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读书郎


小说:宋扬天下   作者:尹三问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33266/ 为您提供宋扬天下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庆历三年的夏天,比以往时候更热一些。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是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代,大宋人民只能靠折扇、沐浴等屈指可数的方式纳凉。
  勋贵富豪之家则好一些,可以用冰纳凉,不管是食用冰饮,还是用冰块降温,多少能舒坦一些。
  其实这些本来普通百姓也是可以享受到的,至少往年如是,但因为去年东京汴梁异常暖和,存冰很少。
  今年天气有过早炎热,以至于大部分靠贩卖存冰的商户提前开售,早早便被抢购一空。
  如今汴梁城里,除了皇室贵胄,勋贵高官家中,市面上已经没有冰块售卖。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那就是州桥附近刘家铺子,“果子刘”如今在汴梁城里很出名,就是因为冰块。
  他被释放了,因为薛纵的缘故,包拯入主开封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审理金明池失火案,蒙冤者被陆续释放,首先一个便是果子刘。
  回来修养了几日,果子刘便立即开始忙生意。得知了来龙去脉之后,对薛纵他没有任何怨言,毕竟事出意外,薛纵自己也受了重伤,且不知情。
  生意还是要做的,赚钱是一方面,果子刘更是在薛纵身上看到了希望。四门馆高居榜首的才子,小小年纪还得了承奉郎的官职,往后进公门,入朝为官不在话下。
  别的且不说,单说薛纵在开封府与府尹大人相谈甚欢,那可是自己亲眼所见。
  自己一家跟着他,将来少不得有好处,自己年纪大也没什么指望,但自家儿子和薛纵年岁相当,将来肯定大有好处。
  因为要入学,且有了官身之故,生意上的事情薛纵自然不方便出面,自己少不得需要多担待。
  果子刘自然是义不容辞,大块的制冰送过来,很快便销售一空,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队。如此火爆的场面,让不少人都好奇,薛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冰块?
  “真是奇怪,绝对不可能是存冰,如今东京,即便是宫里恐怕都没有这么厚实的冰块,难不成是现冻的?”
  “怎么可能,炎炎夏日,水怎可能凝固结冰?除非是有神仙手段。”
  “马汉,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事实就在眼前啊!”
  “包公,您怎么看?”
  汴河畔,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微微一笑,正是便装巡访的新任开封府尹包拯。
  “也许那个少年确实凝水为冰的手段!”包拯轻声说道,目光里似乎有些许沉思。
  “那天在开封府前阻拦包公您的那个少年,他有这么大能耐?”
  “不错,是他!”包拯道:“王朝、马汉,你们或许有所不知,近几个月,这几个月东京城里出现了不少新鲜玩意,都与那个名叫薛纵的少年有关。”
  “哦,卑下只知他是四门馆的学子,没想到他还有这许多稀奇……”名曰王朝的汉子笑了笑,看向刘家铺子的目光也多了些许好奇。
  包拯道:“你们和本官一样初到东京,很多事情尚不熟悉,但往后……本官主持开封府,你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是!”一左一右,两个扈从当即点头。
  沉默了片刻,马汉轻声道:“包公,您把金明池岸有关的人员全部释放,这样会不会……”
  “都是些无关之人,继续关押又能如何?”包拯显然对此不以为然。
  马汉道:“可是我们如今的调查毫无进展,您新官上任,各方都盯着呢,要是……”
  “不必担心,此事…朝廷自会有论断的。”
  包拯似乎对此信心满满,王朝与马汉见状,也便不好在多说什么。
  ……
  果然,朝廷的圣旨很快下达,对此事有个明确的定论——沂州逆贼所为。
  事情很凑巧,沂州虎毅卒王伦起兵谋反,闹出的动静有点大,于是乎这桩行刺皇帝的惊天大案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弑君和谋反都是天大的罪过,枢密院立即下达了调兵军令,京东路的大军随即调动,齐州和淄州驻军,以及平卢节度使郭中和麾下人马,前去平叛。
  一场小叛乱而已,大宋每隔三五年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只要大军调动,很快就会结束,重归安定。
  所以在东京城里,没有人当回事,依旧开开心心地过端午节。
  挂艾草,裹粽子,龙舟比赛也有,往年本来是在金明池的,但除了前几日的事情后,改到了铁塔湖。
  很多东京百姓都暗暗猜想,也许今后皇家不会再开放金明池了,但谁也没想到,皇帝赵祯却格外大方。
  从今往后,不仅仅是水军校阅之日,从三月开始到了四月初春光明媚的时候,金明池开门迎客,供百姓踏春游玩。
  消息一出,皇帝赵祯顿时赢得一片赞誉之声。
  ……
  “金明池,往后还是不要再去了。”端午家宴上,薛孟氏不免碎碎念。
  这次在金明池虽然赚了不少钱,也闯出了名头,但是孙子遭遇生命危险,果子刘牢狱之灾,让她心有余悸。
  “好,我们以后不去了。”薛纵点头答应,笑道:“来,祖母,尝尝孙儿包的粽子。”
  “纵哥哥,我也要!”本来已经满嘴美食的芸儿伸手讨要,俨然一个小吃货。
  薛孟氏宠溺地看了一眼孙子孙女,笑道:“纵儿,往后这些庖厨之事你就不要亲自动手了。”
  君子远庖厨,是这个年代固有的观念,尤其是薛纵现在已经是官身,所以老祖母对此颇为在意。
  “祖母,在家里没关系的。”
  “纵哥儿,薛婶说得对,今时不同往日,以后你就说法子,具体进厨房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做。”五柳巷相熟的邻里们聚在一起,几位婶子连声劝说。
  好似自打得了承奉郎的官职,所有人看自己的眼光都不同了,八品芝麻官而已,有必要认真吗?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个四门馆的学生,而且还尚未入学……
  想到这里,老祖母随即便道:“纵儿初十就要去四门馆,给先生的束脩还得劳你们准备一下。”
  果子刘笑道:“薛婶放心,纵哥儿的束脩已经在置办了,肯定妥妥当当。”
  “纵儿啊,去了四门馆,定要好好读书……”老祖母连声叮嘱,满眼期待。
  薛纵却忍不住暗叹,时隔多年,又得上学读书,得整日里孔孟之道,之乎者也,想想不免有那么点烦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