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诏令和戒严令


小说:崇祯重振大明   作者:凤凰北斗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5022/ 为您提供崇祯重振大明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拆分大明律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朱由检以后可以更方便地修改或增加某种法律。
  否则一改就是整部大明律,动静实在太大了,也更难以通过。
  所以他想把大明律拆分,方便以后修改。
  不过袁可立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陷入为难:
  “历代先帝颁发的诏令,应该定在哪个级别?”
  “是相当于法律,还是相当于法规?”
  这是关系到皇帝诏书级别和权力边界的重大问题,如果朱由检说皇帝的诏令属于第二级别,那就相当于承认皇帝也要遵守大明律。以后群臣会想尽一切办法修改大明律,约束皇帝,实现君主立宪。
  朱由检现在不愿钻入这个套子,考虑之后说道:
  “皇帝的诏书可视作临时法律,通常不能和大明律相违背。”
  “但是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诏令废止某些法律法规,用颁布的诏令代替。”
  袁可立心中失望,有些生气地道:
  “陛下这样做,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何必还要拆分修订大明律?”
  “修订之后,陛下就颁发诏令废止了,那还修订做什么?”
  朱由检也觉得这样做实在有些耍无赖,只能做出让步,说道:
  “那就加个时限,可以临时代替某些法律。”
  “历代先帝的诏令,同样按临时法律处理。”
  “需要沿用的,那就整理后加入法律。”
  “不需要沿用的,那就不再延续。”
  这下袁可立满意了,知道大明律的权威能够得到保证,皇帝在大部分情况下会遵守大明律。
  不过他还是提出要求,希望皇帝对时限明确规定:
  “时限是多长时间,请陛下说明白!”
  朱由检道:
  “暂时定在三年,一次废止时间最多三年,诏书上要明确时间。”
  “时间过去之后,如果诏令不再延续,被废止的法律法规自然恢复。”
  “如果诏令延续,同样最多三年。”
  “最长九年之后,要在朝会上商议是否修改法律,用诏令内容代替。”
  “不能一直用诏令代替法律,也不能明知法律有问题,却只能执行下去。”
  对此勉强认可,袁可立觉得比先前随意下诏代替大明律要好很多。
  但他同样提出要求,诏令必须是内阁起草、没有被六科封驳的正式诏令,让皇帝承诺不用中旨发出诏令,不能再发生锦衣卫监的事情。
  朱由检不愿轻易承诺,说道:
  “如果发生谋逆、叛乱等突发事件,需要朕用诏令处理时,正式诏令的流程可能来不及。”
  “总不能朕在面对敌人时,还没有权力下诏吧?”
  “如果要临时招降叛军,朕的诏令有没有效力?”
  听出皇帝有答应的意思,袁可立当即说道:
  “那是战乱时期,自然由陛下大权独揽。”
  “但是平时陛下要用正式诏令。”
  对袁可立说的战乱时期皇帝大权独揽,朱由检根本不信。历史上战乱时期多了,有多少皇帝大权独揽?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也为了应对接下来发生的动乱,朱由检想到后世的戒严法律,说道:
  “如果有战乱发生,威胁到朕这个皇帝。”
  “朕有权颁布戡乱戒严诏令,独揽一切大权。”
  “戒严期间一切从简,以平定战乱为目的。”
  “朕有权直接发布诏令,并且以诏令代替部分法律。”
  这是太祖、成祖那样的马上皇帝才有的权力,袁可立当然不愿答应。
  但是朱由检却坚持这一点,否则他绝对不承诺不用中旨。中旨对文官几乎没有效力,但是对武将却有点用。就像之前任命锦衣卫掌印一样,没有多少武将敢拒接中旨。
  先前册封顺天贵族的事情,朱由检其实也是用中旨,只是后续得到朝廷承认而已。
  所以在中旨的事情上,朱由检不愿轻易承诺,免得以后违背这個承诺时,被人认为没有政治信誉。
  政治信誉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历史上违背承诺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就像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后没有人相信司马家的信誉一样,违背后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朱由检不愿被人认为没有信誉,所以轻易不会承诺。想让自己承诺不用中旨发布诏令,得拿戒严制度交换。
  最终在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袁可立想到先前的事情,知道皇帝不做出承诺的话,以后可能会用中旨发出诏令,那样对朝堂规矩的破坏会更大,甚至引发混乱。
  所以他只能做出退让,说道:
  “陛下在战乱时有权颁布戒严令,但是在战乱结束后,应该立刻停止。”
  朱由检摇头说道:
  “怎么可能立刻停止戒严?”
  “谁知道战乱是临时停止,还是彻底平定?”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才能停止戒严。”
  “而且战乱后民众不安、还有可能发生瘟疫,需要令行禁止,直接颁布诏令。”
  这是现实考虑,袁可立上过战场,知道战乱的麻烦不仅在战时,更多的是在战后,所以又退让道:
  “可以延长一段时间,但不能超过三个月。”
  朱由检讨价还价,说道:
  “三个月实在太短了,距离远了还不够走个来回呢!”
  “说不定敌人的后续军队就在后面,即将要打过来,只是消息传得慢而已。”
  “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完全确定战乱是否结束,并且恢复民生。”
  “三年时间之后,朕会召开朝会,决定是否延续戒严令。”
  召开朝会决定是否延续戒严令,袁可立对这点非常同意,立刻说道:
  “那就在战乱停止后六个月内召开朝会,决定是否延续戒严令。”
  六个月还是太短,朱由检道:
  “还是各退一步,暂时定为一年吧!”
  “一年时间至少能收一季庄稼,战乱后肯定粮食短缺、而且有人逃亡。”
  “朕可以在戒严期间颁布诏令,让所有民众都能就近耕种土地收获粮食。”
  “戒严结束之后,再按地契把土地还给原主。”
  这是正当理由,袁可立思考之后,觉得可以答应。但是为了防止皇帝随便发布戒严令维持一年时间,他又继续说道:
  “如果颁布戒严令后没有发生战乱,戒严最长在三个月内结束。”
  “只有战乱之后,戒严才能继续维持一年。”
  朱由检点头认可,确定戒严制度的最终条款:
  “皇帝有权在察觉战乱时发布戒严令,独揽一切大权,直接发布诏令。”
  “如果三个月内没有发生战乱、也没有战乱军情传来,皇帝需要召开朝会决定是否延续戒严令。”
  “如果发生战乱,皇帝有权将戒严时间继续延续一年,在一年后召开朝会决定是否延续戒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