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治丝益棼,抬棺上朝!


小说: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作者:江中斩蛟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6162/ 为您提供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毕云回宫。
  牟指挥使回锦衣卫。
  刘总宪在福伯伺候下,身披大红朝服。
  子时已过。
  漫漫长夜,已然过半。
  再有两时辰,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必须准时至午门纠仪文武百官。
  时间,不多哉。
  幸好福伯是个妥善人,等刘总宪出府门时,车马正在府门外。
  登车,朝五城兵马司南城指挥司而去。
  “大管家,孙少爷请您去西厢房一趟。”
  府中下人见福伯在夜风中望着车架离去,轻声道。
  东、西厢房相对,刘成学本因臀部疼痛睡不着,自然听到了动静。
  福伯转身入府,及至西厢房,推门而入。
  “福伯,烦请代我将此奏疏送至户部,令李梦阳在大朝会上,转呈于陛下。”
  刘成学拖着病体,在床榻上书写了道奏疏,为防被叔父知晓,只敢等叔父走后,才唤来福伯。
  这大朝会,是陛下“图考绩”的时候,身为户部尚书,必须要将唯一做的事,在文武百官面露露露脸。
  “不会又是……”
  福伯接过奏疏,当然不敢打开,但心中却有种不好的预感。
  肯定是国朝选妃的事!
  距离孙少爷上奏,国朝颁诏举美,过去整整一个月了,是该令国朝及邻国秀女入宫遴选了。
  孙少爷的奏疏,想必就是上疏陛下,着令诸省、州、郡、县,及藩篱之国,即刻送秀女入宫。
  在孙少爷殷切目光中,福伯出了厢房,就一种感觉,蛋疼!
  这把年纪了,还能有这感受,孙少爷,能当一声神医。
  福伯长叹一声,命人再去备车,走一趟内阁中书舍人李梦阳府上。
  不知怎的,总是感到迷惑,孙少爷在朝廷,和小少爷在朝廷,以及老爷在朝廷,当官的画风,不太一样。
  嗯。
  清奇。
  老爷手持天子剑,清丈国朝土地,凡有所阻,一剑破之。
  小少爷参奏三大国公府,奏疏以箩筐为计,呈至御前。
  孙少爷,只想着为陛下找美人!
  哪怕皮开肉绽,亦是不改初心。
  而且。
  关门前,孙少爷那满是遗憾的神情,看样子,但凡能稍微走两步,都能让人抬着上朝,亲自向陛下奏禀。
  这让历朝历代奸佞看了,都得奉孙少爷为师。
  孙少爷,大才啊!
  杂念丛生,福伯摇摇头,登车往李梦阳处而去。
  这黑夜之中,不仅次辅府没闲着,无数权贵同样没闲着。
  车马喧嚣,好似白昼一般。
  尤其。
  是心中有“鬼”的人。
  圣旨降下时。
  定国公府的酒宴还没散,国朝勋戚干脆就没走,头碰头揣摩着圣意。
  过往。
  大朝会,多是在新年正月初一举办。
  皇帝幸奉天殿临轩受贺,公卿将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省州郡长吏、诸少数族族长、藩国使臣均奉贡进表拜贺。
  凡重大国事,均可在此朝堂上颁布。
  陛下的突然之举。
  地方各省州郡长吏、诸少数族族长,和藩国使臣肯定是无法前来。
  国朝大将,除京师三大营统领戚景通外,基本全部往大同镇而去。
  唯公、卿、相在朝,不对,连“相”都少一个,刘次辅没在。
  国策要紧。
  届时,大朝会上,会出场的人,很值得商榷啊。
  况且。
  昨儿个都察院刚参奏三大国公府,夜里大朝会旨意就降下了,定国公、成国公和保国公不难联想到,这,是不是陛下请君入瓮的鸿门宴。
  进到奉天殿,生死,可就不由己了。
  陛下,难不成真要降罪国公府?
  三位国公恐惧之下,频频举杯,向众勋爵敬酒,将在大朝会联袂参奏刘家父子的事落实。
  勋戚同气连枝,也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纷纷饮尽敬酒,表达决心。
  而就在国朝勋戚沉浸遭遇陛下降罪的悲伤酒宴中时,睡着不久的李首辅,再次被惊醒。
  两次了。
  先是陛下大朝会旨意,这又有什么事?
  “兆蕃,何事?”
  李首辅拍了拍美妾的身体中后偏下部,翻过身下得床来,李兆蕃忙不迭为父亲穿上鞋履。
  “父亲,五城兵马司南城指挥司中的袁秀才被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杰,以锦衣卫指挥使腰牌将人提走了。”
  “哪个袁秀才?”
  “就是那個为母告官的昌平袁秀才。”
  “孔家族老孙儿害死其母的那个?”
  “正是。”
  李兆蕃点点头,后悔道:“先前知德(衍圣公孔闻韶字)找过我,让我不必理会袁母的事,我便没有在意,没成想,会被都察院知道了,更没想到,让刘杰那个“疯子”盯上了,倘若刘杰在大朝会上参奏儿子我一本,陛下恐不会轻易饶了我。”
  “遇事要镇定!”
  李首辅看到嗣子方寸大乱的模样,教训道:“说到底,不过是个酸秀才死了老母的事,还能真被都察院告到御前不成?
  再说,小杰那孩子,我是见过的,也是了解的,心地善良,见不得人间疾苦。
  估计是不知道从哪听到了这事儿,才伸手将人救了出来。
  等大朝会前,我与小杰交谈言明,不会有事。
  至于袁秀才那,既然想要良乡城卒的命,便舍给他就是了。
  让昌平、良乡知县小心办妥。
  事后,让孔家族老弥补良乡城卒家眷。
  左右不过是孔家子任性一二,以后让闻韶多加规劝叔、伯、兄、弟,此事,也就了了。”
  一条人命。
  是大事,也不是大事。
  那袁母原有重病,种种巧合之下病亡。
  是天命使然。
  与人无关。
  只是袁秀才闹得狠了,不得不给个交代,但到此为止了。
  但是。
  刘总宪,怎的与牟斌扯上关系,还拿走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腰牌?
  “儿子受教!”
  李兆蕃心中大定,虚心接受道。
  姜还是老的辣。
  父亲的手段,可能不太高明,但胜在好用。
  “去吧,寅时再来唤我,与我一道入宫朝见。”
  李首辅摆摆手,驱赶道。
  琐事扰清梦。
  唉。
  李兆蕃出正房,为父关门,透过门缝,隐约传出“老爷不要”的娇声,就当没听到,疾步离去。
  父亲,太操劳了!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黑夜。
  终将过去。
  黎明。
  终会到来。
  寅正四刻。
  大雪落。
  国朝第一场雪,来了。
  午门外。
  文武百官、国朝勋戚沐雪相会。
  远远瞧得首辅轿子缓缓而来,包括定国公、成国公、保国公在内,一众文武、勋戚前走相迎。
  “阁老,您到了。”
  成国公朱辅站在最前,从李兆蕃手中搀扶过李首辅下轿,笑逐颜开道。
  李首辅。
  先后娶妻三人。
  元配刘氏、继娶岳氏,先后故去。
  再续娶的朱氏,是先成国公朱仪之女,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今成国公朱辅长姐。
  说起来,成国公是李首辅的小舅子。
  “舅父!”
  李兆蕃见礼道。
  作为首辅嗣子,被过继到首辅府,父亲是李首辅,母亲就是朱氏。
  见面必先见礼。
  “兆蕃,昨夜舅父有要事,未能至府上贺喜,别做怪罪。”
  成国公还礼道。
  “讨刘”大会。
  关乎整个勋戚荣辱。
  相比较下,非亲外甥升任九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
  人未到,大礼却是到的。
  “舅父这是折煞我了,哪能您来府上为我庆贺,当我到国公府见您才对。”
  李兆蕃摆摆手道。
  昨个儿都是文人雅士,成国公来了,反倒让人不自在。
  “阁老,大喜啊!”
  定国公近前来,拱手道:“阁老啊,这场雪下了之后,您老去年六十,今年该是五十九了。”
  闻声。
  文武百官哈哈大笑。
  一派欢快之意在众人之间流转。
  “定国公,这是嫌我老喽,提醒我该告老还乡喽。”
  李首辅反声打趣道。
  昔日先皇在世,明君在位,贤臣满朝,文和武谐之景,历历在目。
  要是李首辅走了,就再不会有了。
  “那哪能啊,姜太公七十才遇到文王,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君王十八载,才有了大周八百年江山,您老,还得伺候陛下三十年呢。”
  定国公真心实意道。
  有李首辅在,勋戚们很安心,也真担心换个旁人,勋戚们会遭苦日子。
  “要真再干个三十年,还不得让人恨死了。”
  李兆蕃接过话道。
  内阁首辅的位置,仅能陛下言语,其他人,哪怕是尚在任上的李首辅,也不能置喙。
  子代父言。
  “小阁老,不会的,我们大家伙儿可都盼着首辅大人再干三十年呢。”
  众勋爵附和道。
  国朝蒸蒸日上,倘若勋戚再有三十年好日子,勋爵府积累的底蕴,足以保证以后不论岁月流转,还是江山更迭,都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这一幕。
  被站在远处,吏部尚书杨一清、兵部尚书梁储、工部尚书杨廷和,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杰等朝廷新贵尽收眼底。
  满眼之中,皆是厌恶。
  国朝勋戚完美诠释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真谛。
  国朝之悲。
  “陛下龙心似海,虽然今天降下了瑞雪,可是陛下的心情,谁也不知道怎样,朝廷上的事,咱们能过去就尽量过去,等散了朝,再想别的法子,我还是那句话,天大的事,咱们可得同舟共济!”
  李首辅看着朝廷新贵们,温声笑道。
  这话。
  他在成化帝时期说过,在先皇时期也说过,在陛下登基时也说过。
  每逢大事,必说一遍。
  以前。
  总是有惊无险,诸事顺遂。
  是个吉利话。
  直到此刻。
  他依然对同门小师弟等人充满善意,这是朝廷平稳的关键。
  “阁老说的,我们都愿意听,怕就怕,朝中有奸臣作乱,混淆陛下耳目,让人不得清净。”
  定国公顺着李首辅目光看去,冷笑道。
  这帮新贵九卿,自从得势之后,就在朝廷中到处惹事生非。
  令人火大。
  指桑骂槐。
  在场都是人精,谁能听不出来。
  杨一清尚书率先转过头去,道不同,不相为谋。
  梁尚书、杨廷和尚书紧随其后,转过头去,懒得多费口舌。
  “奸臣!”
  李兆蕃终究是年轻气盛,又是得意之时,忍不住骂出了声。
  九卿罢了,谁不是啊?
  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什么玩意!
  “李兆蕃!”
  李首辅微怒,呵斥道:“我大明朝哪有奸臣,都是忠臣!”
  别人说朝中有奸臣也就罢了,要是连自己嗣子都说,岂不是在暗讽他这个内阁首辅所做有不足之处?
  “是,父亲!”
  李兆蕃心中仍然不服气,父命难违,只能含怒不发。
  “小杰。”
  李首辅面露失望之色,声音微提,对刘总宪呼唤道。
  这新入朝的九卿,还是老友独子,可不能与杨一清等人一条道走到黑。
  只是。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阁老,时辰到了,该入午门了。”
  刘总宪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婉拒道。
  拒绝交谈。
  李首辅忽然觉得,事情逐渐脱离了掌控。
  冥冥之中,似是有无尽恶意袭来。
  可细思之下,又没什么头绪。
  眼睛余光。
  李首辅瞥到了爱徒李梦阳,正站在人群外围,与任何人都不怎么亲近。
  不安之感,在心间蔓延开来。
  “宾之,是该率文武百官入午朝门了。”
  谢阁老看了眼天色,差不多,到时辰了。
  话音刚落。
  “啪!”
  “啪!”
  “啪!”
  静鞭三响。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手持拂尘而来,宣召群臣。
  天色微亮。
  礼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级进入殿门。
  皇宫中陈列着车骑兵卫及各色旗帜、仪物,礼官传言“趋”,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
  及至奉天殿,文武百官东西向分班排列。
  刘总宪率众纠仪御史进得殿内,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
  这与寻常小朝会,朝臣数十人不同,数百号人,一旦违仪,这奉天殿,将乱糟糟的。
  辰时一到。
  皇帝升座,鼓乐齐鸣,百官跪拜致贺,行礼如仪。
  朱厚照头戴冕冠,身着龙袍,稳步登上御阶。
  “圣躬万福!”
  群臣齐呼朝贺。
  朱厚照落座龙椅,龙威席卷而出,少年天子,腾渊而起,鳞爪飞扬。
  ……
  与此同时。
  午朝门外。
  一口棺材缓缓而来。
  前有锦衣卫缇骑开路,左右有东厂、西厂番子护道,径直朝奉天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