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军装备概述


小说:海魂   作者:闪烁   类别:军事战争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46406/ 为您提供海魂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帝国海军装备的研制与采购采用了平战两种不同的政策。这里着重介绍帝国海军的战时装备研制与采购体系。
  战时情况下,帝国海军的装备研制统一由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负责,而该部门的领导为海军准将,其直接向海军司令负责。在此之下,帝国海军各大兵种司令部都设立有单独的装备技术部门,负责就现役装备,以及所需求的装备性能提出详细的技术要求,然后由海军司令部装备技术办公室汇总,向各大生产厂商下达设计命令。其基本模式为,军队提出需求,工厂负责拿出满足军队需求的武器装备。
  负责装备采购的为海军后勤司令部。海军各大兵种都有单独的后勤部门,而海军后勤司令部则根据各兵种的武器装备需求向工厂下达订单,并且负责统一安排武器装备的接受,检验,分配等工作。海军后勤司令部最高长官为海军上将,直接向海军司令负责。
  海军的武器装备分成了研制与采购两个步骤。负责管理武器装备研制的海军技术办公室主要由技术军官组成,装备技术办公室有数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针对某种,或者某几种武器装备。采购方面则由后勤军官负责,也同样分成了几大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详细的任务分工,以及负责范围。
  在这两个职能机构之上,还一个预算管理处。海军司令将直接任命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负责管理海军军费(一般情况下,是由海军参谋长负责领头,组建一个由五到十人组成的预算小组来负责海军的军费支出以及军费预算)。而该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当年海军军费来制订详细的采购清单,以及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另外,负责起草下一年的海军预算(具体的预算表是由海军司令直接向内阁首相提交的)。
  在平时,海军与各生产单位并无直接关系(表面上的,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在战时情况下,各军火生产单位都将编入预备役,统一接受军队指挥,按照军事体制运转。因此,在战时情况下,海军可以在预算范围之内独立制造与研制各种所需要的武器装备,而不需要经过内阁政府审议。
  海军下辖的军火生产企业多达数十家。二战爆发前,直接为帝国海军服务的军火企业包括了22家造船厂,2家飞机制造厂(战争期间扩大到了5家),24家弹药工厂,4家车辆工厂,5家火炮工厂,3家电子工厂(后来扩大到了6家)。这些工厂构成了海军庞大的军事工业生产体系,而为这些军工厂提供工业原料的则有6家大型钢铁厂,3家电解铝工厂,4家橡胶厂,12家化工厂,以及其他各类基础工厂20多家。
  这些工厂分为了两类,在战争时期,军火工厂的管理将由帝国内阁政府(一般是海军部,后来为国防部)统一管理,而生产任务则由海军直接安排。而原料工厂则由帝国政府(工业部)直接管理。
  在军火工厂中由有五种等级划分。拿造船厂(最重要的军事工厂)为例。能够承建主力舰的造船厂为甲类造船厂,其地位是最高级的,其保障级别也是最高的。而能够承建重巡洋舰等重型战舰的造船厂为乙类造船厂。承担驱逐舰(包括潜艇)的为丙类造船厂。以此类推,各类工厂因级别的不同,所得到的保障力量也就不同。在物资紧缺的条件下,甲类工厂将得到首先保证,随后才是其他级别的工厂。同时,高级别工厂可以承担部分低级别工厂的生产任务,而低级别工厂则不能承担高级别工厂的生产任务。工厂本身的级别并不固定,海军根据其实际情况,完成生产订单的情况,将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划拨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并且确定工厂的新级别。
  相应的,其他各种军事工厂也也都有类似划分,这是保证重点装备能够得到优先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帝国在多年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些工厂的具体清单为:
  甲类工厂:大连造船厂,威海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青岛弹药工厂,苏州车辆厂……
  乙类工厂:青岛造船厂,连云港造船厂,福州造船厂,高雄造船厂,南昌飞机制造厂,淄博弹药工厂,杭州车辆厂……
  ……
  这些工厂才是帝国海军真正的支柱与基础,没有这么庞大的工业基础,帝国海军就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厉害的舰队,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战舰。在整个大战期间,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数百万帝国海军将士之外,这些工厂里的550万工人也在为海军,为帝国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
  除了庞大的工业基础之外,支撑着帝国海军的还有庞大的科研体系。而为了能够尽快让科研成功应用到武器装备上来,大部分的科研机构都是工厂的一部分。
  造船是海军最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在所有的甲类与乙类造船厂都有独立的船舶研究所(部分丙类造船厂也有船舶研究所,而且根据各造船厂的规模,实力,这些研究所的规模与实力也不一样)。飞机制造也是一大重点,因此每家飞机厂都有自己的航空研究所。弹药,车辆等等工厂都有着类似的机构。
  在鼓励工厂提高科研能力方面,帝国采用的是奖励方式。每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利用率(这是最为重要的)都是用来评定各研究所下一年所能获得的军用研究经费的关键因素。拿造船为例,如果某船舶设计所的方案被采纳的话,那就将获得一笔丰厚的设计经费,而且其他造船厂如果要建造这类战舰,就必须要向设计该类战舰的造船厂支付一成到两成的盈利。在战时情况下,这是工人与研究员领取配额的标准,同时,完成设计的造船厂将在战舰建造时获得优先保证。而战舰最终的产量也将决定船厂里所有人员的福利待遇。
  除了这些直接由工厂负责的研究机构之外,海军还有另外三十多家独立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都得到了海军研究经费拨款(部分是与陆军共同资助的),而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的就是一些难以迅速在生产中利用起来,同时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比如船舶用动力系统,发动机(这主要是由工厂承担的),新的化工工艺,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医学等等。这些研究都很难直接利用在战争上,但又直接关系到了战争的胜败,是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基础。
  从这一整套的工业,科研体系可以看出,帝国的军事机构实际上已经与工业,科研机构整合到一起了。在战争时期,工业就是军队的四肢,科研是军队的翅膀,离开了哪一个都不行。而为了尽量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工业与科研力量动员起来,由军队直接负责相关的工业与科研机构,这也许是比通过政府干预,或者是民间自发组织更为有效的办法吧。当然,这也只是战时情况,和平时期,这一套管理体系就不再适用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套强大,完善的工业与科研体系,帝国海军在装备的研制与采购方面与别的国家的海军有着巨大的差别。
  从根本上讲,帝国海军对新技术的追求是最为强烈的。从最初的“两强标准”,到现在的“一强标准”,帝国海军的相对规模一直在缩小。在无法保证拥有足够多的战舰的情况下,海军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质量,用性能来代替数量,做到每装备一种战舰都要是最好的,而且只要确定这种战舰的性能优秀,而且价格低廉的话,那么海军就会立即大规模采购,而不是如同那些后起列强一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发展。
  拿航母这种在二战之前出现的,在二战中成为海上霸主的战舰来说。帝国海军没有如同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一样,在航母概念出来之前就动手建造试验性质的航母,而是先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实际上,帝国海军利用波斯帝国“哈桑”号航母做了大量的试验,只是自己没有造试验航母而已),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基础设计,技术储备。在技术赶上来之后,帝国海军就立即开工建造了三艘舰队航母,一举赶上了其他列强,随后又开始建造性能更好,数量更多的航母,很快,帝国海军就成为了拥有航母最多的海军。
  同样的,拿帝国海军在大型防空巡洋舰这种战舰的发展来看。帝国海军最初并没有想过要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直到发现空中威胁成为了舰队最大的威胁时,帝国海军才决心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并且一口气就建造了二十四艘大型防空巡洋舰。而不是如同日本或者美国那样,分几级,分几批建造这些战舰。
  其他方面无不如此,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海军建造的战舰级别是最少的,但是每一级成熟的战舰的建造数量都是最多的。这么做的好处相当明显,大批量采购是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而且这还能够让更多的造船厂掌握建造大型战舰的技术,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随着海军对各类战舰需求的增加,越多的造船厂就意味着越多的战舰!
  其实,帝国海军在装备方面的研制与采购政策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点。一是尽量追求技术的领先性,并且要确保领先对手很长一段时间。二是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以此降低装备采购的成本,并且迅速扩充海军实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纳的话,那就是:要么不要,要就要最好的,而且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