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九边欠饷


小说:崇祯重振大明   作者:凤凰北斗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5022/ 为您提供崇祯重振大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十一月十日,朱由检定熹宗陵墓为德陵,并遣使将熹宗谥诏告知地方。
  因为昨日又收到贵州巡按陆献明奏疏,朱由检感觉西南的事情不能拖延。能解决这件事情,那就尽快解决。
  所以他召集处理兵部事务的常参会议,打算专门解决这件事。
  不过会议开始后,第一件事并非是讨论西南问题,而是朱由检登极后,给边军的犒赏。
  听到袁可立说这件事还没解决,朱由检感到不可思议。
  再三询问之后,才确定户部尚书郭允厚,根本没有把犒赏发下去。
  这让他大发雷霆,责问郭允厚道:
  “朕在八月底下诏,现在都十一月十日了。”
  “你还没有把犒赏发下去,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你这两个月在忙什么,这么大的事情没有解决,也没奏疏上报?”
  “你是在想什么?”
  边军犒赏的事情是他再三嘱咐的,朝堂上硬是没解决,也没有人上报。
  朝堂上这些大臣,真的不拿他的话当回事!
  郭允厚急忙辩解,今年先帝驾崩新皇登极,非正常支出实在太多,户部拿不出钱来。尤其是皇帝登极后,先是招抚草原要给市赏,又召毛文龙进京,让户部拨下钱粮。如今他勉强凑了三十万,其余犒赏请内库发放。
  对郭允厚的辩解,朱由检实在无心去听。
  他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有人把问题解决:
  “毕自严走到哪里了?”
  “什么时候到京?”
  郭允厚听到这话,顿时心中一凉。知道皇帝已对自己失望,要换个人代替。
  此时对他最好的选择,就是主动上疏求去。
  对户部的事情实在焦头烂额,郭允厚当即以年迈为由,请求致仕还乡。
  见他还算识趣,朱由检照例不准,让他体面地走完流程,等毕自严上任。
  群臣见到皇帝雷霆大怒之下,逼得一位尚书离任,各个噤若寒蝉,回想自己有什么皇帝吩咐的事情没解决。
  朱由检拿郭允厚杀鸡儆猴,但是边军的犒赏仍旧需要解决。这时不是吝啬的时候,想到魏忠贤等人抄家能收获些钱财,朱由检当即说道:
  “内库拨款五十万,和户部的三十万一起,给边军发放犒赏。”
  “御马监掌印高时明,你专门盯着这件事,由顺天银行督办,把饷银直接运到九边,会同镇守太监给所有士兵建立账户,挨个发给士兵。”
  高时明闻言领命,群臣却心中一凉。知道皇帝任用太监去办这件事,明显是对外廷大臣失去信任。边军犒赏这件事,影响会很深远。
  袁可立鼓起勇气,说这件事不合惯例。朱由检怒火爆发,当即就斥责道:
  “惯例是什么?”
  “惯例就是朝廷发下四十万,你们却只给奢崇明四万吗?”
  “土司袭职本有惯例,你们却违背惯例搜刮人家几代人积累的钱财,又以裁撤老弱为由,把本该发放四十万的饷银,只给人家四万。”
  “现在把那些所谓的老弱病残逼反了,死伤多少人先不说,朝廷每年拨付的钱粮,至少就要二百万。天启六年的时候,更是高达四五百万。”
  “你们这些人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要把边军也逼反了,还要维护惯例?”
  想到九边拖欠的饷银,尤其是陕西边军“鬻子出妻、离伍潜逃”。再想到朝堂上的事情,朱由检感觉这样下去,大明迟早要完——
  这让他实在控制不住情绪,在朝堂上爆发出来。
  袁可立入朝之后一向受到皇帝尊重,第一次被皇帝如此斥责。虽然斥责的事情和他无关,但是作为有良知的官员,他实在无颜为那些人辩解。维护惯例的底气,自然消失无踪。
  其他臣子也是头一次见皇帝如此失态,尤其是“把边军逼反”的言论,让他们知道这件事触及皇帝底线。所以才不惜拿下一位户部尚书,让他们认识到事情的严重。
  把犒赏的事安排得事无巨细,又规定边军饷银以后就按这个方法发放,朱由检把户部和兵部发饷的权力,彻底夺了回来。
  又以魏忠贤让涂文辅总理户工二部的前例,任命高时明监督户工二部收支,把外廷的钱粮,纳入内廷监管。
  种种举措,充分显示了对外廷的不信任。群臣却无话可说,甚至无言以对。“逼反边军”的后果实在太严重,没有人能承担起。
  “陕西边军补发一年欠饷,这件事办了没有?”朱由检又询问道。
  这是皇帝登极后亲自交待的第一件事,郭允厚没敢拖延。事实上就是因为这件事,让他连登极犒赏都凑不出来。
  此时听到皇帝问起,郭允厚急忙回道:
  “已经运过去了,应该已经发下。”
  “补发军饷近四十万。”
  这是朱由检最看重的事情,听到郭允厚已经办了。朱由检的态度总算好了一点,询问道:
  “补发欠饷之后,陕西还有多少欠饷需要补发?”
  “包括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临洮五镇。”
  知道皇帝重视这個问题,郭允厚还真算过,此时苦着脸道:
  “补发的四十万大多是给临洮府、巩昌府边军的,还有一部分给了固原镇、延绥镇。”
  “如今固原镇尚欠四万,延绥镇欠饷从天启元年到七年,累计达一百五十余万两,积欠至二十七个月。”
  “宁夏镇累欠十三万,甘肃镇累欠七十余万,西安等处累欠八十余万。”
  “合计约三百二十万。”
  这个数字,大出朱由检意料,群臣同样震惊。
  都知道九边欠饷,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单是陕西一地,补发四十万后,还累欠三百二十万。其它边镇加起来,估计还会更多。
  朱由检已经有些麻了,知道总数一定会超过自己之前估算的四五百万两。此时也只能继续问道:
  “蓟镇、宣大、山西、辽东统计了吗?”
  “还有多少欠饷?”
  郭允厚把实情抖出,说道:
  “蓟州、密云、昌平、易州、永平约欠饷一百五十三万。”
  “宣府、大同、山西约欠饷一百五十三万。”
  “还有辽东欠饷,大约四十余万。”
  “边镇合计欠饷,在六百六十万以上。”
  “其中或有缺漏之处,朝廷若要补发欠饷,需要准备的钱粮,至少在七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