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中国式婚礼


小说:徐福大帝   作者:九月雷鸣   类别:架空历史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05097/ 为您提供徐福大帝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徐福决定先举行赵明和琳达的婚礼,将关飞的事情,暂时搁置起来再说。
  婚礼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翁仲和雁秋来办理。
  他们对秦人的礼制和习俗非常清楚,这种事交给他俩最合适不过了。
  “翁大人,这是岛上第一次举办婚礼,而且又是和异国联姻。”
  “我想按秦制办理,最好能原原本本呈现秦人的婚俗原貌。”
  “当然,我们要先征求琳达家人的意见。”
  “皇上所言极是,微臣这就去彼得那里。”
  翁仲自然不敢怠慢。
  他知道皇上之所以同意这门亲事,除了当事人情投意合之外,皇上想得更加深远。
  他和雁秋商议,一定要把这场“中外联姻”的婚礼办的风风光光的。
  同时也要让俄罗斯的“亲家”们感到满意才行。
  老彼得一家包括琳达,满心欢喜,他们完全同意按中国人的传统,举办婚礼。
  中国的习俗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
  早在《诗·周南·关睢序》中便有了“美教化,移风俗”的提法。
  有人认为《诗经·国风》堪称中国习俗史的权舆。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习俗画,一部《国风》就是一部上古风情录。
  琳达一家因为远离故乡俄罗斯,一切结婚的风俗便全部按秦人的礼制进行。
  老彼得对秦人的婚俗文化,充满着好奇和期待。
  岛上的秦人几乎全部参与了这次婚礼的筹备活动。
  他们准备婚礼的衣饰、车马、花轿、还有宴会上的一切所需。
  人们将乔迁新居的激动同举行婚礼的喜悦,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他们有理由为新朝代而讴歌,为新生活而欢庆。
  热闹而喜庆的婚礼终于到来了!
  “迎亲”是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琳达穿上了系有浅红色花边的丝质衣服。
  头上戴着花冠和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
  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新郎赵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彩车,来迎娶新娘。
  彩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紧随其后。
  大家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琳达的母亲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
  赵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
  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
  彼得告诫女儿一番,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
  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
  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也是一番告诫。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
  “新娘子上花轿喽!”
  “噢!噢!……”
  孩子们欢呼着,围着彩车跑来跑去。
  琳达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赵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
  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娘又换乘了“花轿”。
  新郎赵明一直乐得合不拢嘴。
  他偷眼瞧着琳达,心花怒放便是赵明此时的状态。
  为了这次婚礼能办得体面风光,皇上特恩准由翁仲和雁秋来“客串”赵明的“父母”。
  以便完整地完成婚俗既定的议程,这让赵明感动不已。
  上轿前,雁秋先叫一妇人手持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亲朋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
  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
  另有一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
  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
  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
  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这一仪式要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进行。
  第二天琳达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
  琳达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翁仲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
  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翁仲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
  琳达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
  她走到“婆婆”雁秋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
  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
  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仪式看上去有些繁琐,但也确实充满了趣味。
  “真有意思,呵呵!”
  老彼得有点晕头转向了,但他非常喜欢这样的感觉。
  第三天,在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
  新媳妇由东阶寓意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
  “吃喜酒”已成为民间举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
  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环节。
  徐福早做了安排,酒筵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
  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
  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是很久。
  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莫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
  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
  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
  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
  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
  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
  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
  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赵明又喝醉了,不过这次醉酒他是心里有数的。
  “琳达,我,我回来了!”。
  赵明醉意朦胧,但他的心中像被灌了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