用。两当铠的雏形在西汉时已出现,但胸、背的护甲在腋下连缀一起,结构也简单,只用丝织的带子系结。真正的两当铠,是在三国时才出现的,铠甲制作精致,用革带以铰具前后扣连。在《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另一则曹植表文,又表明当时两当铠是优于一般铠甲的,原文说:“两当铠,十领,兜鍪自副;铠百领,兜鍪自副。”两当铠排列在前,但数量比一般铠甲少得多,似仅有一与十之比。表明这种新型的优质铠甲虽已装备军队,但还较名贵,因而数量有限。
明光铠是另一种三国时才兴起的优质铠甲,其特点是在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护组成,这些大型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中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样,所以称为“明光”铠,是制作精致的名贵铠,甲,三国时还是颇罕见的珍品。以后直到南北朝时期,这种铠甲还是质量较高的珍贵铠甲。例如当北齐和北周的军队在邙山的一次战斗中,北周将领蔡祐就披着这种防护能力较强的铠甲参加战斗,所向无前,北齐的军人都称他为“铁猛兽”,纷纷躲避。直到唐代,明光铠仍极受重视,在《大唐六典》的甲制中,仍将明光甲列为首位。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马铠。保护战马的防护装具,在汉代虽已有使用,但一般仅只是皮革制成的“当胸”,用以保护战马的前胸。直到东汉末年,骑兵使用的马铠才有了新的发展,日趋完善。曹操在与袁绍作战时,军中马铠的数量仍极有限。他在《军策令》中特别讲述过当时的情况:“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袁绍传》,在曹、袁两军官渡之战时,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而军中才有马铠三百领,能装备马铠的骑兵仅占骑兵总数的百分之三左右,可见马铠在当时还较稀有。至于曹军中,只有不足十领马铠,在实战中已无意义。也许仅能供少数将领使用,所以曹植铠表中列有一领马铠,正与上述史料相符合。
在曹植铠表中还有一领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铠甲,就是环锁铠,又称锁子甲。这也是这种铠甲的名字首次出现于中国文献之中。但是目前还没有获得过曹魏时期环锁铠的实物或图像资料,难以弄清它的庐山真面目。此后,在古代文献中很长时间没再见过环锁铠的踪迹。直到十六国时,吕光被前秦苻坚派往西域,担任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当进攻龟兹城时,看到西域诸军装备的铠甲是“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吕光的部队对这种铠甲极不熟悉,视为异域风味的新奇装备。当吕光击败龟兹,回师时带回大量战利品,其中自然会包括这种铠甲,可惜也没有实物或图像保留下来。直到隋唐时期,环锁铠还是西域地区的特产之一,当时康国向唐王朝供奉的贡品中,就有锁子甲。不过,当时中原的匠师已掌握了制造这种铠甲的技艺,所以《大唐六典》中已将它列入甲制之中,但排列在第十二位,仍表明它不是军中普遍装备的防护装具。
(三)诸葛连弩
论述百炼钢刀时,谈及蜀汉丞相诸葛亮让蒲元制作神刀取水淬火的故事,反映出他为了提高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扩大兵器装备的生产规模,并且注重质量,努力改进兵器的性能。保存至今的《作刚铠教》中,他“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推测这也是百炼钢制品,所说的“折”,大约指折叠锻打而言,十折矛是迭锻十次而成,钢铠大约是迭锻五次而成的。诸葛亮时锻造的钢铠是很有名的,因此后来直到六朝时期还把精坚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造。例如三国到南朝时流行于军中的一种“筒袖铠”,常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在南朝时皇帝常常将这类制作精良的铠甲赠送给有关将领。例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宋武帝曾经赠送给殷孝祖以名贵的铠甲,就是“诸葛亮筒袖铠、铁帽”,极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强弩也无法穿透这种制工精良的名甲。在《宋书·王玄谟传》中,同样记有赐给王玄谟以“诸葛亮筒袖铠”的事迹。诸葛亮时期制作的铠甲是否能历经两世纪之久,到南朝刘宋时还能使用?看来可能性不大,但很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当年主持制作过精坚的钢铠,因此后来就把这类铠甲冠上了他的名字,流传后世,一直沿用到南朝时期的缘故。
除对格斗兵器的刀矛和防护装具的铠甲等外,诸葛亮还对远射兵器中的强弩进行了改进,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他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左豆右斗)子弩”相同;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通过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魏晋时期的弩机实物,可以看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弩机制造工艺仍然是沿袭着汉代的传统,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也大致相同。例如从南京石门坎出土过带有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铭的弩机、在四川郫县出土过蜀景耀四年(二六一年)的弩机、在湖北江陵出土过吴黄武元年(二二二年)铭的弩机等等。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黄武元年弩机保存最为完好,同时还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复原其原貌。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机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于瞄准发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制工精巧。蜀汉景耀四年制作的弩机,机件有所残失,缺少了扳发用的“悬刀”,铜廓全长八点五厘米、宽三点五厘米、厚四厘米,现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在弩机的铜廓上有铭文,标明制作于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由“中作部”负责制作,并写明制作的工匠杨安和负责的官吏的名字,以及弩的强度和弩机的自重:“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可以看出当时对弩机的制作和管理还是很严格的,那时距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余年了。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但可以肯定诸葛亮对制弩技术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两晋南北朝时期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强弩,出现了“神弩”、“万钧神弩”等名号;在《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中,不断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所至无不摧陷”的强弩的记载,它多用于攻夺城的战斗中,称为“万钧”和冠以“神”名,当系夸张之词,但也说明这种强弩的威力是很大的。在南京的秦淮河里,曾出土过五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一样,具有外廓、悬刀、牛、枢、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得多,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九厘米,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如按发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即一比四点五至五点八推算,安装这种大型弩机的木弩臂,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则应长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这样巨大的弩,如靠一个人的气力是不可能张机发射的,看来只有安装在床子上,靠用绞车等办法才能张开,称之为“神弩”,看来并不为过。它应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车弩或床弩的前身,车弩正是一次可发射七支箭的强大连弩,正与诸葛连弩的性能相合。
(三)孟德新书
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在“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曹操《却东西门行》)的军旅生涯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军事家。仅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的著名军事人物的就有曹操、张辽、张郃、徐晃、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姜维、孙策、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等十余人之多,其中在兵法方面见长的,首推曹操和诸葛亮。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中引用的《魏书》的记载,曹操在长期率军征战的过程中,“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可见当时曹操在总结历年用兵胜负的经验之后,写成的《新书》对指导战争提高将领军事素质起过很大作用。关于曹操的《新书》,还流传有一则蜀人张松过目成诵的故事。当刘璋派张松出使到曹操那里时,没有受到尊敬,只有杨修器重他,将曹操所著兵书拿给他看,张松只看了一遍便可背诵。后来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将这段故事情节加以铺衍,写得有声有色,最后气得曹操连书都烧掉了。如果这一故事属实,表明曹操《新书》撰写成书的时间当在建安十七年(二一二年)张松被杀以前。除了《新书》以外,据《武帝纪》注引孙盛的《异国杂语》一书记载,曹操还曾“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钞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传于世。”这又是曹操的一部关于兵法的著作——《兵书接要》。此外,曹操还为《孙子兵法》作注。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曾居住于隆中十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当刘备于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已提出了指导以后蜀汉军事总战略的著名《隆中对》,预见以后天下形成鼎足三分的战略态势。后来他也有不少关于兵法的著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附的《诸葛氏集》目录中,著录了他一生著述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其中就有《军令》上、中、下及《兵要》等兵法著作。同时他生前还曾“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曹操和诸葛亮的兵法著作,在后世流传了一个时期,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著录有这些著作,包括曹操的《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接要》十卷,又三卷,《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兵法》一卷。还著录有《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但是历尽沧桑到了今天,那些著作都早已佚失,仅仅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我们还能找到有关军令等零星条文,通过这些零散的资料,自难窥知曹操和诸葛亮所撰兵书的庐山真貌,令人极为遗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曹操曾为《孙子》作注,对使这部兵法巨著流传至今,起了很大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件伟大功绩。
《孙子兵法》经汉代刘向、任宏等整理排定篇名、篇次,大致形成今传世本的面貌,其后曹操加以注释,这也是今天传世的最早的注释本。曹操自己在《孙子序》中明确指出:“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并简要地对孙武介绍如下:“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但他又感于“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为了更好地阐述《孙子兵法》,于是他为之作注,“故撰为略解焉。”曹操本人善于领兵,深通兵法,当时又掌握军政实权,经他倡导,对《孙子兵法》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自他发端,后世许多人随之注解研究,形成今天见到的十一家注本,但诸家注文中言简意赅的仍首推曹操。至今流传的《孙子兵法》以宋刻本最早,其中最为可贵的正是《魏武帝注孙子》,它也是现存《孙子兵法》最早注本,宋代单注本,已为孙星衍收入《平津馆丛书》之中。不过曹操注《孙子兵法》的流传,又曾引起近代人产生过不应有的误解,甚至认为今天《孙子兵法》的文字,是经过曹操删修而成,还由于曹操的序文中提到过孙膑,因而误认为孙武与孙膑为一个人,等等,等等,反为研究孙子兵法布了许多人为的迷雾。幸而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从中获得了抄写于西汉初文景时期(或早至秦)的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从而解决了那些聚讼纷纭的难题,不但使人们获得了西汉早期《孙子兵法》的面貌,也使人重新认识了曹操当时只是选择佳本进行注解,并不是删修文字。研究者推测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三卷本,可能就是当时国家所藏的经汉刘向校定过的版本。总之,曹操注解《孙子兵法》之举,对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圣典”流传至今,是功不可没的。
--------------------------------------------------------------------------------
-- 作者:coolyi
-- 发布时间:2004-11-4 19:44:33
--
六、铁马驰骋
(一)甲骑具装
在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有一座壁画保存完好的西魏洞窟,现编为第二八五号窟,在其南壁上部以连环画的形式画出了“五百群贼成佛”故事,叙述群贼被官军捕获,受剜眼极刑,后皈依佛法,结果双目复明,在群贼拒捕和受刑的画面中,都画出骑马的官军。那些官军的装备极引人注意,军人都头戴兜鍪,身披带有披膊的两当铠,手执长柄的马矛——槊(又称矟),所骑的战马也全身披着铠甲,头、颈和躯干都被铠甲遮护,只有耳朵、眼睛、口鼻和四肢、尾巴露在外面。在敦煌另一座洞窟保存的彩色壁画中,还有另一幅“五百群贼成佛”故事画,绘制于北周时期,画中的官军也都是人和战马都披有铠甲的重装骑兵。上述两幅壁画描绘的骑兵,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北朝的重装骑兵的真实面貌,它们是当时军队的主力部队,称为“甲骑具装”。“具装”就是战马所披的铠甲的名称,或称为“具装铠”。
除了敦煌的壁画,在北朝时期的雕塑和绘画中大量出现描绘甲骑具装形貌的作品,特别是在随葬于墓葬的陶俑群中,在随葬有陶俑的北朝大墓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甲骑具装的身影。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直到隋代,将近两个世纪,这种以模拟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形貌的陶俑随葬的习俗经久不衰,反映出那一阶段在现实社会中,重装骑兵在军队中zhan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实。不仅在北朝如此,在江南的南朝也不例外,例如江苏丹阳发现的一些南朝大墓,据考证都是南朝王侯的陵墓,墓内壁面上嵌砌有大幅的拼镶砖画,其中也可以看到甲骑具装的身影,保存画面完整的有丹阳的胡桥鹤仙坳、吴家村和建山金家村三座大墓,经考证它们分别为南齐景帝萧道生,宣帝萧承之或者和帝萧宝融,以及东昏侯萧宝卷的陵墓,表明在南朝的军队中,甲骑具装同样据有重要地位。
甲骑具装所以能在军队中zhan有重要地位,成为主力兵种,也是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漫长发展过程,前面在叙述三国时曹植铠表时,已经表明当时军中已开始装备马铠,但数量有限,重装骑兵在军中比例过小,对战争胜负不起什么作用。到了公元四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晋政权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诸王争权,酿成“八王之乱”的混战局面。为了增强军力,诸王常常利用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参加自己的军队,匈奴人刘渊乘机返回左国城组织军队,建立政权,到其子刘聪时终于攻占洛阳,俘虏晋怀帝,最后导致短命的西晋王朝的覆亡。从匈奴族进入中原开始,一些当时的少数民族,如羯、鲜卑、氐、羌等随之相继进入中原,并且先后建立政权,形成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这也促成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些古代少数民族,原来多生活于北方或西北边陲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拥有优良的骏马,军队都是剽悍的骑兵,以人马都装备铠甲的重装骑兵为军中主力。据《晋书》记载,当时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胜利的一方常常能俘获铠马几千匹,甚至上万匹。《晋书·姚兴载记》记录姚兴击败乞伏乾归之后,“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由此可见当时军中装备的马铠即具装铠数量之多。在考古发现中,目前所知国内年代最早的甲骑具装壁画,也正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例如云南昭通后海子霍承嗣墓的墓室壁画,约绘于公元三八六至三九四年,就有甲骑具装的图像。在朝鲜安岳还发现过前燕司马冬寿的坟墓,他是在公元三三六年逃亡高句丽的,在他的墓室内的壁画中,绘有甲骑具装的图像,据墓壁题写的墨书铭记,那座坟墓的主人葬于东晋永和十三年,实为开平元年,即公元三五七年,略早于霍承嗣墓。南北朝时的重装骑兵,正是沿袭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传统。
东晋十六国时期马具装铠的大量装备军队,也和骑兵马具的完备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马镫的发明和使用。目前所知中国出土的马镫实物,是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的木芯鎏金铜马镫,当时还只是使用单镫,大约是为上马时蹬踏的。至于马镫的模型,最早的例子是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三〇二年)陶俑,在那些陶马上,只在鞍的左侧靠前鞍桥处垂有一个三角状的镫,看来它是为了骑士迅速上马时蹬踏用的,骑上后就不再使用了。这一例证,也被英国、日本等国学者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如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就据此认为马镫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史做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之一。马镫的使用对骑兵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装备了马镫,骑兵才能很好地控制披有重甲的骑马,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兵器的效能。
马具的完备和具装铠的使用,使重装骑兵从东晋十六国时期直到南北朝,甚至到隋代,一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主力兵种。具装铠本身的结构也日益完善,到南北朝时期,具装铠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前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臀部的“搭后”以及竖于马尻的“寄生”等六部分组成。除面帘和寄生以外,都是用长方形的甲片编缀成形的。面帘有两种,一种是整套在马头上,只露出耳朵、双眼和口鼻,称“面帘”;另一种是半套在马头髅面部位,除耳目口鼻外,下颏也露在外面。具装铠的质料,主要有两种,或用钢铁制作,或用皮革制作,它们是与战士所披铠甲配套使用,人披铁铠,马也披铁具装;人披皮铠,马也披皮具装。以隋炀帝大业七年(六一一年)进攻高丽的骑兵为例,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骑兵四十队,每十队为一团,都是甲骑具装。“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乌]缨拂,建六驳旗。”可见人、马所装备的铠甲不但质料相同,而且颜色一致,极为雄伟壮观。
(二)马槊代戟
从公元四世纪初开始,为数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披有日益精良的具装铠的战马,驰骋在中华大地,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面貌,也促使军队组织和战术等方面发生变化。为了适应重装骑兵战斗的特点,军中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格斗兵器方面,主要的变化是戟的衰落,而刀、矛等兵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装备骑兵的马戟逐渐为骑兵使用的长矛——槊所取代。
以钢铁制造的戟,从战国末年出现以后,一直是军队最重要的格斗兵器,直到西晋时仍被名将周处誉为“五兵之雄”。但是它的外貌却与战国秦汉时期戟枝与戟刺垂直的“卜”字形戟有了很大不同,主要的变化是横出的戟枝又折而上扬,成为与戟刺平行的叉刺,全形作双叉形。东晋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冬寿墓壁画中,在冬寿出行时所乘牛车前面行进的步兵,装备着戟和盾,画面上的戟就是双叉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画面中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手中所执的兵器全是长柄的槊。这幅壁画给人们带来这样的信息,即当时的重装骑兵已淘汰掉马戟,改用马槊,而步兵有的还维持着原来的传统兵器装备,仍持戟作战。其实从戟本身外貌的改变,已清楚地呈现出衰落的征兆。因为传统的卜字形戟,主要不是以戟刺前刺,而是横击和向回勾斫,仍保留着以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勾兵的特征。晋朝时改为双叉形状,就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刺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了。导致戟的衰落的原因,还是因为它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装骑兵的缘故。为了穿透或斫断骑兵的铠甲和战马的具装铠,戟虽改进成双叉状,但刺与枝都较窄,其穿透力不及长身阔体的两刃槊。而且在工艺制作方面,锻制在刺旁加伸小枝的戟,较锻制槊要复杂费工,特别是用于大量装备军队的格斗兵器,要求精工而量足,工艺简便易造的槊较之复杂费工的戟,自然更合于需要。除此以外,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等民族的传统兵器多以矛为主,特别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槊代戟的原因之一。
槊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马戟,但到南北朝时期,这种兵器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将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代的槊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半。另一方面是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可引“折树槊”故事为例,那是发生于公元五三七年的事。梁少府新制成长二丈四尺的两刃槊,梁武帝萧衍让名将羊侃试槊,“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观看羊侃使槊的人很多,有人竟登到树上去看,梁武帝看到说“此树必为侍中折矣”(时羊侃官衔为侍中)。果然因登树人多,以致树木折断,所以又称这种新式的槊为“折树槊”。当时槊上的装饰物是幡,北魏禁卫皇室步兵所用槊采用乌黑颜色,缀接黑虾蟆幡。
除槊以外,南北朝时军中使用的另一种主要的格斗兵器是刀,骑兵和步兵都用刀。流传至今的歌谣《陇上歌》中所称颂的勇士陈安,就是同时使用长刀和槊两种兵器乘马战斗。歌谣中说陈安作战时“?(左马右聂)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当时除使用汉魏以来传统使用的手握柄环首长刀以外,刀的外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尝试着把刀锋端稍微加阔些而使刀尖微有上翘,把狭直的斜方刀头,改为前锐后斜的新式样,同时还尝试着把刀柄改成圆銎状,以插接较长的刀柄。例如在江苏镇江市附近发现的东晋时期墓葬中,就出土有上述形状的铁刀,带有圆銎柄的一件,还有护手,通长为四十六点五厘米。这种式样的刀到唐宋以后,成为军中用刀的主要类型,以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而汉代出现的直身环首刀则逐渐被淘汰。
骑兵装备的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箭,敦煌第二八五窟壁画所绘的重装骑兵,都佩带着弓囊和箭箙。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弓箭,箭镞已不再用青铜制作,普遍使用钢铁箭镞,其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镞体三棱形,另一种镞体扁平,后一种是当时主要流行的样式。在辽宁北票发掘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铁镞多达一百三十多件,都是扁平形状的,中间有脊,剖面呈菱形,镞后尾接有较长的铁铤,铤上有的缠绕一段银丝,然后装插入竹箭杆中。该墓还出土有八枚鸣镝,都是前端安有三翼状的铁镞,铤部插入竹箭杆内,然后在铁镞下面箭杆上贯串一枚橄榄形的骨哨,哨上斜钻五个小孔,发射后可产生鸣响,在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的陵墓中,也发现有少量铁镞,它们是公元五世纪末的产品。铁镞中有三枚镞体三棱形,另七枚则是镞体扁平而镞锋呈平头的铲形。类似的扁体铲形镞,在吉林集安高句丽族的积石墓中也有出土。这表明平头铲形铁镞是北方和东北地区各族流行的样式。
与重装骑兵相比较,南北朝时期的步兵在军队中不受重视,兵器装备也不如骑兵精良。从当时的壁画和画像砖等图像材料看,步兵多是轻装,不披铠甲,装备的兵器主要是环首刀和盾,也常见长矛与盾配合使用。远射兵器也以弓箭为主。披铠甲的重装步兵的形象,在当时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中可以寻到,所披铠甲多为明光甲,头戴额部有冲角的兜鍪,常常执有上饰狮子花纹图案的大盾,称为“金花师子盾”。此外,还使用威力巨大的强弩,关于强弩的情况在上一章中已有介绍,它们因为威力大,有着神弩、万钧弩等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