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七章 浒湾镇


小说:环球绿地大亨   作者:金色之泪   类别:都市生活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74457/ 为您提供环球绿地大亨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方洢水口中的书坊街,根据林木森和方洢水两人研究的结果,应该是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
  北京、汉口、四堡、浒湾为清代四大刻书基地。
  北京、汉口知道的人多。
  但是是四堡和浒湾,许多人可能就不知道这地方在哪里了。
  四堡在闽省连城。
  浒湾,就是方洢水记忆中的家乡。
  临川才子金溪书。
  临川才子群星璀璨,如晏殊父子、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汤显祖等人。
  临川出才子,直至于今。
  浒湾镇,明代中晚期因抚河水道而兴,迅速成为赣东闽西一个商业重镇,并快速向书业、纸业特色转型。
  “金溪书”主要就是指金溪浒湾的雕版印书。
  有人开玩笑地问,是先有才子还是先有书?
  是才子重要还是书重要
  书孕育了才子,才子又写出了书。
  文明就是如此流传下来。
  按资料记载,浒湾雕版印刷始于元代,危氏家塾刻印了危素的。
  入明后先有金溪官刻县志的记载。
  至明中后期金溪人周氏、唐氏在金陵开办印书作坊,影响很大。
  流风所及,金溪商业性书坊开始出现。
  入清之后,因为全国最大的建阳书业,受到清军打击一蹶不振,书坊倒闭,工匠外逃。
  精明的浒湾生意人知道动乱之后,必定大兴文化,于是他们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批收购建阳书版,搜罗工匠,带回浒湾。
  一时新的书坊堂号大增。后来一批文人学者、休闲官员也参与其中,文商结合,浒湾印书业走向繁荣。
  康、乾之后直到清末民初二百多年的时间,浒湾作坊林立,形成前后两条书铺街,聚集了六十多家刻书作坊。
  工匠一千余人。如果以后世的书籍量来看大概觉得这样的人数,还有作坊数非常少的,但在明清时代,这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书籍生产地。
  从明末开始,近四百年的时间里,浒湾先后有九十多家书坊从事雕版印刷与发行。
  经营的图书种类约五千种以上。
  其中两仪堂、三让堂、善成堂、文盛堂、大文堂、敦仁堂、红杏山房、渔古山房、旧学山房都是当时享誉业界的著名书坊。
  浒湾刻印的经史子集、戏曲、蒙童课本、描红字贴、医方药书、佛经佛像、账册簿记等等,经金溪、抚州大量书商运作,不但带到了北京、南京、苏杭等地,也带去了湖湘、荆楚、川滇、黔桂等僻壤山乡。
  乾隆年间金溪人在琉璃厂、正阳门摆摊设店,售卖刻书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和影响,成为其书业的主要力量之一。
  今浒湾大文堂店屋犹存,其内还保留了三幅刻柱楹联,联曰:
  雨粟以来多著述,结绳而后有文章。
  宋艳班香开绮丽,韩潮苏海溯渊源。
  琅函宝籍徵时瑞,玉检金泥广国华。
  这些联语充分体现了浒湾书业的文化自信与追求。
  旧学山房是浒湾医学世家谢氏创办的印书作坊,并不拘泥于国学,已经放眼看世界了。一套,是以韵言形式介绍世界各国新知识的。
  前后书铺街是两条大致平行走向的明清老街,各长约二百米,宽约三米。
  前书铺街石拱门书“籍著中华”,后书铺街石拱门书“藻丽嫏嬛”。
  前街口有一洗墨池,为工匠洗涤书版之处,池水墨黑。
  原先池上有“会仙桥”,桥一端碑书“聚墨”,另一面书“流芳百世”。
  传说是乾隆爷的手笔。两街之间有谯楼、巷道相通,全盛时专门供有打更人,每夜通宵巡街报更。
  可惜林木森与方洢水,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桥与碑今皆不存。洗墨池也是淤泥杂草,不复当年杨柳依依的风采了
  现在印刷术飞速发展,雕版印刷成为了文化遗产。
  雕版印刷的遗址已不多见,浒湾古镇依然保留着前后两条书铺街,实在是国内独一无二,弥足珍贵。
  二〇一四年浒湾入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二〇一六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批准浒湾为“中国雕版印刷文化研究保护基地”,并在旧学山房设立“中国印刷博物馆浒湾书铺街分馆”。
  林木森和方洢水,吃过饭之后就出发了。
  浒湾镇虽然属于抚州市下辖的县里下辖的镇。不过抚州市与浒湾镇距离却不是很远。
  他们只是照着卫星导航往旁边一条路开出去没有二十分就到了古色古香的浒湾镇。
  林木森问方洢水道: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或许这里的人口不多,一个村子,一个村子问过去,或许有些人听过你爸的名字,找到你的亲戚。
  林木柱也凑上来,对这个未来的堂弟媳妇说:“小妹子,你想要找人还不简单。
  我们雇用一些人让他们出去问,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够把附近的村子都问遍了。
  现在大家都有电动车,走遍一个村子,也不需要太久的时间。
  何况,村子的人大概都是老村民,很少外来人口,而且村子一般都不会太大,全村的人都认识,只要问到一个两个人就够了。
  所以这其实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他们人如果居住在镇上,那就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认识,而有几千人不认得其他人是正常的,何况你爸爸年纪离开的时候应该也很小,认识的人就不怎么多。
  我们在问人的时候,就挑一些年纪跟你爸爸差不多,而且是当地的人问就可以了。”
  “木柱兄,你提的方法真是一个好方法。
  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不过年轻人不知道,但是问老人绝对没有什么问题。”
  方洢水眼中亮起了希望。
  “我们去浒湾镇,找到可能认识的人比较多。
  毕竟如果你爸爸年轻时,时常去浒湾镇逛的话,那么就代表他们的村子基本上就是以这个镇为核心活动的。
  这个习惯不是那么好转移,有地域的差别,就算现在有电动车了,还是不容易改变。
  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到近的市镇去。
  所以我们只要到浒湾镇找到各个村子的人回去问就可以了。”林木森也眼睛一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