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衣带诏


小说: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作者:烈日吹冰   类别:秦汉三国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e.com/book/179186/ 为您提供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第221章衣带诏
  在诸葛亮来到许昌之前,张绣就已经对诸葛亮提过衣带诏的事情。
  只是这个世界的轨迹毕竟因为张绣的穿越发生了改变,所以张绣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如今还会不会发生,以及在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也只能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暗示诸葛亮:
  国舅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等人可能会搞一个大事情。
  事实证明,张绣并没有猜错。
  诸葛亮来到许昌以后,看似只是在用传国玉玺来为张绣换取政治资源,其实他一直还在观察朝堂、分析局势、总结经验。
  他现在和历史上那个内政、农业、军事一把抓的蜀汉丞相还无法相比,但如今已经初步展现了多线操作能力。
  再加上有张绣提醒,所以诸葛亮很快就就察觉到了董承的异常。
  特别是汉帝刘协曾经送给董承一条玉带,还被曹操拦下的事情早就不是秘密。
  那个时候诸葛亮就笃定那条玉带肯定另有乾坤,只不过没有被曹操发现罢了。
  正因如此,在孔融说要去找董承的时候,诸葛亮才不抱希望。
  他也没想着董承等人能帮上他的忙。
  只是让他没想到,他没有去找董承帮忙,董承反倒是主动找上了他。
  更让他无语的是,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董承就这么轻易的展示给了他。
  要知道但凡他稍稍有那么一点别样的心思,董承等人便会遭受灭顶之灾。
  太鲁莽了!太无脑了!太不靠谱了!
  然而董承一句话就给诸葛亮直接干无语了:
  “子龙、孔明皆乃忠义之士,张将军更是故人之后,承对此深信不疑!”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要是有个万一呢?
  听到诸葛亮的话,董承反而是大笑出来,“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
  话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诸葛亮还能怎么办?
  很快,天子亲手书写的血字密诏就展现在赵云和诸葛亮面前: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
  便是敕赏封罚,亦不由朕主。
  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
  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
  朕思虑再三,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三慎之,勿负朕意!
  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按照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策。
  刘协如今这封便是诏书。
  单从内容上看,刘协写给董承的诏书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更不必说全文还是以鲜血所书。
  由此可见身为天子的刘协如今的处境已经在曹操的逼迫下到了何种窘迫地步。
  哪怕赵云和诸葛亮早有心理准备,读完以后亦是洒泪不止。
  见两人如此,董承和王子服方才放下心来。
  这时董承才把义状取出让两人观看。
  诸葛亮凝神望去,就见上边已经写了七个人的名字:
  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
  看到写着这七个人名字的白绢,赵云倒也没觉得什么,诸葛亮却深深皱起了眉头。
  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记录?
  诸葛亮既是不解,又是不喜。
  这不就是逼着人表态,还授之以柄吗?
  如果张绣在这里,肯定会告诉诸葛亮,董承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让众人纳投名状。
  这个说法广为人知还是从水浒传中开始。
  当时林冲被逼无奈,雪夜上梁山准备落草为寇,却被当时的梁山首领白衣秀士王伦要求他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方能让梁山众人安心接纳,同时避免林冲将来后悔,彻底断了他的后路。
  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诸葛亮的反感,他正准备开口提醒,董承却主动解释道:
  “西凉太守马腾曾曰‘若得十人,大事成矣’,然吾却以为忠义之士,不可多得,若所托非人,则反相害矣。”
  看着董承那副自得的模样,诸葛亮又是一阵无语。
  怎么,难道还要我夸你两句吗?
  万万没想到,董承接下来的话才让他真正无话可说:
  “因某谨慎,如今只得七人,便请子龙与孔明将张将军之名书于其上。”
  诸葛亮:“……”
  你tm在逗我?
  他原本就对这件事情不满,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住心中的怒火,缓缓说道:“国舅,窃以为此事不妥。”
  董承笑容渐渐凝固,“此言何解?”
  诸葛亮知道自己这话说出来肯定会得罪人,但是他背靠张绣这棵大树,却是丝毫不惧。
  “国舅得陛下赐下诏书,当暗中谋划、静候时机,以保全自身为上。
  然国舅尚未举事,却令参与者留名其上,此等行径未免让人心寒。
  若一旦事泄,恐无一人幸免,人心难测、莫要轻试。
  国舅此举,恕亮不敢苟同。”
  诸葛亮说的隐晦,但意思在场众人却已经听得很明白。
  一场真正成功的政变必然是一呼百应的。
  就算知道计划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人敢当叛徒泄密。
  反观董承他们,居然要依靠这种签字留名的方式来维持内部纪律?
  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董承自己都对参与这次衣带诏事件的成员忠诚没有信心。
  特别是从马腾和刘备先后离开许昌的行为中更是能够看出不少事情。
  说来奇怪,诸葛亮虽然没有见过刘备,但仅仅通过张绣等和刘备打过交道的人的经历,以及这段时间打探到刘备先前天天在后园种菜的行为,他便已经大概猜到了刘备的想法。
  就仿佛自己很了解刘备这个人似的。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八成也是迫于形势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方面是害怕拒绝之后被这群搞不清楚状况的家伙当成曹操党羽给做掉,毕竟董承这些人看起来就是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
  另一方面则是他内心深处肯定也是想扛起反曹大旗,以此号召众人。
  基于这种情况,刘备虽然在衣带诏上签字画押,但却表示的并不热衷,天天在后花园种菜,摆出了一副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模样。
  可一旦他有了机会,立刻便溜之大吉,听说曹操让人去追都追不回来。
  倒也不能说刘备做得不对,相反,他没有去举报队友已经很厚道了。
  换成其他人,恐怕就不是跑路,而是直接反手举报,干他娘的一票。
  董承脸色已是一片铁青。
  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在看衣带诏的时候那么悲愤,如今却是这般冷静。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董承内心却明白,诸葛亮这番话无疑是正确的、直接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直击要害的。
  完全说中了自己当初让众人签名的潜藏想法。
  甚至于刘备签字之后那副不求上进、混吃等死的做法被诸葛亮这么一说,更是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此刻的董承已经隐隐有些恼羞成怒:
  “如此说来,孔明是不打算答应?”
  诸葛亮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让董承无话可说的理由,“此等大事,亮无权代将军做主。”
  王子服冷笑一声,插口道:“是孔明不能代张将军作主,还是张将军本就不愿奉诏讨贼?”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诸葛亮却并不生气,淡淡说道:“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沉默。
  片刻之后,诸葛亮对着董承和王子服拱了拱手,“若国舅再无他事,亮便与子龙先行告退。”
  话说到这一步的确是没有必要再继续留下了,诸葛亮察言观色,也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他又不是刘备,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张绣鼎立支持的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除非董承真是个二愣子,否则就做不到杀了自己来祭旗这种事情。
  万万没想到,董承没有开口,王子服却是越俎代庖,上前一步:“若我要强留你二人呢?”
  话音刚落,三五十名家丁便从府中冲出,把诸葛亮和赵云围在当中。
  诸葛亮:(○| ̄|_
  今天在董承府上的见闻已经让他三番五次被惊到了。
  哪怕是像他这样虑事周全、稳字当头的天才都没想到,这两人竟会如此不智!
  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开始搁这窝里横了?
  愣了好一会儿,他这才长长叹了一口气,给赵云使了个眼色。
  如今赵云和诸葛亮的配合越发娴熟,因此只一个眼神就已经明白。
  但听呛啷一声,龙胆亮银枪已经被赵云握在手中。
  是的,赵云入府之前并没有卸下武装。
  董承府上的人亦是没有阻止。
  所以此刻赵云一枪在手,一股凛冽的杀气便自他身上爆发出来。
  那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积累,董承府中这些家丁虽然多多少少也会一些武艺,但如何能跟身经百战的赵云相比?
  赵云没有任何动作,仅仅只是站在原地,他们便已经瑟瑟发抖,再也不敢上前一步。