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谢陆夫子开讲


小说:英伦文豪   作者:员在   类别:外国历史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80925/ 为您提供英伦文豪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二天。
  上午。
  陆时刚到报馆,就被沃德豪斯给堵了。
  老哥十分激动,
  “陆,招生已经结束了!”
  陆时没明白,
  “招生?什么招生?”
  沃德豪斯解释道:“当然是陆时文学院啊!你难道忘了昨天答应我的事?喂喂!你可不能反悔啊!”
  陆时懵了,
  前一天策划成立学院,后一天就完成了招生,
  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他问:“老约翰,现在才11月初,秋季学期刚开学没多久。你上哪招来的人?”
  沃德豪斯推着陆时往门外走,
  “这你就别管了!”
  两人上了马车。
  伦敦大学学院的主要校区在高尔街,
  校区建于1827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进入校园,陆时便觉得气氛有些诡异,
  学生们窃窃私语,
  “刚才那个,是不是道尔医生?”
  “看着挺像的。另外,我好像还遇到了萧伯纳。”
  “真的?在哪儿?你没看错?”
  “就在威尔金斯楼。”
  ……
  他们聊着聊着,经过陆时身边,脚步瞬间停滞,震惊地投来视线,
  显然是认出了陆时。
  陆时赶紧低下头,快步通过。
  沃德豪斯努力憋笑,摘下自己的圆顶礼帽,
  “需要吗?可以遮一遮。”
  陆时白他一眼,
  “咱们去哪?”
  沃德豪斯朝本部大楼的方向点点头,说:“咱们去威尔金斯楼。”
  说完便加快了步伐。
  伦敦大学学院的主楼颇为气派,内部空间也很大,
  两人沿着走廊走了一阵,来到一间教室门前。
  沃德豪斯握住门把手,
  “陆,里面就是陆时文学院第一届的学生了。”
  陆时狐疑,
  “你确定真的招生了吗?咱们昨天才商量好的事情,你就算动作再快,也不至于……而且,学院的组织架构呢?授课地点呢?招生简章呢?咱都没有啊。”
  沃德豪斯嘴角勾起,
  “你放心吧。”
  他对教室内部微微颔首示意,
  “里面的学生,伱绝对能满意!”
  陆时:“……”
  隐隐地,心中想到了一个可能。
  他缓缓推开门。
  教室内就像社交场,
  只见那些所谓的“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着“好久不见”、“你最近那本书很不错”之类的话。
  他们的年龄分布很广,
  上至70岁的老头、下至20岁的青年;
  职业亦如此,
  作家、教授、记者、学生……
  甚至连丘吉尔这样的政客都在。
  得亏爱德华七世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然的话,这些人中还得有一位国王。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可以说是伦敦文字表达最强悍的集合了。
  陆时满头黑线,
   ̄□ ̄||
  他看向沃德豪斯,说道:“大哥,这就是你说的‘招生’吗?”
  沃德豪斯严肃点头,
  “你知道的,陆时文学院要集合整个伦敦大学联盟的……”
  “打住!”
  陆时抬手打断,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很多牛、剑的教授。你看那儿,那不是詹姆斯教授吗?”
  蒙塔古·詹姆斯似乎是听到了,
  他投来视线,
  “陆爵士!”
  陆时热情地与之问好,随后严厉地看向沃德豪斯。
  沃德豪斯从怀中摸出一枚硬币,
  “陆,英国这么小一块地方,文坛自然也大不到哪儿去。所以,我在伦敦有任何动作,消息都会不胫而走。更何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的国王陛下是个大嘴巴。”
  文学院要统合伦敦大学联盟的力量,必然要禀报爱德华七世,
  而他有多么不着调,懂的都懂,
  他知道了,全英国就知道了。
  陆时很无语,
  “可是,文学院要招生,你请来一堆教授是为了什么?”
  沃德豪斯摊手,
  “是他们自愿的。”
  话音刚落,
  “没错,是我们自愿的。”
  萧伯纳也凑了过来,低声道:“陆啊,你肯教那些法国佬,为什么不肯教我们?”
  陆时:???
  “我哪教他们了?”
  萧伯纳叹气,
  “你还说没教?他们都成立奥赛学会了!还把你的设定集当做教材。”
  陆时:“……”
  竟无言以对。
  萧伯纳继续说道:“更何况,我们愿意当你的学生!中国不是有句话吗?懂道理不分先后!”
  他应该是想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萧伯纳又道:“而且,现场不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有年轻人的嘛~”
  他伸出手,从左到右划过,似是想将整個教室囊括在内,
  “你看,那不就是?”
  陆时忍不住吐槽:“数来数去,结果只有一个年轻人!而且……唔……”
  他语塞了,
  因为那个年轻人他有些印象,
  盯着看了一阵,他蓦地回忆了起来,
  居然是写出的大神詹姆斯·乔伊斯。
  仔细算算时间,乔伊斯出现在伦敦很正常,
  1902年6月,他从都柏林大学学院毕业,获得了现代语学士学位,10月2日,他登记到圣西希莉亚医学院修课,但因为经济困难被迫放弃。
  沃德豪斯嘴角勾起,
  “陆,别想那么多,下面是学生还是教授,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的学生,未来可能是教授;现在的教授,也可以是你的学生。”
  这话听着竟还有些哲理。
  陆时沉吟,
  “好吧。”
  他站上了讲台。
  其余人立即找了位置坐下,全神贯注地听讲,如同小学生。
  陆时笑了笑,
  “各位,我没想到会变成这样。因为在座的,有很多都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了。我注意到的……叶芝先生,你怎么也来了?”
  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
  他无奈回应:
  “坦白讲,我不喜欢伦敦。”
  陆时点头,
  “是的。爱尔兰人普遍不喜欢伦敦。”
  现场顿时响起笑声,尤其是萧伯纳、乔伊斯等人,
  他们都是叶芝的爱尔兰老乡。
  陆时说:“我已经承诺沃德豪斯爵士,在文学院授课时,讲更多技巧性的东西。但这次是第一次,我还是希望进行总览的介绍。”
  众“学生”纷纷应是,
  现在的场景,更像是一个文学协会之类的组织在举行活动。
  陆时思考该讲什么。
  在工业革命后,文学迎来大发展、大繁荣,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不过,真正出现分享写作技巧的作品,要等到20世纪中叶之后。
  其中不乏著作,
  斯蒂芬·金的;
  哈佛大学的,作者都是来自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的众多得主;
  日本亦有村上春树的;
  ……
  除了这些,现代文学发展较晚的汉语亦有名作。
  像是余光中的,
  这看似是一本讲翻译、将英语学习的迼,却是作者们的沧海遗珠,
  书中有重要观点——
  排“恶性西化”的文毒,例如翻译腔、欧化长句,重拾地道优美的汉语表达。
  读了此书,往往能“药到病除”。
  陆时认为应该把这些书的优点综合起来,
  他问道:“各位,你们都已经在文坛成名了,现在不妨回想,当初是怎样走上写作这条路的。”
  这个话题,在场的人都有千言万语,
  “大部分人都应该喜欢阅读吧?”
  “那是!阅读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作力,也能让人找到人生乐趣。”
  “还有家庭的原因。”
  “这点我赞同,我夫人对我的影响,也是我能成为优秀作家的助推器。”
  “道尔医生,你现在优秀了?”
  “Shiit!@*#¥%……”
  ……
  教室内乱哄哄的。
  这帮大作家、大学者,跟普通的学生也没什么区别,都不注意课堂纪律。
  陆时拍了拍手,
  “各位,还记得你们出版的第一本书吗?书的第一部分肯定是你们自己的‘简历’,你们是否还保有印象?”
  正常出版社在出版新人的作品时,都会介绍作者,
  有些甚至会请报社对作者进行采访,
  所以,书的序或者结,会有作者的自述。
  自述内容,往往是作者对自己一生重要时刻的回顾,或者介绍自己的家庭、经历、工作、写作感想……
  教室安静下来,
  众人似是都陷入了回忆。
  片刻后,萧伯纳说:“这里应该有人还没有出版经历吧?”
  他看向丘吉尔。
  丘吉尔耸了耸肩,
  “不好意思,敝人出版过诗集,销量还不错。”
  沃德豪斯立即拆台道:“销量不错?那为什么没有再版呢?要我说,那些书都是被你自己买下来的吧~”
  丘吉尔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自己买的又如何了?那也是卖!卖完了!”
  现场爆发大笑。
  陆时轻咳,
  “各位,咱们还是讲正事……”
  正说着,乔伊斯忽然说:“陆爵士,我没出版过作品。不过,我很清楚我将来要为了什么创作。”
  这个年轻人的话立即引来众人的注视。
  乔伊斯却很淡定,
  “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
  他说的“我国”,跟大英无关,而是爱尔兰。
  在中,陆时用“大英在不当人这方面,向来是不当人的”开头,
  对这句话最了解的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是爱尔兰人。
  乔伊斯非常激进,
  他认为,处于大英的钳制下,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瘫痪的中心”。
  叶芝鼓掌,
  “好!说得好!”
  其他几个爱尔兰作家也跟着鼓掌。
  陆时担心乔伊斯又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赶紧道:“不聊那些太大的话题了。现在,我们说一说写作的要点。”
  他伸出了右手食指,
  “我相信大家都赞同,在中,故事、情节是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至于故事映射的主题、象征,都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展现出来的附加价值。”
  这一点无须多说,现场的作家都认同,
  只有主题,没有剧情,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读起来毫无乐趣可言。
  沃德豪斯道:“陆,讲讲技巧吧。”
  陆时说:“好吧。英语写作,你需要一个工具箱,上层放最常用的东西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等等。”
  有人已经拿出了笔,“沙沙沙——”地记录。
  萧伯纳问:“陆,你刚才提到了一个词组——theelementsofstyle,很少见啊。”
  其实,这是一本书的名字,
  于1918年由斯特伦克教授自费出版,
  100多年过去,这本写作规则虽然变成了“贵族习俗”,但仍然被人们认为是典范之作,
  陆时说道:“风格的要素包含很多。比如,要去除冗余,保持句子简洁明了,‘Isawaredcar’而非‘Iperceivedavehicleofredcolor’。”
  两句话翻译过来都是“我看到一辆红色的车”,
  而前者的直接性和可读性都更强。
  陆时接着说:“还有,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成的,副词一定要慎用。”
  这是斯蒂芬·金的名言,被无数作家奉为圭臬。
  众人沉思,
  他们大致能猜出原因。
  萧伯纳低声道:“副词用多了,会限制读者的想象力。”
  陆时说:“没错!就像一座冰山,它之所以雄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便是那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这个冰山理论是海明威的观点,
  在中,他将之运用到了极致,在描写对话时几乎很少用副词。
  陆时拿起粉笔,
  “我举一个例子好了。”
  他回头,在黑板上写下例句,
  ——
  “不,”
  老人说,
  “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
  这是的原句。
  陆时问道:“如果改成‘老人坚定地说’,效果会更好吗?如果改成‘老人坚定地、期盼地、关心地说’呢?”
  现场全都是埋头“沙沙沙——”的记录声。
  片刻后,众人记录完,
  丘吉尔开腔了,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倒是用副词用得非常多。因为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偷懒,让他们根据记者的主观描述来了解内容。这么一想,记者算是读者和文章之间的中介。”
  这放在新闻报道中当然可以,因为媒体本就要进行引导。
  但如果放在中就不可取了,
  中介的加入,会导致读者到剧情的距离被拉长。
  陆时点头,
  “还有很多技巧。比如,少用描写性的语句,这和少用副词是一个道理;再比如,关门写作、开门改稿,创作是一个人的事,但在创作结束后,需要找人帮忙挑刺……”
  接下来一段时间,他疯狂输出。
  众人听得头昏脑胀。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中午。
  陆时说:“写作的事,有太多可以讲了。我准备回去编一本书,权当是文学院的教材。”
  这种事对他来说很简单,
  回去把那些著作汇编一下就可以了。
  沃德豪斯嘴都快笑裂开了,
  心想,
  请陆时开办文学院,果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他说道:“陆,我听柏格森先生说过,在中国会用‘子’字作为一种尊称,表示人们对某些人物的敬仰和推崇。”
  “啊这……”
  陆时脸一黑,
  “老哥,你可别瞎胡搞。”
  沃德豪斯点点头,
  “放心放心,我知道,孔子、老子那些,都是伟大的哲人,就像大英的莎翁,现代人取这种称号是自取其辱。我们叫你‘陆子’,你也不可能会应。不过,一百年后就不一定了。”
  陆时说:“那也等着一百年后再说。”
  沃德豪斯又问:“那在汉语里,一般怎么称呼学者或老师啊?”
  陆时想了想,
  “‘夫子’。”
  沃德豪斯点了点头,中、英双语混杂地说道:“谢陆夫子开讲!”
  其他人跟着起身,
  “谢陆夫子开讲!”
  陆时:“……”
  被这帮人的行为艺术弄得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