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大学计划


小说:师唐   作者:牧唐   类别:两晋隋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936/ 为您提供师唐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这价格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确实贵了,但却是没有办法的事,若是让李牧折本卖,事必不长久。
  就在大家纠结的时候,李牧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提议。
  修建图书馆!
  图书馆在后世遍地都是,但在唐朝,却是个稀罕物。
  “我可以修建一座书馆,书馆里收集大部分的读物,供百姓借读,不过不能带出,只能在书馆里读。可以花钱也可以出工。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借读,借读一次几文钱,没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出工,打扫书馆,或者下田都算。”
  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但是选址上起了纠纷,先生们想把书馆建在河洛书院,而李默想把书馆建在城外的邙山上。
  你建书馆就是为了方面学生做学问,但你建在城东的邙山上是何意?难道学子们为了读一回书还要跑一个时辰的路,有这时间多做一个时辰的学问不好嘛,一寸光阴一寸金那!
  而李牧自然不是在说梦话,洛阳城现在看起来还算空旷,但要不了多久就会繁荣起来,到时候寸地寸金,想要建立一座大学更是难上加难,后世大部分学校都会搬到郊区,一来低价便宜,成本低廉,二来郊区清静,学生们的心思单纯,容易被繁华扰了心神,远离闹市可以让他们沉下心来学习。
  他既然决定用教育来教化这个朝代,自然要为以后做打算了,山地不适合建城,但建立学校是非常合适的,他计划在这邙山上建立一所举世瞩目的大学。
  图书馆只是他布局的第一步。
  “建设图书馆的钱由我来出。”
  见先生们纷纷反对,李牧丢出了第一张王牌。
  “那也不行,书馆哪有建到山上的道理。”
  可惜,老杜一口回绝了。
  自己穿越而来,徒有一肚子学问,但声明狼藉,想要凭一己之力建立一所大学,何其难也,只能借用杜老先生。这位老人可是李二的老师之一,原本可以在长安享福的,但李二在玄武门的大肆屠杀深深伤害了他,让他愤而出走。
  他想不通,为何文质彬彬的学生忽然就变成了一头地狱狂魔。
  杨广是这样,李二也是如此。
  难道真的如荀子所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人性本恶,那人跟畜生还有何区别!
  杨广杀兄弑父才得到
  了皇位,结果短短十八年就断了大隋的龙脉,而如今李二又走
  了他的老路,这李唐又有几年的气数呢。
  命运经不起推敲,正如杜功书担心的那样,李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当上皇帝的,带了个不好的头,导致他儿子也效仿,李承乾被罢黜,英年早逝,李泰更是说出了‘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的混账话,你现在把皇位传给我,等到我老了就把唯一的儿子杀了,把皇位传给李治,这话傻子都不信,你期望李世民相信?
  李治太过软弱,结果不到三十年就被武则天抢了皇位,若不是最终张柬之发动了神龙政、变,帮李显夺回了皇位,这李家皇朝可就真的呵呵了。
  这所大学李牧连名字都想好了,东都理工大学。
  若是能借助老杜的声望,建立起来应该会容易许多。
  “书馆建立后,李牧会收集天下图书,复印后藏于馆中,学生都可以随意翻看。”
  话说道这,老爷子语气有有一丝松动。
  “但建在邙山确实有点远。”
  “为了方便书院学生读书,我会修缮道路,设置专门的公交车接送。”
  公交车?这又是什么东东。
  “所谓的公交车就是公共交通马车,每日四时洛河书院,和图书馆对发,一个时辰一趟,至晚上八时结束,学生们可以凭借学生卡免费乘坐。”
  “这还差不多。”
  见老爷子终于松口,李牧赶紧趁机求他给图书馆题字。
  老爷子欣然答应。
  等到先生们都离开,杜老先生才问他为何执意要把图书馆建在山上。李牧一字不漏地跟他说了自己的计划。
  你竟然要把整个邙山建成一座书院?这要花费多少钱财?
  哪知李牧微微一笑,“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留给儿孙反倒是祸害,不如给天下百姓建一所学校,为华夏民族传承文明留一个合适的场所,也就不愧对家师的一番教诲,不白白到这世上走一遭。”
  一番话说的杜功书感慨良多,这何尝不是他曾经的梦想,只是有了杨广和李二这两个恶魔学生,他就不再奢望。
  “难得你小子有如此雄伟抱负,老夫就陪你疯狂一遭,本来计划立秋才去长安,现在看来已经等不及了,再过一个月瑾瑜到长安述职,我就跟他同去吧,李二毕竟跟我又师徒之情,建一所书院,他应该是会准许的,只是不能带着你觅来的土豆,地瓜觐见,总感觉有那么一丝遗憾。”
  “嘿嘿,这又有何难。到你临走的时候,小子找一口大缸,把土豆,地瓜移植到缸里,你们带着缸一起同去不就成了,从洛阳到长安八百多里地,等你们到了,这庄稼也就熟透了。”
  “这如何行得通,人到了一个陌生地方还会水土不服,庄稼娇嫩,移植到缸里焉能成活。”
  “话虽这么说,但人出远门,都会随身带一捧家乡的黄土,遇到水土不服就拿一撮泡水喝,思乡的病痛立时就解,缸里用的都是本地土壤,我在配一点肥料给你,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用家乡土治疗水土不服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洛阳跟长安同在34度纬线上,温度几乎无异。再说华北平原本来就是冲积平原,土壤都来自黄土高原,算是同属一脉,作物没理由活不下去。
  当然,这只是李牧的猜想,他自己也没亲自试验过。
  “如此甚好,我到长安来回估计得三个月,这些时日你好好筹划一下建学事宜,这事做好了,可是百年功德,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