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38030/ 为您提供近距离忧伤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近距离忧伤》是70后的爱情,70后们谈恋爱不如80后、90后们奔放,要含蓄些,特别这又是一个分手后还互相喜欢的感情,如何细腻地描写出来?德邻想到了向《红楼梦》学习。在中国的古往今来的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有无数人研究,有无数的书评,这些都是学习的瑰宝。
德邻在多伦路旧书店,淘来了几本8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学刊》,还从图书馆查阅了这些红楼研究书籍:
1《红楼笨谜》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
2《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刘梦溪著
3《蒋勋说红楼梦》
蒋勋著
4《红泥煮雪录》
端木蕻良著
5《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
吴光正著
6《西子湖畔红楼情》
土默热著
7《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
蔡义江著
8《蒋勋和他的红楼梦》
9《周汝昌梦解红楼》
10《俞平伯讲红楼梦》
通过研究〈红楼梦〉的评著,学习并理解对人物语言、性格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如刘梦溪评论:
自三十二回“诉肺腑”和三十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黛的爱情关系已是情极而淡的爱情,见面已不需要说什么话,如同黛玉所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通过这个评论,德邻明白了:只要互相内心喜欢,能读得懂对方的心思,不牵手、不诉衷肠,也是爱情。
刘梦溪还有这样的评论:
曹雪芹的审美思想,是要他的主人公的爱情,只在精神世界作无限的盘旋和追问。〈红楼梦〉写出了爱的无限性和男女双方的“不了情”。伴随着无法排解的“爱的苦况“的爱情,才是最深永的爱情”。
《近距离忧伤》在创作时,被评论无曲折的情节,够不成商业小说。德邻也为此苦恼,德邻喜欢的是人物心理描写和人物性格分析。这样的小说会不会有人看呢?
这个问号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德邻看到蒋勋评红楼中的有关描述,德邻才算释然。蒋勋是这样说的:
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镜子完全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最像镜子的小说就是《红楼梦》。
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这是蒋勋对《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评价,这不正是德邻追求的“人物素描”的写法吗?把自己心目中的70后大学男生、女生的语言、性格一点点描摹出来,仿佛回到当年的时光,体现文字的力量。
冯唐说“用文字打败时间”,若学到了《红楼梦》的精髓,可以向打败时间的目标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