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计算机从娃娃抓起


小说:没有人能杀死我   作者:微莲不似荷   类别:都市生活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7801/ 为您提供没有人能杀死我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看着皮肤表面的反应,我忽然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过敏?
  不管是家门口的小医院,还是市区的传染病医院,都只是对过敏显得很紧张,病没有谁解释过人为什么会过敏。
  甚至,我都已经死过一次了,还不清楚自己对疫苗中的什么成分过敏。
  护士发现我的过敏反应很剧烈,立即咨询医生怎么办。
  医生的回答很官方,让她按规范操作。
  护士帮我刺破了水泡,并做了简单的处理。
  门外的李老师神色复杂地看着我,并没有说什么。
  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被安排学习计算机。
  这得益于以为为人的名言: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我就读的小学,刚刚建成计算机教室两三年,使用的是当时很流行的486微型计算机。
  虽然在去年,国内便有了更先进的586微机。
  学校考虑到只是做启蒙教学,并不需要这么快更新配置。
  二十台计算机,被四十五个孩子分,需要两到三人一台机器。
  跟我一起上机学习的,是班上的一对双胞胎,姐姐叫王婉珺,妹妹叫王婉玮。
  珺是美玉,玮是奇珍,都是极好的名字。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计算机老师,很宝贝机房里面的二十台电脑。
  不仅每天把机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进出机房甚至要更换鞋套。
  只是计算机搭载的是DOS操作系统,明显没有如今的电脑好操作。
  想要打开中文的操作界面,还需要输入指令,进入中文DOS。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吃力地接受计算机操作的教育。
  毕竟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也就敢让孩子摆弄个电视,去哪里给孩子找一台电脑呢?
  不过,班上却有一个人,深深吸引了包括计算机老师在内的所有人的目光。
  他完全不用听老师讲课,就能把计算机玩得贼溜。
  摆弄了一会儿之后,还不忘提醒老师一句。
  “林老师,咱们学校的电脑怎么不能上网啊?”
  计算机老师姓林,但此刻她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机灵。
  上网是什么鬼?她学习计算机技术时,接入因特网可是实验室和研究所才有的特权。
  但她没有惊慌,故作镇定的问道:“董鹏举同学,你在哪见过能接入因特网的电脑?”
  董鹏举感觉很露脸,自豪地回答:“在家里啊,我家买电脑快半年了,一直就能上网。”
  林老师八卦之火燃起,追问:“你家是怎么有电脑的呢?”
  董鹏举显得更骄傲了:“我家有海外关系,爸妈说,打国际长途太贵了,在网上联系更省钱一些。”
  我不知道,带给爷爷奶奶的苦难的海外关系,到了董鹏举这里,为什么就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难道说,是因为舅爷时隔多年终于来信,以及姑姑曾经提起的出国热吗?
  可是,出国不是坏事吗?
  我记得去我外婆家时,她说矿长的儿子就去美国了。
  当时,矿长气得差点厥过去,一个劲地感叹:“儿子是给美国鬼子养的。”
  怎么到了董鹏举这里,海外关系就是值得骄傲的事了呢?
  当然,董家爸妈的脑筋还是比较灵活的。
  我犹记得,当年固定电话拨打国际长途,首先要先交几千块的押金,然后一分钟大概收费二十多。
  即便是用当时流行的大哥大移动电话打国际长途,不提需要交多少押金,直接就安秒计费。
  我记得,好像是一块多钱六秒钟,一秒钟就得两三毛。
  前文咱们提起过,去房头刘大娘家打电话,市内通话一分钟才三毛。
  而当时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是个新鲜事,计费标准也是拨号上网,一小时三十块钱左右。
  计算机里面可以安装网络IP电话,实现一分钟五毛钱的网络通话。
  遗憾的是,当时的调制解调器只提供64kb的带宽,并且拨号上网时,不能使用家里的座机电话。
  94年的时候,大哥大和486都不如刚进入国内市场时贵了。
  我印象中,购买一台486在当年约等于两台大哥大的价格。
  但董家如果真有海外关系,省下的电话费,可不止几个大哥大那么多。
  更何况,在与我同年进入我国的大哥大面世时,一台大哥大的价钱直接就等同于一台286微机。
  林老师只是感叹了一下董鹏举的家境,并没有多说什么。
  而我则在做微商小声嘀咕着:“不就是海外关系吗?谁没有似的。”
  身边的王婉珺同学轻笑一声:“嘿,那你家有电脑吗?”
  我无言以对。
  其实董鹏举就住我家附近,他父母是我曾经念过育红班的那个小学的老师。
  后来学校一天不如一天,那两个老师便主动下海,为国家减轻负担去了。
  没想到,几年时间,人家买电脑都不眨眼了。
  而我家,还处于父亲下岗的愁云惨雾之中。
  父亲的下岗,对我家来说算是极大的打击。
  这一年,父亲才三十七八岁,并不能满足“4050”人员的帮扶条件。
  他看着以前一个车间的师兄们,有的去当了交通协管员,有的去做了环卫工人,甚至有的还去收了废品……
  我知道,父亲的心里不是滋味。
  但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能说一句我从电视上学来的宣传语。
  转变择业观,干嘛都光荣。
  父亲出身革命军人家庭,对于光荣的定义与市场经济冲刷下的凡夫俗子们并不完全相同。
  他倒是没觉得上述那些工作有多羞耻,他当时常说的话是:“光荣不值钱了。”
  是啊,在这个年代,光荣确实不如以前荣光了。
  不管你干了多难做成的一件事,在别人眼里,衡量你是否有本事的标尺,就只是你赚了多少钱。
  家里一下子没有了收入,瞬间进入坐吃山空模式。
  母亲勉强用不多的积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当时的我不懂经济,只记得94年的冬天特别的冷,比我出生那年的大寒潮还要冷。
  那年大白菜价格一毛钱一斤,买一百斤打七折。
  我家吃了四个多月的白菜,我可以好不夸张地确认,我在那一年见过了白菜的所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