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84575/ 为您提供三国虎贲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人生如戏,说的是杂陈百味,不一而足。
可真要把人生当做一场戏,去拼演技,或是如泰山压顶,喘不过气来,或是如虚空步尘,连自己都没地方搁。
究其缘由,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如何能扮演自己?
所谓人生如戏,于是乎,人类依靠着自己臆想的自己,不断地演绎着“自欺欺人”四个字。
而他们其实不清楚的是,他们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远比了解自己要清晰得多。
故而,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是一场戏而已。
不自知便不能知人,不知人便无从谋事,无从谋事便无从找到自己。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不属于大部分人。
他不属于大部分人是因为他说过很多这类极其具有哲理的话。可惜后来虽然编纂成书,流传万年,却很少有人能正儿八经的理解他老人家说的话。
尽管如此,这部书依旧锻造出了几千年无法被击毁的民族脊梁。
这本书的名字叫——《论语》。
眼前这部论语是用隶书写在木椟上,古色古香。可要每天诵读一遍,胳膊都要酸掉。一万多个字,足足二十六卷木椟,刘昭此时是深刻地理解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解放双手,就意味着释放生产力。
奈何此时更是没有凳子,诵读要跪坐在席上,正身执书于胸前。。。。。。
刘昭很清晰地记得穿越而来第一次诵读的情形,腰都断了,是真断了。
两个膝盖也一并送给这折磨人的老东西了。
老东西起初很诧异在这崇山峻岭中陡然出现的刘昭,要不是刘昭奄奄一息,让老东西起了恻隐之心,刘昭的穿越历程连第一章都没有,在本篇楔子中就直接“卒”了。
本来刘昭对于老东西的施救之举是满心感激,但见到老东西取出一柄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用木剑在地上画了个框,在框里烧了个符,然后取出一粒难吃的要死的药丸,连同符烧成的灰一起用水灌进刘昭肚子里后,刘昭是活命了,可对于这老东西却没有了一丝的感戴之情。
有的只是无限的怀疑。。。。。。和无限的鄙夷。。。。。。或者还有一丝的畏惧。
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恐惧。
刘昭更愿意相信是那粒药丸治愈了自己——治愈了一个胡乱吃野菜,而引发无限拉肚子的人。
拉肚子算病吗?
我只能说,拉,会要了亲亲小命。
何况是在没有消炎药、没有抗生素、没有生理盐水的东汉末年!
老东西对于刘昭还是十分戒备的,可不知为什么,知道刘昭没有户凭,是个黑户之后,反倒亲近了一些。没有再把刘昭当成个外人,每天砍柴挑水,采果种菜,俨然就是当个仆人使唤。
刘昭恢复的很快,得知是汉光和六年后,心中也是一阵荡漾。奈何东汉的普通话简直就是一门外语,刘昭只好依旧用木棍在地上写明白想要向老东西学习洛阳正音之后,老东西犹豫了一个晚上方才答应了下来。
书法果然没有白练,篆隶行楷还是派上了用场。
东汉的普通话听着有粤语的味道,仔细品位,还有各种说不清楚的方言的感觉。从《尔雅》到《说文解字》,从百家到七经,老东西藏书甚广,循序渐进。
奈何几千年人类的进化和现代科学的培养终究是让刘昭见微知著,触类旁通。流淌在身体里的汉家血脉也似乎天生对洛阳正音有一种亲近感。
整整一百天的学习连老东西也啧啧称赞,说刘昭“敏而好学”,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洛阳人士,若非是黑户,定能举一郡茂才。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才是东汉末年的真是写照,刘昭才不信这老东西的白乎。
老东西严格的说算是个校长,因为山下的孩童每天都来老东西这里学习。孩子们来上学都有交学费的,这家的鱼,那家的菜,山上砍的柴也可以算。刘昭不失时机地寒碜老东西,老东西果然大怒道:“无知小儿,汝未见正月敬师之礼也!”,气得山羊胡子都一跳一跳。
这也算是给老东西提了个醒。
刘昭穷得叮当响,连命都是老东西救回来的,于是老东西很自然的摊派给刘昭所有的杂役,作为敬师之礼。汉时还没有拜师礼,拜师礼要等唐朝的《通典》出来之后,才会有三叩行拜、师训赐名、投贴献红。此时有的,只是逐节敬师、恩授提携。
从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东西只管教书育人,刘昭除了洒扫庭院屋舍(其实也就是几间茅草屋)外,还要洗衣、做饭、砍柴、挑水,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两头牲口——一匹老马和一头壮年的骡子——为两头牲口洒扫屋舍、刷毛洗澡……
你没看错,就是洒扫屋舍、刷毛洗澡!
数月如一日,和牲口处出感情是正常的,当马粪也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是刘昭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老东西自从教习刘昭后,手中戒尺指东,刘昭绝不敢往西。每次训诫之后,还要捋着山羊胡子,笑眯眯地问刘昭道:“老夫所言谬乎?”
。。。。。。
在暴力加之有求于人的情形之下,刘昭只好屈服在老东西的淫威之下,这也是刘昭一直称呼这位老人为老东西的直接诱因。
真真的不像话!
。。。。。。
本想利用几千年后的知识打击报复老东西一番,没成想在老东西面前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立时三刻为山下乡老核算清楚一乡算赋后,老东西拉着刘昭翻开《九章算术》道:“此术汝师从何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自此开启了追根究底模式。
起初刘昭方能应付一二,现代数学折腾人的算法多了去了,后来便渐渐不支。
刘昭拿起《九章算术》仔细翻看了一遍之后,仰天长叹:正负数、开平方开立方、球面积球体积、正反比例、分数、土方工程、勾股定理,甚至还有线性代数!
大汉在进步,刘昭的数学却是大部分还给老师了,起码高数是还了。指望用初高中的数学打击老东西,看来是不怎么靠谱的,何况高中数学貌似也还了一部分。。。。。。
还有什么能打击精通《九章算术》的老东西,和老东西口中的那句:“如此是何故?”
得知刘昭精通算学,老东西更是变本加厉。除了给孩童们加了九九乘法口诀,对刘昭更是青睐有加。
砍柴、挑水加倍,清晨诵读《论语》,午时站桩,午后习射,晚间挑灯接受洗脑。
是洗脑,很厚的帛书,看上去很贵重,晚间教习,翌日便要背诵。接受过良好马克思主意教育的刘昭,很敏锐的发现,这本书有很强的政治诉求。
洗脑不怕,长在红旗下早就免疫了,主要是困!
困。。。
很困。。。
相当困。。。
每日最愉快的时光大概只有清晨听孩童们脆生生地诵读九九口诀的声音。
那是一种恍若隔世的美好赶脚。
都说既来之,则安之。
可时光不等人,“汉光和六年”时时荡漾在刘昭这个穿越众的心间。
好不容易捱到洛阳正音学了个八九不离十,刘昭立刻便向老东西辞行,还许诺发达后,一定接老东西出山,吃香的、喝辣的。
老东西大清早笑眯眯地送走了刘昭,天不擦黑,刘昭自己又回来了。
说来惭愧,刘昭找不到下山的路。
第二天刘昭特意问了上学来的孩童才知道原来是有路标的,老东西特别热情地让刘昭骑了那匹老马,刘昭心里还觉得挺内疚的,有点放心不下老东西一个人。虽说老东西折磨了整整一百天,可实打实的刘昭学会了骑马,学会了射箭,学会了洛阳正音,学会了照顾马和骡子。。。。。。
天不擦黑,刘昭黑着脸回来,跳下马背吼道:“老东西,你成心的是不是?”
跟着路标,刘昭依旧没能下山,要不是这匹老马,刘昭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老东西人没出来,却扔出来一句话:“老夫居山十余载,无有此阵早被贼人枭首。汝当老夫此处,想来便来,想走便走不成!今日杂役习练悉数翻倍,速速给老夫煮饭来!”
听罢老东西的叱喝,刘昭心中第一次没有对老东西感到排斥。怔了一会,便没发一语,乖乖地开始了翻倍又翻倍的杂役。
老东西在屋内许久不闻刘昭那轻谩的“老东西”三个字,终是按捺不住,起身掀开窗户一丝缝隙,见刘昭忙前忙后,稍一愣神便转而一笑,轻捻着胡须自言自语道:“明经善算,博文能武,黄天有道矣。可这庖丁之技怎能如此了得?啧啧啧。。。。。。”
如此又是一百天。
刘昭依旧把“老东西”挂在嘴边,老东西亦是斥呼刘昭“小儿”。二人仿佛是乐此不彼。
刘昭数次旁敲侧击打探这阵法一道,可老东西每每只说不到火候,万不能教授刘昭。
不就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刘昭心中很是鄙夷了一番。
七月立秋处暑,六月大小暑相连。
照着历年惯例,孩童们这两月没有来上学。
老东西却是没闲下来。先是七月晒书,跟着便亲自带着刘昭漫山遍野地割草、采药,做药丸。
忙活到了八月,暑气稍退,乡老照着惯例领着孩童入学,一并带来了些新做的鞋子和衣物。
老东西却说不日就要离山归乡,八月祠祀已然错过,就是为了给乡老留个口信。
乡老不解地看向刘昭,刘昭也是愣在原地心中琢磨:“居山十余载,说走就走?这老东西又唱的哪一出?”
孩童们听说老东西要走了,年龄大点的都愣在了院子里,年龄小的则直接哭了出来。
场面凄然,老东西却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拿出好多些书卷,让众人分了离去。
乡老见老东西是心意已决,坚持放下鞋子和衣物,冲老东西作了个大揖,便领着孩童们下山而去。
三间茅草屋,丈许泥庭院,顿时显得处处寂寥。
刘昭半响才开口问道:“老东西你是当真?”
老东西端坐正席之上,闭上了眼睛,慢慢说道:“只带前日晒过的那箱书,贴身衣物和药丸、干糒。今晚马和骡要喂饱,明日一早上好行头我们就下山。”
刘昭站着没动也没说话,就这么盯着老东西。
许久,老东西舒了一口气说道:“汝师兄有难,性命堪虞。”
“师兄?”刘昭则是不再重点的愕然道。
老东西起身往屋外走去,边走边说道:“亦是一茂才耳!”
可真要把人生当做一场戏,去拼演技,或是如泰山压顶,喘不过气来,或是如虚空步尘,连自己都没地方搁。
究其缘由,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如何能扮演自己?
所谓人生如戏,于是乎,人类依靠着自己臆想的自己,不断地演绎着“自欺欺人”四个字。
而他们其实不清楚的是,他们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远比了解自己要清晰得多。
故而,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是一场戏而已。
不自知便不能知人,不知人便无从谋事,无从谋事便无从找到自己。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不属于大部分人。
他不属于大部分人是因为他说过很多这类极其具有哲理的话。可惜后来虽然编纂成书,流传万年,却很少有人能正儿八经的理解他老人家说的话。
尽管如此,这部书依旧锻造出了几千年无法被击毁的民族脊梁。
这本书的名字叫——《论语》。
眼前这部论语是用隶书写在木椟上,古色古香。可要每天诵读一遍,胳膊都要酸掉。一万多个字,足足二十六卷木椟,刘昭此时是深刻地理解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解放双手,就意味着释放生产力。
奈何此时更是没有凳子,诵读要跪坐在席上,正身执书于胸前。。。。。。
刘昭很清晰地记得穿越而来第一次诵读的情形,腰都断了,是真断了。
两个膝盖也一并送给这折磨人的老东西了。
老东西起初很诧异在这崇山峻岭中陡然出现的刘昭,要不是刘昭奄奄一息,让老东西起了恻隐之心,刘昭的穿越历程连第一章都没有,在本篇楔子中就直接“卒”了。
本来刘昭对于老东西的施救之举是满心感激,但见到老东西取出一柄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用木剑在地上画了个框,在框里烧了个符,然后取出一粒难吃的要死的药丸,连同符烧成的灰一起用水灌进刘昭肚子里后,刘昭是活命了,可对于这老东西却没有了一丝的感戴之情。
有的只是无限的怀疑。。。。。。和无限的鄙夷。。。。。。或者还有一丝的畏惧。
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恐惧。
刘昭更愿意相信是那粒药丸治愈了自己——治愈了一个胡乱吃野菜,而引发无限拉肚子的人。
拉肚子算病吗?
我只能说,拉,会要了亲亲小命。
何况是在没有消炎药、没有抗生素、没有生理盐水的东汉末年!
老东西对于刘昭还是十分戒备的,可不知为什么,知道刘昭没有户凭,是个黑户之后,反倒亲近了一些。没有再把刘昭当成个外人,每天砍柴挑水,采果种菜,俨然就是当个仆人使唤。
刘昭恢复的很快,得知是汉光和六年后,心中也是一阵荡漾。奈何东汉的普通话简直就是一门外语,刘昭只好依旧用木棍在地上写明白想要向老东西学习洛阳正音之后,老东西犹豫了一个晚上方才答应了下来。
书法果然没有白练,篆隶行楷还是派上了用场。
东汉的普通话听着有粤语的味道,仔细品位,还有各种说不清楚的方言的感觉。从《尔雅》到《说文解字》,从百家到七经,老东西藏书甚广,循序渐进。
奈何几千年人类的进化和现代科学的培养终究是让刘昭见微知著,触类旁通。流淌在身体里的汉家血脉也似乎天生对洛阳正音有一种亲近感。
整整一百天的学习连老东西也啧啧称赞,说刘昭“敏而好学”,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洛阳人士,若非是黑户,定能举一郡茂才。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才是东汉末年的真是写照,刘昭才不信这老东西的白乎。
老东西严格的说算是个校长,因为山下的孩童每天都来老东西这里学习。孩子们来上学都有交学费的,这家的鱼,那家的菜,山上砍的柴也可以算。刘昭不失时机地寒碜老东西,老东西果然大怒道:“无知小儿,汝未见正月敬师之礼也!”,气得山羊胡子都一跳一跳。
这也算是给老东西提了个醒。
刘昭穷得叮当响,连命都是老东西救回来的,于是老东西很自然的摊派给刘昭所有的杂役,作为敬师之礼。汉时还没有拜师礼,拜师礼要等唐朝的《通典》出来之后,才会有三叩行拜、师训赐名、投贴献红。此时有的,只是逐节敬师、恩授提携。
从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东西只管教书育人,刘昭除了洒扫庭院屋舍(其实也就是几间茅草屋)外,还要洗衣、做饭、砍柴、挑水,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两头牲口——一匹老马和一头壮年的骡子——为两头牲口洒扫屋舍、刷毛洗澡……
你没看错,就是洒扫屋舍、刷毛洗澡!
数月如一日,和牲口处出感情是正常的,当马粪也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是刘昭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老东西自从教习刘昭后,手中戒尺指东,刘昭绝不敢往西。每次训诫之后,还要捋着山羊胡子,笑眯眯地问刘昭道:“老夫所言谬乎?”
。。。。。。
在暴力加之有求于人的情形之下,刘昭只好屈服在老东西的淫威之下,这也是刘昭一直称呼这位老人为老东西的直接诱因。
真真的不像话!
。。。。。。
本想利用几千年后的知识打击报复老东西一番,没成想在老东西面前利用三元一次方程组,立时三刻为山下乡老核算清楚一乡算赋后,老东西拉着刘昭翻开《九章算术》道:“此术汝师从何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自此开启了追根究底模式。
起初刘昭方能应付一二,现代数学折腾人的算法多了去了,后来便渐渐不支。
刘昭拿起《九章算术》仔细翻看了一遍之后,仰天长叹:正负数、开平方开立方、球面积球体积、正反比例、分数、土方工程、勾股定理,甚至还有线性代数!
大汉在进步,刘昭的数学却是大部分还给老师了,起码高数是还了。指望用初高中的数学打击老东西,看来是不怎么靠谱的,何况高中数学貌似也还了一部分。。。。。。
还有什么能打击精通《九章算术》的老东西,和老东西口中的那句:“如此是何故?”
得知刘昭精通算学,老东西更是变本加厉。除了给孩童们加了九九乘法口诀,对刘昭更是青睐有加。
砍柴、挑水加倍,清晨诵读《论语》,午时站桩,午后习射,晚间挑灯接受洗脑。
是洗脑,很厚的帛书,看上去很贵重,晚间教习,翌日便要背诵。接受过良好马克思主意教育的刘昭,很敏锐的发现,这本书有很强的政治诉求。
洗脑不怕,长在红旗下早就免疫了,主要是困!
困。。。
很困。。。
相当困。。。
每日最愉快的时光大概只有清晨听孩童们脆生生地诵读九九口诀的声音。
那是一种恍若隔世的美好赶脚。
都说既来之,则安之。
可时光不等人,“汉光和六年”时时荡漾在刘昭这个穿越众的心间。
好不容易捱到洛阳正音学了个八九不离十,刘昭立刻便向老东西辞行,还许诺发达后,一定接老东西出山,吃香的、喝辣的。
老东西大清早笑眯眯地送走了刘昭,天不擦黑,刘昭自己又回来了。
说来惭愧,刘昭找不到下山的路。
第二天刘昭特意问了上学来的孩童才知道原来是有路标的,老东西特别热情地让刘昭骑了那匹老马,刘昭心里还觉得挺内疚的,有点放心不下老东西一个人。虽说老东西折磨了整整一百天,可实打实的刘昭学会了骑马,学会了射箭,学会了洛阳正音,学会了照顾马和骡子。。。。。。
天不擦黑,刘昭黑着脸回来,跳下马背吼道:“老东西,你成心的是不是?”
跟着路标,刘昭依旧没能下山,要不是这匹老马,刘昭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老东西人没出来,却扔出来一句话:“老夫居山十余载,无有此阵早被贼人枭首。汝当老夫此处,想来便来,想走便走不成!今日杂役习练悉数翻倍,速速给老夫煮饭来!”
听罢老东西的叱喝,刘昭心中第一次没有对老东西感到排斥。怔了一会,便没发一语,乖乖地开始了翻倍又翻倍的杂役。
老东西在屋内许久不闻刘昭那轻谩的“老东西”三个字,终是按捺不住,起身掀开窗户一丝缝隙,见刘昭忙前忙后,稍一愣神便转而一笑,轻捻着胡须自言自语道:“明经善算,博文能武,黄天有道矣。可这庖丁之技怎能如此了得?啧啧啧。。。。。。”
如此又是一百天。
刘昭依旧把“老东西”挂在嘴边,老东西亦是斥呼刘昭“小儿”。二人仿佛是乐此不彼。
刘昭数次旁敲侧击打探这阵法一道,可老东西每每只说不到火候,万不能教授刘昭。
不就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刘昭心中很是鄙夷了一番。
七月立秋处暑,六月大小暑相连。
照着历年惯例,孩童们这两月没有来上学。
老东西却是没闲下来。先是七月晒书,跟着便亲自带着刘昭漫山遍野地割草、采药,做药丸。
忙活到了八月,暑气稍退,乡老照着惯例领着孩童入学,一并带来了些新做的鞋子和衣物。
老东西却说不日就要离山归乡,八月祠祀已然错过,就是为了给乡老留个口信。
乡老不解地看向刘昭,刘昭也是愣在原地心中琢磨:“居山十余载,说走就走?这老东西又唱的哪一出?”
孩童们听说老东西要走了,年龄大点的都愣在了院子里,年龄小的则直接哭了出来。
场面凄然,老东西却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拿出好多些书卷,让众人分了离去。
乡老见老东西是心意已决,坚持放下鞋子和衣物,冲老东西作了个大揖,便领着孩童们下山而去。
三间茅草屋,丈许泥庭院,顿时显得处处寂寥。
刘昭半响才开口问道:“老东西你是当真?”
老东西端坐正席之上,闭上了眼睛,慢慢说道:“只带前日晒过的那箱书,贴身衣物和药丸、干糒。今晚马和骡要喂饱,明日一早上好行头我们就下山。”
刘昭站着没动也没说话,就这么盯着老东西。
许久,老东西舒了一口气说道:“汝师兄有难,性命堪虞。”
“师兄?”刘昭则是不再重点的愕然道。
老东西起身往屋外走去,边走边说道:“亦是一茂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